APP下载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2022-03-22张莉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月食圆锥体模拟实验

张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建构模型探究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船模、手电筒、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半球体,地球仪。小组:船模、手电筒、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半球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聚焦

谈话: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你知道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地球是圆的,从书中看到的

讲述: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比如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

提问: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探究地球形状的吗?预设:“天圆地方”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古人,和他们一起去探究地球的形状。第二环节:探索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第一阶段 1.出示“天圆地方”图片。

提问:一开始古人猜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你觉得他们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呢? 2.谈话: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大地是平的。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证据,那么地球真的就成了“天圆地方”了吗?

设计意图: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一种证据。学生学会质疑,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要验证猜想,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证据来支撑。

(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第二阶段

模拟实验: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

人们在猜测地球是“天圆地方”的同时,不断观察和思考,去寻找探究地球形状的方法。在海边的人们发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你们觉得这种现象会支持哪种猜想呢?

学生预测支持的猜想。

学生讨论支持的猜想,引导学生需要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提问:你需要哪些材料?

设计说明:教材中:船模模拟船只,大球模拟地球,桌面模拟平面。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行进。

实验改进:用船模模拟船只,用大块的 KT 板模拟地球。

学生做模拟实验。

实验观察后讨论:通过模拟实验你们发现了哪种现象符合我们生活实际。

(三)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第三阶段模拟实验:月食

谈话: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还在继续寻找证明猜想的证据,在观察月相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

出示月食动态图,讲解月食的形成原理。

提问: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就发生了月食现象,请你仔细观察,是谁挡住了太阳的光线?

预设:是地球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充分认识类比物(原型),也就是月食,在了解月食成因的基础上设计模拟实验并建构模型。

提问:到底是什么样形状的地球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预设:球形

讲述: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月食的发生过程。(如图)

设计意图:在此模拟实验中,将书中用到的白色纸板换成小球,月球本身是一个球体,用球来做对比物比用纸板做对比物更加贴近类比物(原型)。要想进行更严谨的类比推理,需要对比物和类比物的形似属性尽量多。

出示实验记录单,请你将观察的“月食”现象画下来。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交流

预设:可以看到圆弧形的投影

提问:看到这一现象,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可以形成圆弧形的投影就一定是球体吗?其他形状能不能形成圆弧形的投影呢?

预设:圆柱体、圆锥体         9.提问:地球有没有可能是这两种形状的呢?

预设:不可能,因为地球会自转,当地球自转起来,就没有办法形成圆弧形的投影了。

讲述:我们怎么验证我们的想法呢?

预设:可以做模拟实验。用圆柱体和圆锥体分别来模拟地球,小球来模拟月球,让圆柱体和圆锥体自转,观察在小球上的投影。

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不一样的“月食”现象,并圈出来。

讲解:在人们长期观察月食的历史中,看到都是圆(弧)形的月食现象,并没有看到过记录单上圈出来的这样的月食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

预设:地球不是圆柱体、圆锥体,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计意图:在此,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对比物,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对比物的形象认识,通过类比得到类比物的新性质。在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当一次类比不能得出准确结论时,需要经过多次类比,当每一次的类比推理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则结论是可靠的。

(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第四阶段

1.谈话:人们根据生活现象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接受这个观点。只有不断寻求证据,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走出地球,古人还是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有力證据。1519 年,航海学家麦哲伦带领着他的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环球航行,通过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第五阶段

总结: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走出地球,来到了宇宙中,这次啊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也就是地球是一个球体。

第三环节:研讨

提问: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体的?学生交流

第四环节:作业

课下搜集信息,为什么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关注人类,特别是中国对宇宙的探索,搜集相关的资料。(包括探月工程、空间站、火星探测等)

猜你喜欢

月食圆锥体模拟实验
一种新型夹具设计
简单而精致的BUBA台灯
埃及沙漠赫尔格达红海沿岸沙漠呼吸
日食和月食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
输气管道砂冲蚀的模拟实验
半影月食
射孔井水力压裂模拟实验相似准则推导
弹道修正模拟实验装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