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乡村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2022-03-22王丽红
王丽红
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因大学期间深深信仰“知行合一”学说,故改名“知行”。在1934年,其发表在《生活教育》上的《行知行》一文中,深刻思考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再次更名“行知”。在陶行知先生将近30年的生活教育理论研究与乡村教育实践中,其一言一行正如其名。他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坚持不懈地穿梭在行与知之间,不断寻求着乡村教育和儿童的真正解放,以至于积劳成疾,于1946年离世。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成效卓著,更直接加速了中国乡村教育改造进程,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历史总是在特殊的年份给人以吸取经验、继续前行的巨大能量。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1周年,值此契机。我们广大乡村教师更应将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学习转化为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改进,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知行合一的陶行知
(一)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首创者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自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是在其老师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思想上翻了半个筋斗得来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认为如此一来便可大大拓展教育资源,实现以生活为中心的真教育。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侧重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旨在按照学生的人生生活需要办学。反对陈袭旧制和一味引进洋化教育,主张办教育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最终借助教育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即学校是紧随生活即教育而来的。学校即社会,学生仿佛笼中之鸟;而在社会即学校中,学生好似归林之鸟,更为自由。且将社会作为学校来看待,可极大扩充教育资源,更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开展。
不同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式的表达,教学做合一更倾向于教育方法。什么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答案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陶行知将“事”,即实实在在的活动置于教学做的中心,一切都围绕着活动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先生与学生的区别被淡化,教学相长反倒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生活教育和教学做合一都强调了以生活为中心做指导,而不单单依靠教科书。这也启示我们广大乡村教师在运用教科书时需结合实际生活随时改进,而不应呆板僵化,脱离生活,让教学变为填鸭。
(二)陶行知是乡村教育实践的先驱
陶行知先生为寻求中国教育曙光,毅然投身乡村师范教育,致力于乡村运动,也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中他的生活教育理念得以落地。他曾在《中国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讲道:“我们已经下了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提倡一百万所学校的起点便是没有围墙的晓庄师范。1926年,经多地考察后,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和平门外燕子矶附近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办学为筹资办学,为私人办学树下楷模。招生广告称:“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十分别致;入学考试别开生面,内容为批判圣贤言论,考察演讲和劳动;校舍极具乡村特色;师资雄厚,教员包括富于劳动经验的农夫和高校名师多种类型;学生少而精,均有一定实际经验和学历;办学方式灵活先进,允许各种思想争鸣。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晓庄师范随后又创办了中心小学、乡村幼稚园和民众学校,致力于提升农民及其子女生活力。晓庄师范学校的创办,为民办学校的创立树立了榜样,其宣传的自由平等思想举起了教育革命的旗帜,其求真务实的教育实践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乡村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扎根乡村大地办教育
扎根乡村大地办教育就是要扎根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与人民生活实际。旨在建设适合乡村生活实际的活教育,丰富发展学生的生活力。一方面,扎根乡村大地办教育“要遵循实事求是和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原则”。乡村传统优秀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和根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文化实践取向的教学观,有意识地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意涵,开发乡村本土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实践教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着一种‘生动的循环’。”对于英语教师,自身树立乡土文化自觉和自信并将其传递给学生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运用乡村本土理论指导乡村教育实践,进行乡村在地化教育。乡村在地化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把儿童、社区和大自然联系起来”,拓展教育空间,进行体验式生活教育。针对中国儿童教育弊病,陶行知先生将学校比作蟠桃园,将玩忽职守的老师比作猴王。他指出:“要想彻底改造蟠桃园,不但要请出如来法掌收服猴王,还要‘瑶池王母自栽培’,才能使它‘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作为乡村教师,我们理应自觉加强在地化理念认同,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将授课内容与儿童生活有机结合,增强教学体验性,丰富学生生活力,带领学生读活书本,创活教育。
(二)构建师生共同体
构建师生共同体的主要任务在于打破师生之间的区隔。其一,打破师生之间的角色区隔。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居于客体地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将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与具体教育活动相割裂。教师和学生确是不同的主体,然而其在具体活动中是可以实现主客体的双向转化和双向对象化的。只有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主客体的双向转化,才能进一步形成师生共同体。此时的教育活动便演变为一种能动性活动,学生学习主体性也从中被激发。
其二,打破师生之间的文化区隔。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乡村学生自身文化背景相结合,构建师生文化共同体。同时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具体经验,将其有效融合进教学设计中,以此推动学生产生共鸣和兴趣。身为乡村学校的教师,也不应将个人置身于乡土之外,而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实现自身身份的转化或适应。正如在谈到试验乡村师范中教师的地位时陶行知所说:“本校各科教师都称为指导员,不称为教员。他们指导学生教学做,他们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不深入并指向教育对象,优秀教师便无从谈起。
179650052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