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给学生减负
2022-03-22余伟希
余伟希
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学生在减少学业负担的同时,教师如何在40分钟的一节课上更好地完成“授之以渔”的教学,是广大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此时要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是需要学生具有多么强的自律性!而老师的引导,更显重要!在《新课程解读》中,详细阐述了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应体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试验、收集信息、猜测、验证、比较、反思、调控……这些方法的熏陶,将使人终生受益。可见学习数学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更重要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不断的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必定需要相应的思考问题方法的支撑。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积累数学思考方法,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很有意义的。
一、旧知铺垫,在知识迁移中渗透学法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并养成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在传统的新课导入阶段教学中,常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支点,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进行铺垫引入,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许多老师在引导中只重“数学事实”方面知识的铺垫,忽视学生本身的“主观认知”,罔顾了学生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性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要知道,“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回忆旧知,不能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重现”,而应从中进行必要的抽象和提升。
二、递进探究,在思考解法中凝练学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如何使学习者思维更广阔、更深刻、更敏捷,更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数学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今的课堂,想一想多了,而真正独立、深刻、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正一步步离我们远去。不妨看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还没等全体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一旦发现有个别学生举手,就立即停止全班学生的思考,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错了,教师接着问。如果学生答对了,问题就此结束,教师便接续下面的教学環节。事实上,任何学习个体,要想对面临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深刻见解,一定长度的思考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让学生在富有张力的静态中,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究,揭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智力挑战,在经历曲折探索过程之后获得真正成功的乐趣,真正体验数学思考的魅力。
三、强基固本,在解决问题中感悟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在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他们从一点一滴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揭示出学习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现实教学中,教师在每堂课的练习巩固阶段,只着眼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只要学生们会做了、做对了就可以了。其实在练习中,蕴藏着极多具有思维价值的方法,值得我们共同挖掘,逐步渗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我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听了两位老师展示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研讨课,他们在课堂上以恰巧采用了同样一道练习题:+=
面对同样的计算题,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数学思路:
教师一:组织学生计算结果后,让他们说说计算方法,并适时鼓励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自我小结并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似乎无可挑剔。
从课堂实例中可知,教师1的做法是让学生计算后就完事,这样处理,仅仅只让这道题练习了计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帮助或帮助很小。教师2将这道题进行适度开发,有意识地对数学的概括思想,类比思想,图形结合,模型化思想等进行了有效指导和渗透,进一步发挥这题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教学、结论的教学,而要加强思考方法的教学。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对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并注意结合具体环节点化学生领悟这些思想和方法,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28145017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