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昏侯的食物清单

2022-03-22饶菲

知识就是力量 2022年3期
关键词:瓜籽刘贺海昏侯

饶菲

海昏侯墓是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被废后,赐封爵位海昏侯)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s、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于2015年成功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2021年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海昏侯墓的考古成果为人们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窗口。这一次,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些作为食物的植物身上,跟随小小谷物,穿越千年时光,一起去看看海昏侯刘贺的食物清单里都有哪些果蔬佳肴。

 海昏侯刘贺墓墓葬结构示意图,粮库所在位置发掘出大量植物遗存

上古先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终于将野生谷物“驯化”为粮食,开启了农耕文明的时代。到了西汉时期,民间农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王侯贵族在墓葬中随葬五谷杂粮等植物的现象也变得非常普遍。在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就开辟了专门用于存放粮食的粮库。

事实上,考古发掘中出土较为完好的植物遗存依然非常珍贵,因为任意文物如若长时间暴露在地表或空气中,都会受到侵蚀,而脆弱的植物更是容易腐坏。但也有例外,例如当它们处于湿润的浸水环境中隔绝了大部分空气时,反而能够在封闭的缺氧环境中保留下来,从而给考古学家提供更多的信息。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地震将海昏侯墓的墓室震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将整个墓室浸泡在了水中,墓中的植物遗存常年处于浸水环境中,因祸得福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依靠植物考古学的知识,我们便能够取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以供研究。

在近期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现场提取了粮库内的植物遗存,并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经过严谨的形态对比与鉴定,最终判定在刘贺墓中的粮库内有水稻、粟、麻、甜瓜、梅等5种植物遗存。

关于“五谷”的说法早在《周礼》已有记载,先秦时期另有“百谷”之说,多是作为谷物的统称。汉时的“五谷”则开始倾向于描述几种重要的农作物,有关“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三:一是黍、稷、麦、豆、麻,二是黍、稷、麦、豆、稻,三是稻、稷、麦、豆、麻。

 粮库中出土的麻果实遗存为椭圆形,棕褐色,表面光滑,具有不规则网纹。《诗经·豳风·七月》提到“禾麻菽麦”,将麻与粟、豆、麦等农作物并列,说明早在西周时期,麻即成为了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汉代出土文献常见记载,麻也是汉人重要的粮食作物

 粮库中出土的甜瓜籽遗存为长椭圆形,土黄色,表面光滑。在海昏侯刘贺体内也发现了许多未经消化的甜瓜籽,且保存较好

 粮库中出土的梅核遗存为椭圆形,棕褐色,表面粗糙,其样貌与我们今天所见的梅核并无太大差别

 粮库出土的水稻稻谷遗存,呈块状、棕褐色,带稃颖果(稃即为稻、麦等植物的花外面包着的硬壳,颖果即果实)。中国是最早将水稻“驯化”并进行传播的国家之一,是亚洲稻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早在8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很可能已经开始了“驯化”水稻的过程

 粮库中出土的粟遗存近椭圆形,呈深褐色。粟去壳后称小米,其历史悠久,多见于北方新石器遗址。汉代考古中,粟也非常常见,汉人多以粟作为五谷之一进行陪葬

在对植物进行漫长的“驯化”和培育过程中,不同的区域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粮食作物,例如:北方干旱少雨,以耐旱的黍、粟、麦为主;南方湿润多雨,以稻米为主,这也进一步促成了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别。因此,关于“五谷”究竟是哪5种谷物,若从考古资料来看,還是受到墓区农业重心的影响,在随葬“五谷”的文献记载和实物遗存上,南北方仍存在差异。

但海昏侯这份“食物清单”的出土,结合对同时期南方地区的其他汉墓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我们至少能得出一个结论,那个时期的江南地区,稻、粟、麻应当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江南地区传统“五谷”中占据一席之地。

汉代人讲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即仍然以生前之礼对待亡故之人。梅作为果品随葬于墓中,甜瓜籽发现于刘贺体内,这些应当都是刘贺生前饮食习惯和喜好的体现。无独有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体内也发现了130多粒甜瓜籽,表明墓主与刘贺一样,死亡前不久曾食用过甜瓜。

此外,马王堆汉墓中许多陶罐内发现有加工过的梅干,保存较好。这说明,在西汉时期的江南地区,甜瓜和梅子都是上层贵族会食用的水果,且加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海昏侯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刘贺的形象在一次又一次的科学研究中变得更加立体,隔着悠长的历史长河与我们对视——餐桌上依次摆放着丰盛的菜肴,长桌尽頭是香甜的稻米,盘中切好的甜瓜散发着成熟的香气,桌角的小瓮中盛满腌渍入味的梅子,他抬箸,开始品尝专属于王侯的美味佳肴……

在遗址中,植物遗存多以果实、果核和种子的形态出现,大多数植物的果核、果壳或种皮结构较为致密坚硬,不似花叶根茎等软组织容易腐烂,植物种子则大多体积小、数量多,经过火烤后炭化,在长时间的稳定埋藏后得以保留。

一般来说,受当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遗址中发现的植物种类也常有不同,植物考古学家能够根据遗址现场发现的植物类型,结合地层等其他信息,推断出当前地域千百年前、甚至万年以前的气候状况、水文特征和人类活动。例如在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考古学家根据提取到的植物孢粉信息,推断出如今半干旱的典型草原区,在几千年前可能是温暖湿润、降水较多的气候,并分布着暖温带才有的落叶阔叶林。而考古遗址中经常发现的稻、粟、黍等农作物种子,则体现了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成语“寸丝半粟”,形容事物极其微小,如同一寸丝线、半颗粟米。那么,体积微小的植物种子是如何在偌大的遗址中被发现的呢?

考古遗址中经常会使用的一种提取方法——浮选法,其原理是炭化物质在干燥条件下会轻于一般土粒,比重小于水。考古学家选取发掘现场的土样放入水中,利用滤网和筛子反复过筛,就能使微小的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于水面了。

1382501186312

猜你喜欢

瓜籽刘贺海昏侯
谁是对你有情的人
香瓜里面的籽可以吃吗?
新疆打瓜籽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及货架期预测
试论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编列
刘贺
——海昏侯的“Two Faces”(上)
长兴吊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和毒理学初步评价
小西瓜丛林大冒险(连载一)
海昏侯墓的四个“最”
从西汉刘贺墓说到中国古代的金银钱币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马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