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炸药王”
2022-03-22王江山
王江山
王泽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突破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在火炸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人们称他为“火炸药王”。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省。当时东北三省正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面对山河破碎的惨状,他从小就意识到,一个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保卫自己的人民。兴国强军的信念,促使他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出人意料的是,王泽山选择了一个非常冷门又非常危险的陆军系统的火炸药专业。他认为,“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是大有作为的。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火炸药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关键能源,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价值。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火炸药技术一直落后于国际水平,研究工作甚至一度陷入停滞。王泽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研究生涯的。
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泽山发现了火炸药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规律,建立了大炮、弹药、火药的结构与活性关系,发展了炸药理论,将火炸药理论与火药、大炮、弹药、弹道学科融为一体。自此,他少年时的兴国强军梦正一步步实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缓和,许多派不上用场的过期火炸药成了“废弃物”,但处理这些火炸药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1985年,王泽山和他的团队开始研究如何安全再利用这些过期火炸药。
经过十多年的实验与钻研,王泽山领导团队解决了关键问题,还将危险的过期火炸药变成了可供军用或民用的产品。这不仅为国家解决了隐患,还带来了经济回报。
对王泽山来说,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意味着另一个问题的出现。1990年,他向新难题发起挑战。
众所周知,火炸药对外界温度极为敏感,哪怕是同一类型的火炮装备的触发参数,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都会不同,因此火炸药在长期储存中会变得不稳定,会在实战中造成许多困难。为了找出合适的发射技术和新型材料,王泽山和团队不得不在各种极端环境下进行试验。经过5年的研究,王泽山成功发明了低温感含能材料,这种新材料解决了火炸药储存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
两个世界难题的攻克让王澤山分别在1993年、1996年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大奖之后,年逾六旬的王泽山又决心征服另一个高峰——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
王泽山工作照(摄影/侯艺兵)
世界各国的火炮在针对不同距离的目标进行打击时,都必须在不同的模块之间进行切换,这种方式叫“双模块装药”,操作繁琐且耗时。科学家曾尝试改进,均告失败。如果中国能研究成功,就能在火炮装药技术领域领先于世界。
王泽山一头扎进这个关键项目,用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成功。该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中国火炮的射程提高了20%以上,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火炮发射时的污染,减少了对操作人员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中国其他的武器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王泽山也因此再次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就了科技界罕见的“三冠王”传奇。
王泽山3次勇攀科学高峰,体现了极强的创新精神,即使已经是80多岁高龄,他还是保持着令人惊叹的开拓性思维。在带学生做实验的时候,王泽山总是对学生说:“创新就是多想一步,不去重复别人的老路,遇到困难顶着上。”
在很多人看来,王泽山是一个分秒必争的人,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对他来讲,研究火炸药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时刻准备着去克服任何新的技术挑战。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科技为民、兴国强军的诺言。
235450170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