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传统 “诗教”的现代转化

2022-03-22田欣欣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教高等学校转化

田欣欣

[摘 要]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梳理传统“诗教”理论,对传统“诗教”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其次,选择“诗教”经典文本,建构当代“诗教”文本体系。最后,探索当代“诗教”的实践路径。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取传统“诗教”之精华,去其糟粕,将批判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相结合,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等学校;“诗教”;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2-0017-02

“诗教”是孔子开创的诗歌教育传统。孔子认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通过诗歌教育可以规范人的思想及行为,最终实现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孔子之后,历代先贤不断注疏、践行“诗教”理念,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以民族自信为文化立场,梳理、研究传统“诗教”,具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建构当代“诗教”文化,并探索其与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关系,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阐释为基础,以建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为目标,结合高等教育实践,探讨传统“诗教”现代转化的基本思路及实践路径。

一、“诗教”目的与“诗教”内容的现代转化

“诗教”现代转化的起点是“诗教”目的转化。传统“诗教”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目的是培养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君子。当代“诗教”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首先应通过对传统“诗教”内容的转换,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爱国:传统“诗教”中的家国情怀及其转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儒家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宋代陆游诗云:“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范仲淹《岳阳楼记》则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为后代儒家知识分子追随、效法。教师在讲授经典文学作品时,应该将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作为重点阐释对象,引导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之情。当然,传统知识分子常常忠诚于一姓之国,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新中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敬业:传统“诗教”的入世精神及其转换。中国古典诗词特质中洋溢着传统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精神及对事业、学问的全情投入。王国维曾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句词阐释做学问及事业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坚持不懈地追寻、无怨无悔地付出,持之以恒地等待,这就是做学问、做事业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辨析诗词原意,教师还应阐释出经典诗词蕴含的治学之道,鼓励学生将传统文人的进取精神转化为对学习、工作的全心投入,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第三,诚信、友善:传统“诗教”中的理想人格及其转换。传统“诗教”致力于培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人格。中国文学史的天空群星灿烂,历代优秀文人为我们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陶渊明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杜甫关心民瘼、宁苦身以利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历尽坎坷,然始终坚持理想、超然乐观、卓然成家:“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在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发掘文学经典中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诚信、友善的品格,鼓励学生不怕困难,不慕名利,坚守理想与道德,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二、“诗教”经典文本的现代转化

传统“诗教”是为了培养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人才,“诗教”经典文本是《诗经》及其他儒家经典文本。当代“诗教”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诗教”经典文本应进行现代转换。

第一,时代的延续。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这首1977年创作的诗歌写出了理想的人格、理想的爱情,成为一代青年人心中的经典诗篇。现当代优秀诗歌填补了传统诗歌经典后的空白,成为阐释启蒙及理想的诗歌经典。因此,在当代“诗教”文本不仅包括古代诗歌,还应该补充现当代诗歌经典。

第二,体裁的拓展。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长河中,诗歌,中华散文、辞赋、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都涌现出一大批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蓄积了历代伟大作家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因此,“诗教”文本不仅应包括古代诗歌,还应补充其他体裁的文学经典。

第三,标准的调整。从选择标准来看,传统“诗教”强调“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但总的来讲“诗教”文本的选择偏重伦理道德标准。当代“诗教”文本的选择,我们应重视兼具伦理美德与艺术智慧的经典作品,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

三、“诗教”实施路径的现代转化

中华传统“诗教”中,赋诗、教诗和引诗是传播“诗教”思想的基本途径与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当代“诗教”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实施方式。

第一,深度解读经典,产生情感共鸣。在课堂上,教师可精选文学经典案例,借鉴“文本细读”等现代中西文学理论,细读、鉴赏、分析、研讨文学经典。通过深度解读经典,感受历代优秀中华儿女的智慧、修养、襟怀和人格,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二,广泛传播经典,形成情感认同。课堂之外,采用传统媒体(报纸、期刊),新媒体(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种方式传播经典,让大學生浸润在文学经典之中,了解中华文学特有的表现内容、艺术方式,形成情感上的认同。

第三,积极参与实践,完成价值建构。在教育实践中,可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传统诗词竞赛、国学小课堂、读书分享会,让经典文学作品在同学中产生巨大影响力,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梳理传统“诗教”理论,对传统“诗教”性质、“诗教”目的、“诗教”原则、“诗教”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为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其次,传统“诗教”文本的现代转化,精心选择“诗教”经典文本,建构当代“诗教”文本体系。最后,探索当代“诗教”的实践路径。总之,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应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取传统“诗教”之精华,去其糟粕,将批判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相结合,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3.

[2]赵敏俐.“诗教”的发生[N].光明日报,2015-3-27.

(责任编辑: 王义祥)

1356500511278

猜你喜欢

诗教高等学校转化
我与诗教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成立仪式暨“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会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