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经典歌词中的价值观资源及德育途径分析
2022-03-22孙军委王丹
孙军委 王丹
【关键词】现当代歌词;价值观;课程构建;途径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基于学科育人的现当代经典歌词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20010701。
作者简介:孙军委(1983.12—),男,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语文。王丹(1982.05—),女,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在中小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中小学生普遍熟悉现代音乐而较少接触现代诗歌。换言之,现当代歌词是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一种文学体裁。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现当代歌曲的大众文化属性决定了歌词内容创作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有的歌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格调高雅,蕴含极高的人文教育价值;也有部分歌词语言粗俗、思想格调不高、审美品位低下。如果我们能够筛选出富有人文价值的歌词作品并进行较为系统的课程式梳理、开发与传唱,必将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现当代歌词中蕴含的价值观分析
现当代歌曲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庄重的典礼场合我们唱起颂歌表达信仰与追求;欢快的联欢场合我们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个人独处时我们也时常会哼唱音乐,抒发一时一地的个人情感等。现当代经典歌曲已经广泛且深入地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满足大多数人的精神需求与情感表达的需要。
(一)厚重的家國情怀
《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这三首传唱不衰的歌曲往往被认为共同勾勒出了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站起来;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三首歌都饱含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果能在学生欣赏这三首歌的过程中融进对新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相关知识的梳理,相信学生会在综合性的学习中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故乡的云》(小轩)、《乡愁四韵》(余光中)等歌曲既有个体思乡情感的抒发,也有饱含家国情怀的表达。其中,《故乡的云》借用对故乡的“云”和“风”等自然景观的描绘,既表达了天下中华儿女骨肉相连的浓浓亲情,也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道出了千千万万游子对归乡的渴望。《乡愁四韵》抒发了对祖国母亲血脉相连、血肉相依的真挚情怀。如果能够结合歌词的创作及歌曲的演唱背景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赏析,将会使学生对家与国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昂扬的青春精神
歌曲《蜗牛》在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它激励广大中小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要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不管前路多么荆棘丛生都不要放弃追求,不管前进的脚步多么沉重都要永不停歇,最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歌曲《隐形的翅膀》强调在前进的道路上虽然可能会陷入徘徊与孤单的境地,但要始终坚信“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并最终会“所有梦想都开花”。在学业负担较为沉重的中学阶段,很多学生确实是一边吟唱着这首歌为疲惫的身心增添精神动力,一边投入艰苦的学习中去的。
歌曲《水手》中“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激励着广大中小学生不惧生活中的挫折;歌曲《最初的梦想》中“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鼓励中小学生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挫折,“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用一种全新的表达诠释了“不忘初心”的精神内涵;歌曲《怒放的生命》中,一句“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喊出了中小学生积极向上、蓬勃昂扬的青春精神。
青春的生命需要青春的表达,青春的奋斗精神需要借助艺术的形式进行培育和弘扬,如果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将此类歌曲合理引入课程或学生活动中,用如“课前一支歌”、校园广播、文艺活动等形式呈现出来,必将会对培育学生青春昂扬的精神起到较好的作用。
(三)美好的个人情感
美好的艺术文本往往具有抒情细腻而又能够激发受众内在的情感诉求的作用。“歌词面对的是个实在的世界,主要诉诸听众情感的层面,要求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因而不必假道于理智。”抒发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是现当代歌词的一大特点,它能够使人在较为轻松、自由的艺术氛围中得到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父亲》《烛光里的妈妈》《真的爱你》《听妈妈的话》等众多歌曲深情地表达了对亲情的感悟。
歌曲《送别》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开头的斜阳古道就立即把人带入一种优美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中;“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则又让人对珍贵的友情有了更深沉与细腻的感受。其他如《朋友》《祝你一路顺风》等歌曲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
歌曲《橄榄树》写出了生命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一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诗意地表达了众多中小学生对现实生活之外的憧憬。歌曲《答案》中的歌词“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隐含着作词者对现实人生的认识,留给听众无限的回味。
现当代歌曲中的爱情歌曲,更是广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他们正是在对爱情歌曲的吟唱中,表达青春期对爱情的认识与憧憬。《因为爱情》写出了爱情的独特魅力:可以让人永远年轻,永远充满人生的激情;《一生有你》写出了对爱人的珍视;《亲爱的那不是爱情》则通过“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明确地写出了对早恋的清醒认识,难能可贵。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对异性、爱情等话题充满了好奇与憧憬,同时又没有形成较为稳定、清醒、正确的爱情观,他们对爱情歌曲的喜爱恰恰反映了这个特殊阶段的心理特征。这个时候如果能抓住中小学生对爱情歌曲的喜爱这一契机,筛选蕴含正确的、崇高的爱情观的歌曲对中小学生进行爱情观的引导与教育,将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现当代经典歌词的德育途径分析
“正如美国人评论他们国家的流行音乐一样,它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给美国乃至世界带来一场文化革命,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是任何社会及文化研究者都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这种论断同样适合中国现当代歌词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就需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免口号式的道德宣讲与填鸭式的灌输。价值观教育贵在立足于复杂而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运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使他们在生活情境中受到触及灵魂与内心情感的价值观教育。通过对现当代歌曲进行严谨筛选和合理整合,进而以符合中小学生价值观学习特点的方式进行课程化建构无疑是必要的。
(一)学科融合教学,实现寓教于“乐”
经典的现当代音乐往往具有词曲兼美、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这一艺术特征为多学科以现当代音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着眼于语言艺术的表达特征可以将歌词纳入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课程建构;着眼于相关社会生活的本质剖析,可以将音乐所折射的社会现象纳入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的课程建构;着眼于音乐形式及演唱的技巧,可以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建构,等等。例如在语文学科中基于经典歌词“文道结合”的特征,既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将歌词作为课外阅读教学的拓展性资料使用,丰富阅读教学的材料来源与教学形式,也可以将现当代经典歌词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材料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丰富与拓展语文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总之,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特征与深入认识现当代经典歌词的课程资源价值,找到学科融合教学的切入点与联结点,在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多活动形式融合,实现有序化传唱
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均将集体性的传唱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进行推广实施。集体性的传唱确实起到了烘托校园文化氛围、凸显阶段性教育目的、协调沟通集体成员之间情感体验与德性旨趣的作用,但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如教育理念滞后、组织形式松散等问题,导致传唱活动的最终效果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唱内容的无序化与碎片化。传唱活动策划者缺乏活动课程意识,在传唱曲目的选择与编排方面随意性较强,致使传唱曲目之间在内容上缺少内在逻辑联系,最终无法形成凸显主题的表达合力。活动表面上看似热闹,却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内容上实则呈现无序与碎片化的形态,传唱效果大打折扣。要实现传唱的有序化,活动的组织者应加强活动的整体设计能力,在确定活动主题之后根据候选曲目的特征进行纵横多维度联系,最终确定曲目之间的逻辑线索,编排出合理的呈现顺序,实现传唱活动整体效能的优化。同时,也可以将传唱活动与诸如朗诵、观影、读书交流、学校仪式教育、研学等活动巧妙融合,最终实现经典歌曲传唱的多形式融合与有序化呈现。
(三)注重融入校园空间,营造教育情境
根据校园功能的需要,校园可以分为不同的主题空间。而和谐、自由、共享的空间情境无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校园主题空间情境的营造多注重视觉层面的投入,往往忽略听觉等方面。如果能根据校园空间主题的需要,合理引入现当代经典歌曲的播放,则会对校园空间情境的营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临近预备时间在教学区播放曲调高亢、内容阳光的经典歌曲可以起到振奋师生读书精神风貌的作用。在大课间等教学间歇时间播放曲调轻松、内容活泼的经典歌曲可以起到放松师生身心,调节学习节奏的作用。在强身健体的运动场播放节奏铿锵有力、内容奋发的歌曲可以起到协调运动节奏、砥砺运动精神的作用。在宿舍、餐厅等校园空间播放节奏舒缓、内容较为轻松的歌曲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作息、调养身心的作用。总之,在校园空间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音乐可以起到陶冶师生性情、丰富师生情感、调节师生学习与生活节奏、激发师生学习与生活热情等多方面的作用。赞科夫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知,將现当代经典歌曲融入校园主题空间意境的营造,将会较大提升学校“五育”的效能。
(四)有效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成长
许多现当代经典歌曲的广泛传唱往往与决策者的倡导甚至直接制作与传播密不可分。具体到学校,校园合唱团、校园广播站等学生社团可以视作学校决策者进行现当代经典歌曲传播的组织。从这些社团对现当代经典歌曲的传唱与推广效果来看,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学生社团在传唱歌曲的选择上,因缺乏相关教师的有效指导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如一些学校的广播站里经常播放一些内容违规的网络歌曲。学校作为特定的教育场所,校园里的每一项活动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蕴,因此学校广播站需要专门的指导教师对传唱歌曲的选择及相应的赏析性广播语言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把关。例如指导教师可以指导校园广播站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性重点进行歌曲主题的筛选、传唱序列的编排、相关赏析性文字的编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与学校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教育合力,有效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找到学生社团的特点与现当代经典歌曲作为音乐文本所具备特征的契合点,做到既充分尊重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特性,又要润物无声地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比如在指导合唱团进行合唱曲目的选择时,教师就要充分考虑某些经典歌曲是否适合合唱,是否符合本校合唱团的演唱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编排创作、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表达的考量,并在确定合唱曲目后引导学生对歌词的文学内涵进行深入的品味与赏析,以期达到较好的传唱效果,实现学生审美能力、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吴思敬.歌词与现代诗的审美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04):122-124.
王磊.和谐与断裂:一种文化现象的审视(上)[J].社会科学论坛,2001(05):47-52.
(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张世臣,俞翔辉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99950170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