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小欢喜》中中产阶层的形象建构研究

2022-03-22喻紫维丁思恋

今古文创 2022年11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

喻紫维 丁思恋

【摘要】 2019年,电视剧《小欢喜》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关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热议,并成了观察和理解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中产阶层形象的生动样本。《小欢喜》中通过对三个高三考生家庭的塑造,描摹出了一幅中产家庭教育焦虑的“浮世绘”。而在这部中国式家庭群像剧背后,折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困惑与焦虑。

【关键词】 《小欢喜》;中产家庭;教育焦虑;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1-0083-04

作为近年来首部尖锐直击当下高考话题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小欢喜》以生活化的叙事表达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中产家庭的“痛点”:教育焦虑。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随着教育的进步,中产的焦虑感却不断在加深?或许,《小欢喜》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中产的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教育本身,而是他们在阶层的夹缝中,陷入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

一、《小欢喜》中产形象的建构

中产的概念在我国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本文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剧中中产家庭的形象,将采用不同学者的标准进行衡量。

李春玲(2011)提出:“在中国,人们通常使用4项标准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第一项标准是收入,一个中产阶层成员应当是收入稳定的人;第二项标准是职业,一个中产阶层成员应当从事专业性或管理类工作;第三项标准是教育程度,属于中产阶层的人应该受过高等教育;第四项标准是消费,中产阶层的成员应当承受得起舒适生活方式的花销,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平。” ①同时,本文还将采用李春玲在收入与支出方面的补充标准,即中产阶层需超过该地区的平均收入(支出)或者收入(支出)的中位数。《小欢喜》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北京,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19》显示,2018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61元。②而根据同一机构发布的另一份报告《北京统计年鉴2019》,2018年北京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為39843元。③在职业方面,参照格尔哈斯·伦斯基(Gerhard,E. Lenski,1988)提出的中产群体的职业,包括公职官员、手艺人、艺术家、公务人员、商人、士兵、教士及学者。④

基于以上标准,对剧中三个家庭所展现出的角色表征进行分析:

通过表1的分析,从群像呈现来看,这三个家庭的中产形象塑造颇具典型性——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体面的职业。此外,“中产精英阶层作为消费观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追求者、生活方式上的品位制造者,他们总是会以其独有的消费激情和为人瞩目的前卫角色,在社会发展与时尚兴替中执着地寻求自我表现与社会认同的空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竞赛者和表演者。” ⑤基于此,剧中设置的SPA(Solus Par Agula 水疗)、名牌包、智能家装、观景餐厅等象征精致生活的意象,也都符合大众对中产阶层在消费表征上的刻板印象。

二、异化的中产形象: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失衡

对于虚构性文本来说,要达到与受众认同的目的,首先就需要运用典型性的人物、事件等建构起一个拟态环境,通过环境的力量驱使受众相信这就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从而进入环境本身,产生认同感。《小欢喜》基于“教育焦虑”的主题,将所有人物动机和情节的出发点都围绕“高考”这一典型事件展开,其文本意象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失衡表现入手,为观众构建了被异化的中产形象。

(一)家庭:病态的亲子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从婴儿和母亲的测试反应中得到了三种类型的亲子关系模式,分别是安全型关系、焦虑—矛盾型关系以及回避型关系。结论虽然是在婴幼儿的测试基础上得到的,但是该成果在《落基山新闻报》(Rocky Mountain News)发表后,1000多名成年人反馈该结论适用于他们目前的心理状态,后经过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几近相似。⑥所以该结论也适用于成年人。对照《小欢喜》中三个不同家庭的亲子关系,可以得出:

(二)学校:功利的升学指标

升学率,指升学人数与该年级毕业生人数的百分比,它是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衡量同级同类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⑦但从当下社会现实来看,这个指标脱离了衡量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初衷,也已成为家长择校、学校政绩的标尺。

在《小欢喜》中,主角们就读的春风中学在2018年的高考中升学率指标优异,文、理本科率100%,一本上线率67%。然而,高升学率背后的真相却是牺牲了成绩排名靠后学生的利益。比如,在第一集中,方一凡和季杨杨的班主任为了不影响学校升学率,向孩子家长提出蹲班(留级)的方案。虽然这一建议最终未能被采纳,但是也赤裸裸地反映出了学校的价值取向——以升学率为目标。

事实上,剧中所展现的功利教育观正是当下教育困境的真实写照。在这种以竞争为核心的扭曲观念指导下,教育不再以“立德树人”为定位,而是变成一场残酷的“机会资本”竞赛。于是,就会出现唯成绩评判学生人格,将升学率与学校政绩挂钩等异化形态,学校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自发性层面彻底“失语”。

(三)社会:畸形的学区认知

1962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在全国各地划分出重点中小学,集中力量办好重点中小学。1986年,我国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就近入学的政策。这两个政策共同催生出了学区房市场。尤其在近几年,学区房以其代表的稀缺教育资源和望而生畏的高房价一直活跃在大众视野。

《小欢喜》中,家长们对学区房的认知就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畸形的“学区房热”现象。剧中,主角们所居住的“书香雅苑”被划分为区重点中学的学区房。季杨杨和方一凡的父母为了孩子的高考,特意搬出原来的住所,在这个小区租房。而乔英子的妈妈宋倩更是在这个小区坐拥4套学区房,并称之为“抢占教育资源”。

从上述中产家庭对学区房的“狂热”,可以折射出当下社会对学区房的一个普遍认知:好的学区房意味着好的教育资源,而好的教育资源又会是下一代获得优质社会资源和权力的入场券。事实上,这种非理性的择居理念,也正在进一步加剧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空间分配的不均衡,而这恰恰牵动了中产最敏感的神经,成为他们不能承受之重。

三、迷失的身份认同:代际价值观的冲突与集体

记忆的创伤

身份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依靠的根基,需要通过个体与他人顺利建立联系从而确立起自我认同感。如果不顺利的话,就会产生自我身份确立的挫折。⑧若以历史及现实视角溯源《小欢喜》中中产阶级在形象构建过程中的“身份迷途”,或许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重新审视。

(一)代际价值观的冲突

代际冲突是指不同年代的人对同一个事物产生的矛盾、对立和分歧。以《小欢喜》中两代人的代际差异来看,父母一辈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变革——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曾经依靠“出身”“成份”上升的渠道,转向以“知识”“学历”为导向的流动浪潮,因此在这代人的观念中,高考是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途径。而千禧年出生的一辈,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由于高等院校逐年扩招、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等因素,大学生已经不再是高级人才的代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不再具有优势。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这一代年轻人看到了成功的更多可能性,因此,在他们的观念里高考的决定性作用不断被削减。两代人对于高考的不同理解,必然导致价值观的碰撞和话语权的争夺。在这种长期不稳定形态的代际冲突影响下,双方对自我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身份认知容易产生否定、怀疑等负面情绪,个体认同感便得不到有效建立。

(二)集体记忆的创伤

回溯20世纪,新中国多数时期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60后、70后成长的黄金时期,经历了几件足以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大事。《小欢喜》中父母一辈的行为模式就印刻着集体伤痕的烙印。他们用过分溺爱和自我牺牲的态度弥补个体生活中爱的缺失,用对阶层跃升的强烈执念抵御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毫无疑问,影视作品中的中产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转型、时代变迁呈现出多重面向。《小欢喜》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中产在夹缝中生存的不安与焦虑。或许在这样的集体困境下,人们该想一想出路何在?

注释:

①李春玲:《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状况》,《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75-87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19》.http://nj.tjj.beijing.gov.cn/nj/qxnj/2019/zk/indexch.htm.2019.

③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9》.http://nj.tjj.beijing.gov.cn/nj/main/2019-tjnj/zk/indexch.htm.2019.

④格尔哈斯·伦斯基著,关信平、陈宗显、谢晋宇译:《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

⑤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罗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9页。

⑥心理学空间:《玛丽·爱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3488.2008.11.3.

⑦MBA智库·百科:《升学率》.https://wiki.mbalib.com/wiki/%E5%8D%87%E5%AD%A6%E7%8E%87.2014.12.30.

⑧王亚妮:《〈送我上青云〉中的自我认同研究》,《视听》2020年第2期,第84页。

⑨任航:《青年人生意义问题历史溯源与当代启示——以“潘晓讨论”为中心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李春玲.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状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75-87.

[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19[DB/OL].http://nj.tjj.beijing.gov.cn/nj/qxnj/2019/zk/indexch.htm.2019.

[3]北京市統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9[DB/OL].http://nj.tjj.beijing.gov.cn/nj/main/2019-tjnj/zk/indexch.htm.2019.

[4]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关信平,陈宗显,谢晋宇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80.

[5]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罗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9

[6]心理学空间.玛丽·爱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EB/OL].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3488.2008.11.3.

[7]MBA智库·百科.升学率[EB/OL].https://wiki.mbalib.com/wiki/%E5%8D%87%E5%AD%A6%E7%8E%87.2014.12.30.

[8]王亚妮.《送我上青云》中的自我认同研究[J].视听,2020,(02):84.

[9]任航.青年人生意义问题历史溯源与当代启示——以“潘晓讨论”为中心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喻紫维,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

丁思恋,通讯作者,文学硕士,助教,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1788501705392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