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规则,让课堂管理别样精彩

2022-03-22岳兆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音乐课班级情感

岳兆麟

课堂管理是教师生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班级难以管理,有时往往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没有对课堂管理的潜规则很好地进行把控。作为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课上有效运用好课堂管理的潜规则,使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完成课程任务,使学生在音乐课上逐步养成一种“自律”的习惯,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不少老师总是抱怨自己所教的某个班纪律太差,捣蛋的人数太多。总抱怨该班的班主任课堂管理有所缺失,以至于学生养成了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其实自己在刚工作的那几年也常常会这样抱怨,但是渐渐的我发现,课堂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潜规则。某个班级纪律差可能并不是老师管理不到位,而是班级中总有这么一两位学生在班级中带头开始起哄、吵闹,从而导致班中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变得散漫而不再专注。课堂失去了原本本该有的庄严和神圣,学生丢失了课堂上本应具备的专注力和凝聚力。日复一日,这种课堂管理模式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一直以来可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课堂管理是班主任或班辅导的事,其实不然,班主任能做的只是在晨会、班会和实践活动时对学生进行教导、叮嘱或强行规定,但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他们每天上的是语数外音体美等各个学科的课程。他们每天要经历班主任外的各种课堂模式,而每一个老师所特有的课堂模式恰恰是构成他们课堂行为习惯不断形成的过程。也许仅仅一节音乐课并不能使孩子完全改变,但至少能保证在这40分钟的音乐课中课堂管理是规范的,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是能帮助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提升的。

作为音乐老师,如何对学生的恶性循环进行及早干预,如何避免他们养成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如何把被动的他律变成自律?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门学问。音乐老师如何利用好音乐课这40分钟的时间,去把控好课堂管理的潜规则,更是一种智慧的考验。“教师预防得好,就能避免大量问题行为的爆发”。那么,如何预防?如何有效地阻止和避免一些不良的课堂行为发生呢?作为音乐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关注全体,干预为主

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应时刻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发声练习时发声方法、声音位置是否有人没有做到位;视唱歌谱时是否有某位学生眼睛和嘴巴都跟上,或舌头过于紧张;欣赏和聆听时是否有人开始悄悄地与同桌说悄悄话;歌曲演唱时是否有人在某个节奏总唱错……当老师时刻以良好的心境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课堂环节中的表现,并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本着让每个学生能做到最好。相信,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这种被关注,自然也没有机会再去走神或说悄悄话。

刘儒德教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中指出,典型的课堂有80比15比5的三类学生,也就是说,15%的人会时不时地破坏课堂管理违反课堂纪律,而5%的学生则是长期的课堂违反者。那么当我们在教学时能关注所有的学生,那15%的学生会发现到老师的关注而不再走神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以往,他们也会逐渐和百分之80%的人一样,听从老师的引导,定定心心地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不做与课堂不相干的事。也许一开始这仅仅只是老师注视下的“他律。”但渐渐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他律”便会逐渐向“自律”转化。而对于另外那5%的学生,面对老师的特别关注,往往也不敢太过于“轻举妄动”,更何况失去了那15%的学生的“捧场”。试想一下,在音乐课中,当95%的人在老师的关注下正声情并茂地演唱着歌曲時,那仅有的那1-2位原本属于5%的“课堂顽皮者”还能干些什么呢?周边没人回应、没人搭理,再加上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专注与学习了。

去年刚接手的五年级中就有那么一位王同学。在自己的教室,王同学长得并不高,却被安排在靠近后门的一个角落里。理由很简单,因为王同学上课,不但自己不听,还喜欢与边上或后面的人交头接耳,而且大多数情况都是王同学主动去与别人搭讪。把他安排在后面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不影响其他同学。当然,王同学也成了他们班的“三不”人员。即不看书本,不听讲,不做作业,老师们也对他束手无策,只要他上课,不影响别人也就不再管他了。然而,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了音乐专用教室。由于专用教室只有椅子没有桌子,也不允许带课外书和其他文具或玩具,王同学整堂课都显得无所事事,时不时地将嘴巴凑向边上或前排的其他同学。面对他的这种表现,我首先帮他调整了座位。让他坐在了第四组第一排的同学旁边。这个座位,恰恰正对着音乐教室的钢琴,每当我弹琴时抬起头来最先看见的就是他。接着,我又故意在每次弹琴时不时地望向他,因为我对他的要求是不管会不会唱,眼睛要看着书本,嘴巴在跟得上的地方要动一下。面对我的要求和关注,一开始王同学很不适应,时不时地抬起头喵我几眼。但时间一长,他似乎习惯了我的关注,音乐课上的课堂习惯也渐渐得到了转变和改善,他不再无所事事,开始渐渐加入了其他同学的队伍,开始盯着书本哼唱歌曲。虽然有些节奏他唱得并不准确,虽然他的发声方式方法确实有点问题,虽然他的音高不能与我的钢琴音高完全吻合。但至少他在音乐课上,在我的关注中,没有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习惯中上音乐课,相信不用多久,他的节奏、音高、识谱等各种音乐能力也将得以改善。

当然,作为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不应该仅仅是言语的提醒,每次口头的提醒不仅影响课堂效率,说多了学生就会渐渐不以为然、不当回事了。我们可以用眼神盯着对方的方式作为提醒;我们可以走到某个学生身边作为警告;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音量或突然停止我们的钢琴伴奏引起注意去提醒……总之,我们应用我们的方式去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注。这就是课堂常规的潜规则。

二、调整内容,激发动力

“成功的管理者能够较好地预防课堂问题行为。而预防之最重要者则是让自己的课变得有魅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如今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者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引用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句经典语录:“教育要做到‘一讲二不讲’,已经会了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只讲那些能学会的。”薛法根校长这句话也许是针对语文课说的,其实,这一原则在音乐课上同样适用。对于音乐课上的内容,反复强调学生早已学会的知识点,学生只会厌恶;对学生活动的要求过高,超过了他们能够承受的水平,他们也不大愿意认真对待;只有那些学生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究,并有信心去完成的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中极为重要的东西进行补充;对重复、不必要的东西进行删除;对不合适的进行更换;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或作品进行归类……调整内容,吸引注意力才能有效控制课堂,管理课堂。

例如在教授二年级的歌曲《拍皮球》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歌曲中的附点节奏的掌握和演唱,针对于这个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先设计单独的节奏让学生读一读,再加入声势动作做一做,随后再配上歌词读一读,最后再配以拍皮球的动作唱一唱,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在《拍皮球》这一课中,不研究教材,怎么能发现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即附点节奏;不研究教材,又怎么会发现学生在后十六分音符的地方不容易唱准、唱好,必须加入声势动作;不研究教材,又怎么能发现歌曲的情绪,从而设计相关的相应的手段去激发歌曲的情绪。要知道,教材上有的,仅仅只是一张歌谱,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而音乐老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进行在加工,并根据课堂调整自己的课堂内容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保持一颗探究的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

音乐老师在教学时,对于教材中有关联的演唱歌曲和欣赏乐曲,我们可以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组合,将相关联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每次学完歌曲后,我们也可以将书本之外与课堂新授歌曲相关的歌曲作为课堂的拓展环节,让学生比较两首乐曲风格、情绪上的相同与不同。这样的重新组合和调整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最重要的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积极情感,影响学生

不少教育专家都强调和呼吁“积极情感氛围”在营造积极学习文化中的重要性。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即以情动情,使情感的刺激者与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这便是情感共鸣。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当然是一节课中保持学生的持久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的情境,并激发他们有效而深度地学习的关键。一节成功的音乐课,精心设计好每一环节、并在每一个环节中正确引导、关注每一个学生固然重要,而教师始终充满着激情和带着饱满的情绪,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活动中也是每一次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小学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情感的教育,情感也自然成为音乐教育的灵魂。然而,音乐的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范唱等,往往会传达给学生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的启发。

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教师把自身的情感全心地投入时,才能在学生面前把音乐艺术形象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充分表露出来,把学生真正带入音乐的意境中,使音乐达到“一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学生才能被影响、被陶冶。当他们真正达到“被影响、被陶冶”的境界时,哪怕是平时再顽皮的学生,他也不可能在唱歌时无所事事,随意讲话。久而久之,哪怕是班级中经常违纪的那5%的学生,他们也会渐渐改变对音乐课的态度,转变他们的上课习惯和上课心境,更大的可能,他们会渐渐爱上音乐课。

有一位刚工作的老师曾经跑来问我:“为什么你教的班级上课纪律那么好,我教的班级上课纪律就是不好管?”为了帮助她发现问题,我让她到我的班级进行教学。同样的班级,哪怕她上课时我坐在后面听着、盯着,教室里却总会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多学生总感觉不能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节奏。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的根本其实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老师自己。在歌曲的导入部分,老师的言语过于平静,毫无色彩。在歌曲的范唱环节,也没有做到声情并茂。总而言之老师没能做到将自己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环节,没有做到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渐渐减弱。于是,那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便开始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偶尔与同桌说句悄悄話,偶尔用脚底摩擦地面,偶尔望望窗外的风……学生不能聚精会神,老师却更是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课堂管理是每个一线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无论哪个学科,课堂管理都将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然而,课堂管理中的一些潜规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操纵和把控的,需要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思考、实践、摸索,不断总结和运用一些适合自己课堂管理的潜规则。当我们真正掌控好课堂管理的潜规则,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别样精彩!

2456501705298

猜你喜欢

音乐课班级情感
班级“无课日”
喜欢的课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情感
台上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众生相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今天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