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师生幸福感的提升策略探究

2022-03-22陈剑刘英武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幸福感师生班级

陈剑 刘英武

幸福,是人类恒久一致的追求。教育,是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最高的善,是最高的快乐。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曾说: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一个人童年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从小到大的知识学习、人格培养以及一生的幸福能力。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师生幸福感的提升策略既关系到双方的快乐交流和互动,对于孩子的积极学习和人格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保障自身生活的幸福感,让幸福引导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要推行满载幸福的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班级文化、课外师生交往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幸福感。

一、教师的幸福感:让幸福引导工作

“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小学教师面临着更大的职业挑战和压力。延时服务和午餐午休管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长,“双减政策”提高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每天早出晚归疲于奔波的教师,幸福感难免受到冲击。如何应对“双减”挑战,提升教師幸福力是当下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更要顺势而为,主动改变自我,从提升学习力和幸福力开始,在心理保健、身体锻炼、时间管理、专业学习、人格修养等方面加强修炼,力争做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快乐教师。

1.加强心理保健

心理保健,需要从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积极正向的自我暗示和减压,及时调整工作心态;同时要多阅读儿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书籍;而伴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教师对家庭投入的精力自然会减少,难免会发生家庭矛盾。此时,婚姻心理学、亲子教育等方面的书也需要阅读起来;闲暇时给生活留白也是一种充电,适时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必要时进行冥想、正念练习,都有助于身心健康。

2.加强身体锻炼

健康的体魄是工作的前提。身处快节奏的工作中,教师身体不少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长远的幸福,教师无论年龄大小,都要积极涌入全民加强体育锻炼的大潮中去。教师拥有“近水楼台”的运动场——操场、体育馆和舞蹈室等,场地宽阔,设备齐全。但能坚持日常锻炼的教师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工作忙碌,无暇锻炼。为此,不妨像教育专家魏书生所说的,积极和学生一起参加课间操。学校离家近的,在晚餐后以及假期,携家人一起在操场散步、打球也是不错的选择;假期游公园、爬山等也是放松身心的好方法。健身,贵在坚持和养成习惯,除了增强体育锻炼意识,也要积极改善饮食和作息习惯。

3.加强时间管理

小学教师管理的是身心发育尚属稚嫩的孩子,鸡毛蒜皮、庸俗紧急的琐事无时无刻不在挑战教师的身心健康,令其产生焦虑和挫败感,甚至干扰其休息和睡眠。只有合理规划时间、加强工作预见性、优化时间管理,才能减轻身心压力和保证幸福感。为此,不妨阅读《五种时间》《麦肯锡高效工作法》等时间管理类的书籍,梳理总结经验,活学活用,在智能时代的多场景下重新觉知和应用时间,再造游刃有余的人生秩序。

4.加强专业学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专著、观看线上课程、线下观摩培训等方式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会使教师更加自信和获得价值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但要勤于学习,还要善于规划学习。既要针对性提高学科素养,也要拓展到通识知识和教育管理水平。

5.加强人格修养

教育学是人学。面对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只有加强人格修养才能将忙碌的教书职业升华为热爱的育人事业。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一个好的教师要用爱和真心去打动学生,以班为家,以德润人。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一书中提出“以教育为志业”,主张教师激发工作内驱力,追梦探索,拥抱事业上的幸福。这需要教师主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见贤思齐,培养爱心,乐于奉献,以师爱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同。

二、学生的幸福感:让教育满载幸福

幸福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打造生机勃勃的幸福班级。小学班主任在和学生打交道时不妨示范和传播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办学理念——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一个带给孩子幸福的老师,势必是一个受欢迎的朋友;一个带给孩子幸福的同学,势必是一个受欢迎的榜样。这让孩子们逐渐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他们的幸福,指向他们健康快乐的共同成长。《“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指出,“学生工作要从窄化的德育、片面的管理中走出,创造体验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丰富的学生活动系列,建构全方位、多层面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这说明教师不能片面地、权威式地开展教书育人,而要在班级管理、班级文化、集体活动、家校往来等多方面中引导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师生情谊和同学友谊。这既要强调遵守纪律和制度,也要尊重孩子们活泼多样和想象飞逸的天性,帮助其成长为热爱生命、服务群体和享受学习的人。

1.打造幸福的班级管理

首先,班主任可以在班名、班训、班歌、班徽上塑造阳光开朗、团结进取的班级形象。班名、班训、班歌可由师生共同挑选和完成,班徽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另外,利用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规律,班主任在开学初和期末都可组织孩子们大声念出班级理念和班训并唱班歌。

其次,成立正能量的班级家委会支持班级管理工作,充分整合家校协同育人作用。班主任在家委会的组建上不能心急,要耐心发现和挖掘那些热情乐观、能干大度的家长作为家委会骨干力量,号召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以充满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形象感染其他家长和孩子。另外,家委会是家校沟通的有效桥梁,教师应及时在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避免或减轻学生受到不良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

再次,在小学的四五六高年级阶段,可以一改传统的班长、副班长、学委、课程委员等岗位化的班委管理模式,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全纳原则,以团队形式让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让人人有岗位,人人有团队,并定时进行成绩汇报,展示部门管理情况和成果,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管理自主性。例如可成立文化部、卫生部、体育部、艺术部、宣传部和生活部等部门,全班选拔各部门部长,由部长招募成员,确定岗位分工并实行岗位轮换制,以帮助学生习得多种技能,丰富岗位体验。在部门管理过程中,如果学生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强调对班级建设的奉献,对同学们的关爱,也就会淡化“当官”的思想,增进服务他人和集体的意识。

最后,班级部门可积极组织与部门特色紧密相关的主题活动,同时与学校活动进行整合对接,一举多得,以帮助学生融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学校氛围。例如,文化部主题活动——读书交流会,与读书月融通,促进书香班级建设;卫生部主题活动——校园护绿行动,与学校志愿者活动融通,促进爱心班级建设;体育部主题活动——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节融通,促进健体班级的建设;艺术部主题活动——班级音乐会,与学校艺术节融通,促进娱乐班级的建设;宣传部主题活动——班级表彰会,与黑板报、宣传栏、午后广播等文化建设融通,促进标兵班级的建设;生活部主题活动——班级联谊会,与学生成长节点活动“十岁成长礼”融通,促进友爱班级的建设。

2.打造幸福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孩子们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客观环境、主观氛围、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等都决定着孩子们共同相处中的幸福感。

首先,教室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创造一间整洁舒适、多功能使用的教室有助于学生幸福学习和成长。班主任可通过建立图书角、植物角、卫生角、少先队队角,布置黑板报、学习园地和走廊书吧等,做到教室干净整洁,充满书香和花香;同时还可将教室的空间诗学和人文气息发挥到极致,“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比如用“天道酬勤”“上善若水”的勤善文化感召学生心灵;用书画展览、光荣榜等激励学生斗志;用“红领巾小仓库”“共享雨伞”“文艺日历”温暖学生身心;用师生风采照、学生奖状廊等丰富班级历史。总之,让教室成为温馨的家、流动的书本,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其次,教室布置是班级文化的物质外壳,班级活动及其纪念形式是班级文化的精神内涵。建设幸福班级离不开二者的有机结合。除了春游、运动会、部门项目等常规活动外,以下几点策略可供参考:

(1)开设成长乐园小主播,让每个孩子都发声。建立班级微信群,旨在为孩子们开辟一个展示自己的新天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轮流当小主播,朗读当天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作文。实现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及时的多元评价,给予孩子关注和鼓励,提高孩子的信心。

(2)书写漂流日记,共谱成长之歌。漂流日记是一种在班级学生和班主任之间不断接力和传播的记日记方式。它改变了命题作文的形式,既能为孩子减轻写作负担,又增加了孩子的写作兴趣,促进孩子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为孩子们的幸福增色添彩。漂流日记可在五六年级进行。师生可以约定,小学毕业时,学生集体出一本书,老师出一本书,作为毕业纪念。漂流日记和平时的习作就是学生作品的源头,而班主任可以坚持写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以结集成书。

(3)举办生日活动,关注生命成长。“生命教育”是当下教育界的热词,强调以人为本,给予孩子生命关怀。深圳一个小学班级往往有50多个学生,平均每个星期都有一个孩子生日,班主任可以打造班级特有的生日文化和仪式。班级可一起为小寿星唱生日歌,组织孩子们签名留言、画祝福画、设计生日贺卡、互赠礼品等。

(4)建立相冊,铭刻班级记忆。相片是人类收藏回忆的直观载体。班主任可从和学生们相识第一天起在班级群分学期分类别建立多个相册,记录孩子们成长足迹以及酸甜苦辣的点点滴滴。通过相册展示学生在校的优秀作业、优秀作品、学习风采、运动风采、劳动风采、荣誉情况以及师生活动等。在假期则建立幸福春节、快乐暑假、旅途见闻、书香家庭等相册,实现学生、老师、家长的三方互动。

3.打造幸福的课外师生交往

学校是教育发生的主要场所。师生互动往往在学校进行。而伴随教育的电子化发展,师生的课外交流往往通过网络发生。然而,走进学生家里去或和学生的课外相处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老师的家访和师生的课后玩耍正是建立沟通和信赖的秘诀。

首先,家访是教育制度规定的班主任工作的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指出,当老师迈进孩子的家门,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走进孩子家中,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熟悉孩子的家人,更有利于班主任教育,也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只要教师以解决问题而非责难学生的宽和心态进行家访,学生对于老师的此举往往难以忘怀、心怀感激。另外,家访并非只为解决问题而去,很多时候,老师看望学生和家长,增进交流,也可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巩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亲近,这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其次,欢迎学生来家里玩或者一起走出去玩也是教育的辅助手段。小学生主动到老师家串门或者一起约玩往往罕见。但如果从一开始就确立师生间的朋友关系,欢迎孩子们的敲门和看望,热情招待孩子们,发展诸如打球、放风筝、开派对等共同兴趣爱好,这就会让学生慢慢喜欢上课外找老师玩。课外的休闲娱乐,也能让老师看到孩子们更自然的一面,发现孩子潜藏的秉性、特长和小故事,这有利于增进友谊和因材施教。再者,课外生活的教育资源也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契机和宝藏。陶行知有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课外生活可增加学生课堂之外的社会知识和实践体验。教师也可适当地带领部分学生去图书馆看书、去文化馆看公益电影和文艺演出、去慈善院进行慰问和表演,还可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活动、义工活动等等。这是一种不局限于课堂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总之,小学教师应在学习、生活、班级活动、课外交往等方面通过合理策略提升师生双方的幸福感。这必能显著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求学斗志,强化师生的学校归属感,增进孩子们的同伴交往和团队意识,更好地践行爱和智慧的幸福教育。

(陈剑,广东海洋大学文传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西方教育理论;刘英武,华中师大附属光明勤诚达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

1453501705284

猜你喜欢

幸福感师生班级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班级“无课日”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麻辣师生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