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异化表征及矫正策略
2022-03-22付亚丽
摘 要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美育发表了重要指示,推动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中小学美育工作仍然是五育中的短板,存在美育认识的狭隘化、美育实施的形式化、美育评价的功利化等异化现象。鉴于此,中小学美育工作可以从美育融合、美育衔接、美育创新三方面入手:推动审美的生活化;建立多维的学校美育体系;美育评价改革灵活化、创新化,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
关 键 词 中小学 美育工作 美育认识 美育教学体系 美育评价
引用格式 付亚丽.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异化表征及矫正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09):39-42.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认识上把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与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有机统一起来。工作行动上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见,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其中,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审美形成的时期,因而中小学的美育工作更应受到重视。近年来美育课程设置如何活跃起来,美育教学管理如何创新起来,成了各中小学美育工作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本质要求
美育思想由来已久,六艺中的“礼”“乐”便包含着美育的成分,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天人关系、人生境界的理解,折射出古代文人追求真善美、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见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有帮助人形成真善美、实现和谐统一的作用[1]。蔡元培也曾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其思想对当今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实施也很有借鉴意义,蔡元培认为美学知识应与智育相辅相成,最终促进德育的培养,结合如今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为:美育对于人的培养不只是外在技能的传授,更是更深层次的内在素养的改变,美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国家重视中小学美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有专业素养、创新意识的有竞争力的国际化艺术人才,培养有着全球视野、扎根本土,可以欣赏、传承传统文化并能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创新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是美育除了基础的艺术知识的传授外,更追求的是促进五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美育使处于审美培养关键期的中小学学生在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上与五育有机融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形成判断能力的阶段,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家庭和学校的引导至关重要。学校、家庭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对错美丑能力的责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尤其是中小学的生活主要围绕学校生活展开,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适合其认知发展阶段的美育。
中小学校在开展美育工作时也要注意:美育工作应具有普适性、灵活性、渗透性、实践性。中小学美育工作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注意其教育内容适用于各学段全体学生;在确定中小学美育工作具有普适性的同时,美育工作的开展也要具有灵活性,以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美育工作还应当具有渗透性,美育的渗透性不能只體现在个别学科的教学中,而是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校园环境、班级文化、课程教学等等都要有所体现。最终应回归到美育的实践性,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拥有审美的“智慧”,学生在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将美育的学习和理解运用到生活、学习实践中,最终成为自己的实践“智慧”,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提高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到的审美能力。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异化表征
目前,中小学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美育工作的异化,可表征为以下三个方面。
1.美育认识的狭隘化
“美育热”现象的出现是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的,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确实促进了美育的发展与变革。但是,长期受“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思想,以及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技能技法教育的窄化认识的影响,很多学校认识不到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真正价值,学校、社会、家长把作为通识教育的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为了孩子升学加分,部分家长对于美育的认识只是一门“拿得出手”的特长,这里所说的通识教育的艺术教育也可以称作普通艺术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是以美育为主要目标导向的教育,相对的专业艺术教育则是以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为目标[3],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美术、音乐等学科,二者针对的群体和传授的内容是存在差异的,由此导致两种教育的方式也有差异。如,人们觉得学好了专业艺术技能技法就可以胜任美育的教学,这也是社会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美育教学是需要专业美育教师的,单纯艺术技能技法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中小学美育工作的需要,当然专业艺术技能与知识是进行美育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美育认识的窄化,中小学美育工作中往往将通识艺术教育、美育等同于专业艺术教育,难以普及、惠及全体学生,使部分中小学美育边缘化,忽视美育,导致培养的学生是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2.美育实施的形式化
美育工作如何开展成为很多学校领导的困惑:上好美术、音乐课对学校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在不影响文化课成绩的情况下开展美育工作,中小学美育工作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过渡时期应当如何突破困境。
近年来,中小学陆续推出了促进美育发展的措施,但部分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流于表面,要么只对艺术类课程进行改革,要么认为美育工作就是操办联欢晚会、观看文艺演出,费时费力费钱,学生参与度很低,参与的往往是艺术班的学生,看似重视美育,实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学校艺术课程改革也并没有深入开展,有些学校只是简单的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和种类,是否落实还有待考证。各级学校美育课程缺乏衔接,城乡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城乡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效果存在差距。甚至很多中小学学校缺乏专业的美育教师,艺术学科类教师队伍都残缺不齐,更不要说是否具备专业的美育教师。上美育课的教师工作上升空间小,对自己前途一片茫然,士气低沉,美育教师的身份有时会让他们难以融入普通教师群体。在教学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与其他学科联系少;很多教师对美育的价值缺乏认识和尊重,美育课被占课、停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上课反应消沉,很多音乐听不懂,很多画作看不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了应付“差事”,流于表面。
三、美育评价的功利化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改进美育评价。中小学美育评价改革体现在:一方面针对专业艺术教育的改革,主要是艺术课程评价、艺术专业考试等的改变;另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美育审美培养的评价,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普通艺术教育。而大部分中小学将关注点集中在专业艺术教育的评价改革。学校要立足要生存首先要满足社会评价需求、满足家长评价的需求、满足学生评价的需求。但是,由于各个学段的学习任务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高考,在各类学校办学评价没有完全扭转、美育体系没有上下衔接的背景下,家长要成绩,学生要升学,社会要升学率,学校领导想重视和发展美育也没信心。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教育评价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要求基础教育做到“五育并举”,但现实却是“智育至上”,美育、体育、劳育边缘化。纳入考试的科目难免陷入严重应试倾向的境遇[4]。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目前很多中小学仍处于想变不敢变;或者“变标不变本”的情况,学校忽视美育,应付美育评价,即使重视美育评价改革,也只是针对专业艺术生考试。部分学校为了规避成绩弱项选择转型为特色艺体学校,希望通过走艺术教育的路子来满足升学、提高升学率的需求。很多学生通过短期的学习就去参加艺术考试,将这条路看作是升学的捷径,而不是因为热爱艺术或者兴趣使然。
四、中小学美育工作异化的矫正策略
中小学校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在美育工作上加把劲,补齐美育短板。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五育融合”目标要求下的学校美育要将“美的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中,以课程为载体、以校园为环境,挖掘美的内在价值,最终指向“美”在个体认知上的与感知上的深化[5]。鉴于此,针对于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异化表征,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从美育融合、美育衔接、美育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1.推动审美的生活化
中小学要深刻认识美育的科学内涵,在美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帮助教育者、受教育者对美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美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开展创新、开放、包容的美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美树德、以美增智、以美强体、以美助劳,最终实现五育并举,达到五育融合,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首先,学校要明确认识到美育的全学科渗透地位。在教学上,推动美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形成互相链接的知识网络体系,让美育渗透到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中。美育的多学科属性可以帮助其他学科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比如:在语文的学习中增添对于当地传统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及普及,既培养了学生审美素养,又扩宽了教学思路。丰富课程内容,增添课程乐趣。美育教师也要摆脱美育课程教学僵化的困境,结合多学科知识作为学习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美育教学。
其次,美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不止要体现在学科上,更要体现在学生生活中。学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环境的建设中,通过学校文化活动缓解学业压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校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参加艺术活动、参观艺术展览、美术展、合唱会、认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学校帮助学生认识到美育的价值,将美育渗透到校园生活、校外生活,最终实现学生的审美生活化。当然,要实现学生审美生活化仅靠学校是不够的,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合作与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如生活中,学生只有认识到花草的美,才不会随意的践踏草坪或者采摘花草,由此也就实现了以美树德的理念。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实现美育的渗透性、实践性的目的。
2.建立多维的学校美育体系
中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要改变形式化的现状,就要做到各级学校上下一盘棋,真抓实干,将美育工作落到实处。中小学应当合作互助构建全面立体的现代化美育体系。一方面,构建纵向衔接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实现美育教材、课程、活动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中小学学校之间应当建立横向互助帮扶机制,建立多元的美育教学互助体系。在构建现代化美育体系的同时,中小学美育工作应当从点到面,抓住细节,从学校管理、校园环境到教师的教与学都要关注。
一方面,学校要注重中小学美育课程的纵向衔接,以保证中小学学生美育的连续性。首先,中小学美育教材的编写和美育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小学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美育本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进行教材的补充和课程的设计,增加美育课程的内容,课堂教学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帮助学生疏通学科壁垒,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部分艺体特色学校还可以因校制宜进行美育教材的补充、美育课程的设计,给教师和学生们发散创新思维、锻炼自我的机会。但是,要注意的是学校补充的课堂内容在保持自身的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同时,也要保证与规定教材的紧密联系。美育衔接上美育工作不能只体现在美育课程的改革,还要体现学生校园生活中,校园环境、班级文化,各项美育工作不可分割,不能流于表面,灵活开展美育工作,坚决落实美育工作,多种措施结合,推动美育工作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中小学学校之间可以建立横向互助帮扶机制,建立多元的美育教学互助帮扶体系。校校帮扶互助體系指城镇校际合作、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共享、高校对中小学进行美育浸润行动等。城际中小学各学校要加强沟通,交流教学心得;重视对美育教师进行专门性、针对性的培训,保证职前职后培训落到实处,并保证职前职后培训的前后衔接,尤其是乡村学校要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工作的全科教师或兼职教师。可以安排优秀美育教师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共享优质资源,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城乡之间也可以通过教师资源的流动来缓解教学压力。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当地高校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帮助当地中小学的美育工作建设,集合社会力量支持美育公益项目的开展,为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塑造一个优良环境。通过多维的学校互助体系帮助美育发展薄弱的中小学进行美育建设,实现先“美”带后“美”,做到中小学美育的“精准扶贫”。
3.美育评价改革灵活化、创新化
2020年10月16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要求,提高了体育、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加强了过程性评价。
改变美育评价功利化的局面,就要灵活的开展美育评价工作,建立重视过程性评价的美育指标。美育评价要明确:美育工作可以细化评价、放宽评价标准且不能僵化。这要求美育评价的方式、内容都要创新,不能只针对于技法技能或者书本知识的考查,切不可走“僵化”的老路子。中小学开展美育工作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推进过程性评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評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美育评价可以走特色评价的路径,采用美育专项评估来评价学校是否实现“美育增值”,通过建立评价教育活动的第三标准,确认审美尺度对教育生活的意义[6]。这里所说的第三标准就是求善与求真的统一,也就是实现学生审美的生活化,让审美和立美活动融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7]。
美育进入中考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压力负担,而是强调要重视中小学美育工作,最终目的重视学生良好审美的培养。2016年初,中央美术学院破天荒地以一道“棒棒糖”考题在艺术界掀起波澜,考生通过品尝棒棒糖的味道进行画作设计,题目考察了考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艺术敏锐性,而不再是重技法的考察,当然,只有熟练的掌握专业理论技法才能更好的承载学生的创造力。鉴于此,部分高中开始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不是单一技能技法的培养。不少中小学已经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美育建设路子,例如:大连市第十五中学,历年升学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最多的人数达到过29人。该校的办学理念是在保证艺术修养的同时,也要兼顾成绩的需要,志在培育学、艺皆优的高素质美育人才。该校的美育教学评价不止是针对于学生美育技法的评价,更是要求学生学画先学做人,画品亦是人品,对专业艺术生也提出了一定的成绩要求,既符合美育考试评价的要求,又符合美育过程性评价的要求,该校学艺兼优的教学理念值得普通中小学借鉴。总而言之,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正确审美素养的培养,甚至可以达到以美树德、以美增智、以美强体、以美助劳的效果,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6] 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22-28.
[2] 俞玉滋,张援.中国近代美育论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 杜卫.当前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若干认识问题[J].美育学刊,2019,10(03):1-6.
[4] 熊丙奇.“四个评价”的意义与前景[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01):21-24.
[5] 宁本涛,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5):26-33.
[7] 檀传宝.论教育美育[J].教育研究,2000(12):30-53.
[作者:付亚丽(1996-),女,河北张家口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石 虹】
33695005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