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

2022-03-22张明权

今古文创 2022年12期

张明权

【摘要】齐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产生以及发展演变中已经具备了几千年的历史,同时在文化交融互动的过程中也呈现了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但从分期年代、地方类型、对外关系等方面来看,齐家文化在认知理解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将齐家文化置于欧亚大背景下,重点从文化互动的角度,对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

【关键词】齐家文化;发展演变;文化互动;欧亚背景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2-0114-03

齐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同时在文化互动交流以及欧亚背景下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进而为促进齐家文化的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古代中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一样,都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边缘部分。通过金相考古、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玉器考古、骨卜学研究,揭示齐家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同一性。二头里文化与齐家文化时空上的相近,性质上大致相同,可以推断出:假如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则齐家文化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若为商文化,则其为夏文化。

一、齐家文化发展起源

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恰逢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之地,具有高原三大特点,山水马龙,宜农宜牧。黄河流域齐家文化的分布区,则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上游。青海乐都柳湾,民和喇家,甘肃永靖的大何庄,秦魏家,临潭磨沟遗址,黄河及其支流两岸,沿黄河至宁夏,由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也有齐家文化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上,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就坐落在这里,这里就是朱开沟遗址。齐家文化分布区恰巧也是中国的地理中心,生态多样性为文化的孕育和接受提供了条件,很可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地带。

中国考古学者命名考古文化的主要依据是陶器,二里头文化与齐家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将齐文化视为夏文化,早已有所论及,但尚未为考古界权威所确认。二里头文化,一种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发源于龙山文化之上,受齐家文化影响甚大,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最近,叶舒宪提倡对“玉道”的研究,认为古代有一条由西域到中原,尤其是昆仑山至中原之间,有一条沟通和互动的道路。对其材料和器型的研究,虽然说明了齐家道路的存在,但是也有很多证据能说明齐家和二里头文化的交往和互动。齐家文化集中于青海甘肃宁夏,分布在陕西内蒙古,影响河南山西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地区;通过对青铜器、农作物、牲畜、玉器和卜骨的系统对比,发现二头里文化在时空上与齐家文化相近,性质和内容也基本相同。从这一点来看,二里头文化若为夏文化,则齐家文化为夏前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商文化,则其为夏文化。

齐家文化进入青铜器时代也不难证明,齐家二世时期东亚进入青铜器时代。老一代的考古学家多半认为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文化,即铜器时代文化,极具国际性的考古学家将齐家文化视为中国青铜时代文化。

其数量和质量与二里头文化相同,说明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也是已知东亚最早的青铜文化。山前文化晚期或后期遗址偶有青铜器痕迹,但绝对的年代并没有超越齐家文化。在中国,早在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时代,就只有齐家文化,相当于朱开沟文化,也显然受齐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二里头青铜器的工艺来源于齐家文化。

大约公元前2500年后,甘肃中西部、青海东北地区分布着半山马家窑文化,北部地区、蒙古西部及中亚北部草原均为畜牧型草种,中亚南部属绿洲农业文化。牧养牛羊,种植小麦、黍、粟等农作物。不像中国大陆,这些文化都已进入青铜器时期。仅局限于材料方面,早期齐家文化与这些欧亚草原文化的直接交流并不多见,但是,起源于西域的麦子,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从中亚南部开始,在青海东北部发现了一种尖冠标志,同时期半山型锯齿纹彩陶的盛行也是因为那时发源于西方的麦田,说明公元前3000年前甘青地区已出现在中亚南部地区,而同时期半山型锯齿纹彩陶的流行也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说明公元前3000年以前,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起源于中亚南部的麦田,在青海东北部已有过一段时间的文化交流。

二、齐家文化发展演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文化中的标志性绿松石铜牌也可见于齐家文化。刘学堂、李文瑛提出:天水发现牌饰属齐家文化,新疆天山北路文化起源于新疆;在二里头出土的銅铃、铜镜等都是受西北青铜文化影响的结果。在新疆哈密市发现了四个较为原始、朴实的镂空铜牌饰物,其中天山北路墓群三处,一处属一号,一处属四号。天山北路墓园一期文物内涵复杂:第一组墓葬与河西走廊“过渡型”内涵相近,年代与齐家文化基本一致;第二组为具有特殊风格的贯耳彩罐,与古墓沟和小河墓地中发现的草编篓相似;第三组是典型的四坝文化陶器。天山北路公墓一期碑文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在腐殖酸厂墓园中发现,最早的彩陶式双耳罐年代为天山北路墓园一二段墓。其特征主要有:一是以四川盆地发现的牌饰为代表,几何化型表示与哈密市的牌饰关系较为密切;乙类以二里头及甘肃天水发现的牌饰为代表,几何化纹饰逐渐演变为兽纹。宗日齐家文化遗址内嵌有青松石纹,而青松石质镶嵌在陶寺文化中,可见在二里头三四期文化中,精巧的绿松石镶饰工艺与齐家文化有关。

齐家有二里头的铜鼎,青铜文化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铜制器皿、器物只存在于二里头三四个时期。二里头遗址一、二、三里头文化的层位与齐家文化极为相似,仅出土了少量的青铜工具、兵器、装饰物。朝代建立或败亡后偃旗息鼓、马放南山、铸剑为犁,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楚幽王大败秦军后,用收缴的兵器铸成了铜鼎。秦统一六国后,用世界上的兵器铸十二金子。铜的枪口由铜转铜,从而走向了重兵器时代。北系青铜器是欧亚草原青铜传统中的一部分,形成了中原地区特有的小传统,这也是北方系青铜器的一个分支。同一种熔炼技术,不同的铸造工艺,异质齐家,与二里头青铜文化略有差异。其数量和质量与二里头文化相同,说明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也是已知东亚最早的青铜文化。山前文化晚期及后期遗址偶有青铜器的痕迹,但其绝对年代未早于齐家文化。在中国,早在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时代,就只有齐家文化,相当于朱开沟文化,也显然受齐文化的影响。所以二里头青铜器的工艺来源于齐家文化。

因其分布范围扩大,地域性差异较大,如甘肃东部及宁夏南部的西山坪、页河子等,多以陶器、为主,较少见马厂式彩陶。根据此,甘肃中部与青海东北部的皇娘台、柳湾则恰恰相反,可以将齐家文化至少分成两种地域性类型,这是由于中期齐家文化由东向西强烈扩展,甘肃中部、青海东北地区逐渐排挤出了齐家文化,而土马场类型因素最终仍有一部分被继承。约公元前2200~前1900年间,齐家文化的中期时期,仍然是铜石并用时期的后期。

齐家文化中期和客省莊二期文化后期仍有不少相似的方面,璧、钺、多孔刀等和客省庄二代文化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特别是在伊金霍洛旗朱开沟、神木神、大骨盆等朱开沟文化早期遗存中,不时能找到男性直肢、女屈的葬式及典型的双(三)大耳罐等,并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三、齐家文化逐渐异化

晚期齐家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向远近扩展至关中、商洛两个区域,占据着核心的客省文化分布区,向西南渗透。齐家文化晚期的代表是甘肃广河齐家坪的遗址,还有甘肃武威的黄娘娘、永靖的大河庄、临潭等地的遗址,甘肃广河河畔的齐家坪遗址。其主要种类还包括:带耳罐、大口高领罐子、折叠肩罐体、边圆腹罐体等,但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区域差异更为明显,至少可分为三种地域性。一是秦魏家型,在甘肃中西部及青海东北部,流行较细的大口折肩罐子,装饰倒三角纹的双耳大耳等;二是甘肃西南的磨沟类型,有较多矮小的带耳罐,很少见双(三)大耳罐;三是关中和商洛地区的川口河型或老牛坡型,有更多的地面罐。绝对时期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之间,已进入早期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晚期仍然存在着玉器等器物,特别是在东龙山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石雕和石芯,说明此时仍然有此类玉器、石器手工业存在,但目前已有这种玉器、石器手工艺品。

公元前2000年早期,新疆北部和中亚北部青铜器时代中期,除阿勒泰及周边地区晚期的切木尔切克文化外,大部分已由辛塔什塔文化、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等演变成了Andronovo文化体系。齐家文化晚期青铜器数量显著增长,这与欧亚草原地带青铜文化的相互影响有关。

具体地说,秦魏家、大何庄、总寨、齐家坪、沈那、新庄坪、杏林、嘎马台、商罐地等遗址发现有较多青铜或红铜的环首或平首刀、总寨、齐家坪、沈那、新庄坪等也发现了带倒钩的大矛,这些大矛也是与塞伊玛文化系统类似的。磨沟式喇叭口耳环更把它与新疆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相结合。贵南等人所见青铜镜面上的三角纹,亦常见于安德罗诺沃文化,可见此是齐家。文明主要与中亚北部草原地区有关。

自然,齐家文化可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铜制三角纹铜镜来创造它,虽然镜面的早期起源是在新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西周齐文化与四坝文化相邻,两者之间,特别是青铜器物有许多共同之处,齐家文化陶器上有一种特殊的“蛇纹”饰物,可能是对四坝文化垂带纹等彩陶装饰品的模仿,有理由推测四坝文化是齐家文化中的一种特别形式。不管怎样,随着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化,齐家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家畜成分明显增加,为走向东方的长途跋涉做好准备。

几个坛底部的彩陶、绳纹陶罐出现于齐家坪、磨沟、皇娘娘台等墓地。这种文化起源应为阿尔泰南麓和天山东中部的切木尔切克文化,特别是多波折纹、梯格纹等彩陶纹饰,很可能是切木尔切克文化陶罐上类似刻划纹的移植变体。此外,大竹坪北区遗存的双耳罐中,属于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过渡时期,也有较大胡子的痕迹,在中亚北部,甚至伊朗地区,也普遍发现有大胡子或小胡子的遗存;由此可以看出,在公元前15世纪以后,更多的西方文化因素仍在渗入甘青地区,也许是导致齐家文化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最后,秦魏家类演变为辛店文化、卡约文化、磨沟型为寺洼型,牛坡型则融入了二里头文化。

四、齐家文化最终成型

齐家文化后期的东缘,是由东至商洛的关中,靠近中原腹地,自然具备了影响中原的条件。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二里头文化带和二里头文化。从仰韶晚期起,在束颈圆腹罐外或颈箍上系一条堆纹,常见于仰韶文化中的海生不浪类,即仰韶文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即在仰韶文化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即在该时期内出现的是一种带堆纹的习俗。西部花边罐子,融进东部为主体的王湾三期文化遗址,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二里头文化。

后期齐家文化对中原腹地的强大渗透,所带来的当然不仅仅是束颈圆腹。二里头文化中的金饰,虽不排除从北疆草原南进的可能性,但这更有可能和齐家文化一起引入齐家文化。另外,二里头文化青铜器合金工艺的发展,也与齐家文化的启迪有关。此外,在后期,二里头文化因子则向后扩散到甘肃东部,例如在天水市区中发现了一块绿松石镶嵌在青铜器上。

猪、狗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种主要牲畜,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都是无证无照经营的养猪户。奶牛、绵羊、马是三大外来家畜,它们的出现顺序需要仔细辨别。齐、二里头文化六畜齐全,但是从齐家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绵羊骨头、黄牛骨、马骨较二里头文化早,可证羊、牛、马均自西北传入中原对扎格罗斯山脉南端的甘兹·达列赫和阿里·库什出土的山羊骨骼进行了重新研究,进一步确证西亚约10000年前,人们开始放牧山羊。相对西亚来说,东亚的羊群晚了5000年。羊骨在东亚新石器时代的混杂农业国中很少占有一席之地,青铜器时期发掘出的山羊和羊骨,就是真正的“家羊”。青铜器时代之后,新疆地区至中原地区羊骨显著增加,并发现了齐家文化遗存及二里头羊骨完整的羊骨。青铜器时代,人们的经济、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西域地区以养羊为业,其中重要的齐家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羊骨,而且愈演愈烈。养羊业在齐家文化中很普遍,受到齐家文化影响的朱开沟文化养羊也很盛行。保存较多的羊骨骨骸,约占朱开沟兽骨总数的40.6%。

在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的羊群没有得到普及。二里头遗址7个地层均发现羊骨遗存,其中一、四期文化层所占比例较高,但这一点并不能假定二里头遗址居民的养羊业发达。据报道,在甘肃永靖的秦魏家、武威王娘娘台、青海大通县陶家寨等地,有许多关于马骨的记载,但由于数量不多,未开展动物考古研究及基因测试。仅在豫南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上,就发现了驻马店杨庄文化中的马肢骨。

在新疆发掘出青铜器时期的马骨,在火烧沟遗址发现了祭祀用的马骨,说明河西走廊是马传入中原的通道。人们无法排除齐家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否可能养马,这一点尚待证实。

五、结语

总而言之,齐家文化在地域起源、器具以及发展时间上都经历了不同的时期,而由于文化交互以及对外关系交流等方式,将能够更好地在物质文化上实现相互影响的目的,进而为促进欧亚之间的交流奠定良好基础。齐家文化一直与关中乃至山西、河南等中原文化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同时也接受到西方文化日益显著的影响,并把新鲜血液带入中原,推动了二里头“王国”文明的诞生,在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中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若将二里头文化视为夏末文化,则其在夏末时期就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并不能推断出其属于早期夏文化。

参考文献:

[1]任瑞波,陈苇.关于齐家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四川文物,2017,(05):72-82.

[2]韩建业.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文化互动与欧亚背景[J].文物,2019,(07):60-65.

[3]庞小霞,王丽玲.齐家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交流探析[J].中原文物,2019,(04):89-98.

[4]任瑞波,陈苇.论齐家文化的圜底器[J].考古,2020,(03):100-110.

[5]甄强,马骞,卢璐.齐家文化及相关遗址出土双大耳罐研究[J].四川文物,2020,(05):34-51.

191650078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