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融和课堂”

2022-03-22王真

江西教育C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实践

王真

摘   要:“融和课堂”是平等的课堂,是互助的课堂,是成长的课堂。“平等”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悦纳;“互助”指向于“教学相长”,是一种师生共赢的状态;“成长”是指学习主体的多元思维得到激发,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品性得到良好培育,实现持续性发展。“融和课堂”的追求是:和谐融入、快乐学习、生成智慧。

关键词:小学生源多样化   “融合课堂”   课程实践

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加速,学校生源结构多样化,学生背景多元化。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让五湖四海的学生融入校园,是教育者面对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着力构建“和谐、快乐、智慧”的“融和课堂”,让学生和谐融入课堂,快乐学习,生成智慧。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学为切入点,探究在语文课堂中构建“融和课堂”的策略。

一、和谐是“融和课堂”的基本要求

和谐的“融和课堂”中,师生关系一定是平等的,而且是教学相长的,能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课堂生成的疑惑点是教师预设之外的精彩,不仅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应对能力,促使教师形成“教学机智”。这种师生平等、共同学习的“融入式”课堂就是和谐的语文“融和课堂”。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在教师总结归纳的环节,一个学生举手质疑道:“船长长年在海上航行,肯定会游泳,那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呢?”面对学生的疑问,笔者将学生分成讨论小组,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一组学生代表说:“船长经过了这次大的海难,觉得自己作为船长要对这起事故负责,想以死谢罪来显示自己的做人之道。”另一组学生代表说:“船长救了所有人的生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现在他累了,想好好休息,所以选择死亡。”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反驳;最后一组学生代表说:“也许船长认为自己的职责除了保护船上所有人的生命,保护那艘船也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人虽然获救了,但是船毁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这违背了他的做人之道,所以船长选择与他生命中重要的伙伴——这艘船共存亡。我们要尊重他的选择。”从学生提出问题,到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再到各组派代表发言,每个学生都能有效融入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言论自由,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实现了“融和课堂”的基本要求。

二、快乐是“融和课堂”的理想目标

怎样的课堂才是一堂好课?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就是好的课堂,快乐是“融合课堂”的理想目标。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在阅读与写作中寻找乐趣,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中外经典童话”为主题,单元的总体目标是:感受奇妙的童话,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按照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在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未展开具体描写的宝葫芦的故事创编新故事:“张三迎面撞到一位神仙,运气好得了一个宝葫芦……”“李四出去旅行,游到龙宫,得了一个宝葫芦……”“我因为什么原因得了一个宝葫芦……”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创编故事的兴趣。课外,很多学生捧着《宝葫芦的秘密》《安徒生童话》津津有味地阅读着。从课内到课外,阅读在延续,快乐在蔓延。学生通过阅读能充分感受童话故事中的奇妙想象,感受故事中人物角色的非凡能力,体会童话人物的真善美形象。本单元的教学,从阅读到写作,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体现了“融和课堂”的快乐元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创新中,学生的语言、思维、写作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三、智慧是“融和课堂”的终极追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某些方面的智能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去激发他的某种智能。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天赋不同,教师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融和课堂”的终极目标是生成智慧,教师要努力建构智慧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知识,生成智慧。

(一)教师的智慧

要让课堂充满智慧,教师自己先要有智慧。教师的智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上。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正确解读教材,才能使课文的文本阅读价值得以体现。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目标意识,即“这节课教什么?能让学生得到什么?怎么教?”。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现实学情,教学目标要精简而不简单,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的智慧,也就是教师需要随机应变,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应“教”在重点处,“点”在学生困惑处,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学生的智慧

学生的智慧是需要教师引领的,而且是需要不断训练的。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智慧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和运用上,也就是语言智能。语言经验和语言知识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融会贯通,转化为个体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智慧。“迁移”是训练语言智慧的有效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不断习得优秀的构段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

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文中有一个独特的句子:“怎样小的小船?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个句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短短一个句子中出现了四个“小”字,用直观描写的方法突出了小船的“小”。筆者认为,这样的语言运用有必要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因此在诵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学生一时不知道从何动笔,于是笔者帮学生启迪思维,说道:“怎样粗的大树呢?四个人手拉手才能把它抱住,是这样粗的大树。”有了这个例子,学生也就打开了思路,进而学会迁移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三)评价的智慧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评价方式能促使学生树立自信,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会阻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那么,智慧的评价方式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有效的评价是对学生切实有帮助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从而达到更高的高度。以朗读课文为例,如果请一位平时课文都读不通顺的学生来朗读,教师耐心听完以后该怎样评价呢?可以说:“你今天读得很认真,做到了朗读的基本要求:读通顺。但光读通顺还不够,要融入情感,读出感情,你愿意再试一次吗?”教师的正面评价能给学生鼓励和力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的朗读水平。课堂上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课外拓展类语言活动还可以邀请家长进行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综上所述,本文从和谐、快乐、智慧三个层面出发,阐述了当前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开展“融和课堂”的语文课程实践。“融和课堂”能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快乐地学习,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体现,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组块教学:为言语智能而教——访特级教师薛法根[J].小学语文教学,2016(12):4-7.

[2]章唯.深化教智融合 打造语文魅力课堂[J].当代家庭教育,2021(32):95-96.◆(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苏南小学生源多样化背景下融和课堂构建的行动研究”(立项编号:191005041)的研究成果。

1720501186360

猜你喜欢

课程实践
“研讨式”教学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践
基于就业导向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探析
软件学院编译原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ultivation Based on a Ladder Type System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