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难题的思考与建议*

2022-03-21胡玉玺汪凡云

中国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出版物出版社融合

□文│胡玉玺 汪凡云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出版业在“十三五”期间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出版快速推进,融合出版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对融合出版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体系逐步形成。随着行业发展进步,国家对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并更加强调出版社会效益。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出版业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等基本原则。如何在社会效益优先背景下,保障融合出版物的质量,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社会效益评估背景下的出版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也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不断走深走实。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媒体融合总方向。2015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出版融合发展专门发文,明确指出了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强调要切实推动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出版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要坚持党管出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贯穿到出版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要坚持贴近需求、质量第一,严格把关、深耕细作。[1]

出版物质量管理是出版导向把控和内容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传统出版物质量管理中,对纸质出版物选题质量、编辑加工质量和生产质量等都有明确规范,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而随着融合出版的发展与推进,大量的融合出版物被不断推向市场,其从内容的生产过程、展现形态到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融合出版物如何加强导向把控和内容管理成为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2018年年底,中宣部印发了《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开展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明确了建立健全确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以促进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办法》强调,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聚焦内容生产,鼓励多出精品,提高出版质量;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考核结合,做到客观公平公正;统筹当前和长远,推动图书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办法》确定的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中,出版质量占比最大(50分),是社会效益考核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当前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的不足

根据《办法》,“出版质量”指标主要考核出版单位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的情况,出版物的科学性、知识性水平,以及编校印装质量整体情况。在出版导向方面,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通过加强和改善出版质量,最终要为出版业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服务。在出版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国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明朗,宏观调控体系在重塑中升级,[3]然而对比国家政策要求及业务开展实际,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融合出版质量管理意识不强

从目前业界融合发展实践来看,当前一些出版社融合出版物质量不高首要原因是经营管理者质量管理意识不强。思想是实践的先导,由于我国融合出版尚在快速发展阶段,业界对于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还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思想认识,很多出版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合规范的行为。有的出版机构对融合出版发展只注重数量增加和经济效益增长,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融合出版物差错率明显高于纸质出版物,从而影响了融合出版物的整体质量。

2.融合出版物管理制度和办法不健全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出版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了融合出版的高速发展。然而对于融合出版物,目前业界尚未形成一套覆盖完整、编制体系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和操作办法,出版管理者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依规操作。相比纸质出版领域不论是图书、报纸或是期刊都有相对应的质量监控制度,如《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并对图书、报纸、期刊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和印制质量都提供了出版规范和质量把关依据,目前融合出版物的质量管理规定及相应质量监控体系仍不健全,这将影响融合出版的规范健康发展。

3.融合出版物的多元呈现形态导致内容质量标准缺失

在传统出版环境下,由于出版载体的限制,出版物形态较为单一;但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技术等元素的变化改变了出版物载体、内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版物形态呈多样化发展态势。[4]融合出版物的内容除了传统的文字,还涉及音频、视频、3D模型等,展现手段除了平面的纸质,还有网站、移动App、小程序、虚拟现实等多平台、多介质。内容和介质的多形态使得融合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标准难以制定,从而很难依据规范标准对融合出版物进行有效管理。

4.符合融合出版质量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与融合出版物的质量紧密相关。融合出版是一个人才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领域,推动传统出版向新兴出版相融合,需要具有计算机、出版、图书情报等综合知识要素的复合型人员共同努力。目前市场上此类人才十分短缺,2012 年教育部将数字出版专业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但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只有21所本科院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符合融合出版质量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紧缺仍然是目前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5]

三、推进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对策与思考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是出版社声誉的重要保障,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必须强化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当前我国融合出版正在摸索中前进,探索性、兼容性与数字化等特点决定了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风险更高、难度更大,种种不足和阻力的存在更使得建立健全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在国内,中南大学出版社是较早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出版机构之一,早在2010年就在原出版社信息化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2017年更整合有色金属品牌优势和数字出版相关职能成立了融合出版试点部门“有色金属分社”,以有色金属为主要切入点,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有色金属全媒体出版基地,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将结合理论分析及该社实践经验对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的路径与要点提出对策建议。

1.加强全员质量管理引导与培训

对出版社而言,人永远是第一要素,对出版社员工而言,思想决定行为。要改变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落后的现状,首先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通过引导和培训,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的高水平编辑队伍。一是要统一全社上下思想认识,从社领导开始充分认识到融合出版物质量的重要性,将质量管理纳入出版日常管理的优先维度,并在出版社内部进行宣讲。二是要重视融合出版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引进、线上线下培训教育、专家讲座、组织编辑参与数字出版会议、开展调研、组织技能竞赛、开展“一旬一学、一月一讲”系列数字出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编辑数字出版素养。对高校出版社而言,还可基于高校优势,与相关学院紧密合作,达到产学研结合的目的。如中南大学出版社与学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达成紧密合作,依托学院数字出版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编辑培训与再教育,从而提升了编辑队伍的思想认识。

2.依托新兴技术进行融合出版流程管控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过程管理,也就是通过事前的有效控制达到对结果控制的过程。根据融合出版的特性,可以依托技术手段在融合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加入相应的流程管控,明确融合出版物的质量相关责任人,制定相关标准和制度,对融合出版物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和发布审核制度,严把内容质量关,严控内容审核流程,保证融合出版物质量。中南大学出版社参考《纸质印刷产品印制质量检验规范》《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等多种常见编辑规范,制定了以《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标引指南》《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加工标准》为代表的一系列内容审查配套性规范,并依托技术手段建立加工审核发布机制,对“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内容进行智能对比、智能纠错、快速规范化等一系列操作,有效保证了知识库产品内容质量。

为确保扫码通数字平台内产品的质量,中南大学出版社除了对纸质书扩充的内容采取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还对富媒体数字内容进行技术辨伪、筛选与把关,保证其内容在多形态、跨平台环境中的兼容性和技术实现效果,整体上保障数字出版物的质量(内容流程管控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扫码通平台审核流程图

3.建立融合出版物元数据规范等质量标准

对融合出版物进行科学、规范的元数据描述,对于提高融媒体出版物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元数据是指从信息资源中抽取出来的用于说明其特征、内容的结构化的数据(如题名、版本、出版数据、相关说明、检索点等),用于组织、描述、检索、保存、管理信息和知识资源。元数据(meta data)——“data about data” 是关于数据的数据,一般是结构化数据。[6]通过使用元数据,资源得到了精准描述,其相关的信息得到了有效保存,资源成为一个立体的、非孤立的数据,为后期的各种扩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通过对资源进行元数据描述,可以实现很多重要的用途,如确定资源,为资源提供检索点,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建立资源评价体系等。从技术标准、知识体系两个维度进行精确描述,可保证基础数据的资源质量和展现效果,使每条基础数据都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中南大学出版社在融合出版的探索中形成一套融媒体资源的元数据标准规范和加工标引指南,并应用于融合出版当中,对内容资源进行编码结构化,实现了多种资源可互联互通,各品类资源链接的可监控、可追溯与可管理,保障内容资源生产传播活动的健康规范,对融合出版物的质量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4.构建融合出版物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开展融合出版的过程中,还应当像对待纸质出版物一样对融合出版物的质量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这是加强和改进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的必备手段。要参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中纸质出版物的出版规范和质量把关依据,构建起融合出版物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将软件工程产品相关概念引入质量评估体系中,从产品运行、产品修改和产品转移三个维度对融合出版物进行动态质量评价。同时对融合出版物各质量要素进行量化,对质量要素评价指标除了引入纸质出版物的策划质量要素、内容质量要素,还综合考虑融合出版物的特性,加入加工质量、技术质量、形态质量、传播质量等多个因素,建立起融合出版物综合质量评价体系。中南大学出版社基于此构建了融合出版物质量评价体系,一方面实现了对融合出版物质量进行动态评估,方便融合出版物在生成过程中基于互联网思维,进行快速迭代;另一方面综合记录质量评价过程,为新的融合出版物策划和生成提供数据支撑,从而能够打造较高质量的融合出版物;同时在《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基础上,综合考虑软件工程产品差错率,建立起融合出版物的质量差错认定标准,对融合出版物进行抽检,有效保证了融合出版物的最终质量。

四、结语

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业职能有效发挥的需要,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融合出版物的质量决定了融合出版的生命力,因此出版社对融合出版物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并从意识引导、人才队伍、技术手段、制度与标准制定、评价体系构建等多角度制定科学对策、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形成出版物质量保障的常态化机制。要持续关注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依托技术进行融合出版流程管控,建立融合出版物元数据规范等标准,构建融合出版物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出版社融合出版业务稳步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出版物出版社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等待……
《融合》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名单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系列出版物
首届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