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 世纪以来广西红色戏剧创作实践与反思

2022-03-21

民族艺林 2022年1期
关键词:剧种剧目戏剧

胡 媛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3)

1996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制定了《广西实施“戏剧强省工程”规划》,提出“以戏剧为龙头,促进广西文艺事业全面繁荣”的发展思路。所谓的戏剧强省工程即每年推出1—2 个有全国水准的戏剧剧目,逐步形成戏剧强省的格局,确立了广西戏剧的发展方向。广西此次“规划”正是国家对戏剧发展扶持方针的地方性具化,开启书写广西戏剧强省的历史。在良好的戏剧环境下,20世纪90 年代末,广西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高水平的戏剧作品,如《歌王》《瓦氏夫人》《天上恋曲》《赶山》《牵云崖》《百色起义》《漓江燕》《七步吟》《大儒还乡》《破阵曲》《商海搭错船》《哪嗬咿嗬嗨》《新刘三姐》《一品油茶七品官》《五子图》《璎珞传》《海棠亭》《目连救母》《玄奘西行》《八桂大歌》《侗族大歌》《血色湘江》《刘三姐》《妈勒访天边》《百鸟衣》《英雄虎胆》《壮壮快跑》《太阳童谣》等作品。而广西红色戏剧作为戏剧特殊题材的一种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何为红色戏剧?宋宝珍认为红色戏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红色戏剧狭义上是指20 世纪20 年代末期,红色苏维埃政权在江西瑞金建立之后,为巩固政权、宣传革命、发动民众、扩大红军队伍、开展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而演出的现代话剧。而广义上则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戏剧。”[1]本文所指的广西红色戏剧主要取红色戏剧的广义之意;研究对象为2000 年以来,广西各文艺院团排演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题材相关的戏剧。经过笔者梳理,2000 年以来广西创作的红色戏剧剧目主要如下: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结合广西戏剧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分析广西红色戏剧20 多年来的发展轨迹,探析其基本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规律背后的原因。即广西红色戏剧的创作实践过程及自我反思调整,以期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艺经典。

一、创作思想转变:从无意到有意到有为

红色戏剧具有特殊时效性和目的性,对各文艺院团而言,为国家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创作,似乎成为红色戏剧创作的直接动因。分析2000 年至2021 年间,国家重大历史纪念日,分别是200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200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201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201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结合2001—2021 年的广西红色戏剧剧目表,把表1 剧目按时间进行简单演化为表2,可清晰地看到,“重要时刻”的剧目显然比“平时”多且集中。

表1 2000—2021 年广西红色戏剧剧目表①

表2 2000 年—2021 年广西红色戏剧剧目情况

在表2 中,2011 年、2015 年、2021 年的红色剧目都比其余年份多,某种程度上回应了红色戏剧为“献礼”而作的话题。同时从表2 得出,为了“献礼”,在2011 年、2015 年、2021 年的特殊时刻,都有相应作品出现,当然2021 年是“绝对突出”;但2001 年、2005 年红色戏剧处于“无”的状态,即便有2000 年创作的桂剧《漓江燕》作为2001 年建党80 周年献礼,数量依然稀少。由此可见,广西红色戏剧创作虽紧跟国家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但发展并不平衡,背后原因探寻是本文重要内容,也是揭开广西红色戏剧创作规律的一角。

在200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时,广西戏剧界上演了民族歌舞《漓江诗情》、壮剧《瓦氏夫人》、舞剧《妈勒访天边》、民族音乐剧《白莲》、桂剧《漓江燕》等艺术精品,但如果从红色文化来阐释建党80 周年的主题,唯有桂剧《漓江燕》比较契合。桂剧《漓江燕》以抗日为背景,把抗日战争与桂林山水、桂林戏剧、桂林人物融为一体,讲述了柳飞燕、杜小环、韦一壮、何梦飞等人的成长经历、家国情恨。张树萍凭借该剧柳飞燕一角摘取了桂剧史上第一朵“梅花”,该剧荣获广西第五届剧展最高奖—桂花金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剧目奖等奖项。《漓江燕》无疑开启了21 世纪广西红色戏剧的高光时刻。往后的发展,虽有2004 广西第六届剧展作铺垫,但在2005 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之际并没有推出相关的红色戏剧,直到2009 年广西桂剧团推出新编历史桂剧《欧阳予倩》,以纪念欧阳予倩120 周年诞辰。由此可见,广西戏剧界在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红色文化的推崇、对文艺意识形态语境的认知与挖掘都处于“随意”“漠然”状态;但同时广西戏剧界并非处于“低迷”,而是创造了歌舞剧《八桂大歌》、舞剧《妈勒访天边》、桂剧《大儒还乡》《七步吟》、壮剧《天上恋曲》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总的来说,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关于广西红色戏剧的创作是为“献礼”而产生的无意识创作。到2011 年的庆祝建党90 周年和2015 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之际,广西文艺院团开始有意识地创作、排演了具有意识形态的红色戏剧。此时站在历史的宏观视角,以红色经典为主:“江姐”“刘胡兰”等革命故事;被称为“红色经典粤剧”的《山乡风云》;通过朗诵、音乐、舞蹈、歌唱、情景式表演、多媒体等多种艺术融合手段,再现了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革命大洪流的历史轨迹的情景舞台剧《大地铭记》;革命样板戏红色经典《红灯记》《沙家浜》;讲述李济深从香港北上,奔赴东北解放区,参与建立共和国伟业的粤剧《道·路》;20 世纪70 年代风靡上海的红色经典木偶剧《小八路》等。此外还有桂剧《何香凝》《欧阳予倩》,音乐剧《欧阳与桃花》等以抗战时期聚集桂林的艺术名人、文化名人抗日救国为主题的剧目。整体而言,2011 年—2017 年广西红色戏剧创作是国家立场下的宏大事件、宏大人物,有目的地敬献革命历史的宏观式创作,但对本土革命历史题材缺乏自觉性发掘。从2018 年开始,广西红色戏剧的创作出现了新的转变:由经典化、宏观性转向本土化、微观性的探索。特别是在建党100 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广西创编了大量基于本地革命历史事件的红色戏剧作品,说明广西戏剧界意识到立足于广西,对本地区、本民族英雄人物事迹进行挖掘的重要意义,也意味着广西红色戏剧创作眼光从外向内的聚焦,视野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如《百色起义》是邓小平领导的,在百色打响了广西革命第一枪的故事;《苍梧之约》讲述的是广西第一支党支部建立的故事;《破阵曲》以“群像”手法,再现音乐家张曙、画家徐悲鸿、教育家马君武、“国歌之父”田汉、戏剧家欧阳予倩五位男性文化名人抗战时期在桂林的坚守与突围,坚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与信心;《燕歌行》作为《破阵曲》的姊妹章,聚焦妇女解放先驱郭德洁、八桂英雄母亲靳永芳、进步电影明星王莹、归国舞蹈家戴爱莲、桂剧名伶方昭媛(小飞燕)五位女性文化名人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团结与勇敢,展现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女性的力量;《血色湘江》取材于广西桂林兴安、全州、灌阳的湘江战役中的历史事件,肯定了广西红色湘江在中国长征、中国解放事业中的贡献;《漓水烽烟》讲述了欧阳予倩于1938—1946 年期间在桂林筹建广西省立艺术馆以及组织西南剧展的故事,彰显了欧阳予倩“戏剧抗战”、挺身救国的高尚品格;《拔哥》讲述的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的广西壮族英雄韦拔群,他带领少数民族人民寻求救国之路的革命故事,展现了民族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一体的价值与追求;《谭寿林》立足于贵港本地,深耕历史,挖掘港南区桥圩镇三塘乡谭岭村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谭寿林的革命斗争故事。如果说前面的故事都取材于革命历史事件中的名人名事,那么话剧《山那边》《父亲的革命生涯》分别取材于柳州龙城中学女生贺智投身革命的真实故事,以及百色革命老区一位父亲追随儿子奔赴革命之路的革命事迹,再现了当时千千万万普通革命者中的小人物小事件,歌颂了他们坚定的革命路线和革命理想,成就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这种不回避且积极主动呈现国家重要纪念日的作品创作,但同时又处处潜含创作者的思想和思考,是广西红色戏剧有为的创作态度。

综上所述,在2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广西红色戏剧不断探索、调整、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其创作初衷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创作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创作视角从外向经典到本土聚焦,创作态度从被动式适应到主动性呈现,是广西戏剧能力的强化和戏剧水平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广西红色戏剧彰显了自己的创作转向和个性特征。

二、多元视域:从单一剧种到多剧种共创

广西剧种类型丰富,其中,有地方传统剧种桂剧、邕剧、彩调、壮剧、采茶戏、侗戏、壮师剧、师公戏、牛娘戏、牛歌戏、鹩戏、客家戏、鹿儿戏、文场戏、唱灯戏、仫佬剧等,也流行粤剧、京剧等皮黄大戏,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剧等戏剧形态。把表1 具象化为表3,看出2015 年是广西红色戏剧剧种类型创作的分水岭:之前排练的剧种主要以桂剧、京剧、粤剧等广西传统大戏为主;之后创排的剧种类型除了桂剧、京剧、粤剧外,还有壮剧、话剧、音乐剧、杂技剧、木偶剧,且数量逐年增多,如表3。

表3 2000—2021 年广西红色戏剧剧目剧种类型表

通过表3,我们大概可推测广西红色戏剧20年来剧种类型的发展情况:随着戏剧文化的繁荣发展,曾经几乎“一枝独大”的桂剧在今天发展依然热闹,而随着2012 年广西京剧团、广西桂剧团、广西壮剧团、广西彩调剧团合并为广西戏剧院后,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桂剧、壮剧、彩调剧、京剧等优秀剧目层出不穷。其中作为广西民族剧种之一的壮剧,自2006 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广西推出了一系列的壮剧经典之作,如《瓦氏夫人》《天上的恋曲》《赶山》《第一书记》《我家住在铜鼓岭》《大山妈妈》《牵云崖》等,这些故事包含古今,无一例外的是创编的剧目始终以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为主题,挖掘广西故事,展现广西精神,特别是对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视。在红色戏剧《百色起义》中,以壮族的民族剧种呈现壮族的革命故事,彰显了主创人员的用心良苦,也暗含了百色起义对壮族人民的价值和意义;壮剧《苍梧之约》则回顾了1925 年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建立的第一个支部——中共梧州支部的风雨历程。如果说广西创编的壮剧剧目集中于壮族人物故事的视野,那么壮剧《冯子材》《苍梧之约》等则跳出了壮族圈,在坚定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同时,把眼光拓展到广西故事的范围,探索壮剧对不同题材的创作尝试。既不辜负民族剧种的责任担当,也是剧种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看到了以壮剧来呈现红色文化的发展势头。2012 年广西演艺集团①的成立,则标志着戏剧运作走向市场化,同时也给广西戏剧带来挑战和涌动的血液,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舞剧《花山》《花界人间》,杂技剧《百鸟衣》《猫猫侠》《英雄虎胆》,儿童剧《魔豆》《壮壮快跑》《月亮上的妈妈》,音乐剧《山歌好比春江水》《桂花雨》《跟斗小子》《血色湘江》,木偶剧《刘三姐与阿牛哥》《壮乡小雄鹰》《鸡毛信》等,带动了音乐剧、儿童剧、杂技剧、舞剧等的繁荣,促进了广西戏剧剧种类型的多样化。其中《血色湘江》,作为202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的开场大戏,以湘江战役红军34 军师长陈树湘的故事再现了红军战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的革命理想与信念,震撼人心。这是广西的历史事件,也是红军长征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以音乐剧来表现,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壮烈的场面、可歌可泣的氛围与气势。可以说,广西红色戏剧类型的多样化,与广西文艺院团的整合、改革密切相关,其背后的力量是2011年中宣部、文化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的推动,在这样的政策语境下,强大了戏剧的创作能力,也关联了戏剧的市场竞争,从而给戏剧发展带来了活力。广西红色戏剧作为广西戏剧特殊题材的载体,在剧种全面繁荣的情况下,无论是剧种类型还是排演剧目数量都得到了发展。

当然,广西红色戏剧的剧种类型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毫无章序的大杂烩,而是各文艺院团在多样中有自己的优势剧种和创作主题,是优中多元。如广西戏剧院主攻壮剧、彩调剧、桂剧、京剧,兼有话剧、音乐剧等创作;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②一直坚持以桂剧为核心,在红色戏剧的创作上始终围绕“抗战文化城”的主题,开辟了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创作的地方文艺个性;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③以粤剧、邕剧为主,涉及歌舞剧、话剧、小品等艺术门类;广西演艺集团以音乐剧、舞剧、杂技剧、木偶剧、儿童剧等为主,同时创作话剧、歌剧等剧目;柳州市艺术剧院、柳州市演艺集团以桂剧、粤剧、彩调剧为主,近年以柳州文化为中心,创作了一系列柳州地方作品,如歌舞剧《八桂大歌》《侗》《白莲》《侗族大歌》,话剧《山那边》,音乐剧《致青春》等作品;其他各市县文艺院团也都挖掘当地英雄人物,创作革命英雄事迹、形象,缅怀为中国革命牺牲的英雄,如东兰县推出音乐剧《拔哥》,贵港市推出话剧《谭寿林》等,为广西红色戏剧发展提供了主流发展中的多元性。

三、价值重塑:从为“献礼”而作到社会价值转化

对经典作品的移植、复排一直是广西红色戏剧发展的戏路之一,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原创作品的创作,随着广西戏剧创作能力的提升,其原创作品逐渐占创作的主导地位并凸显其“广西”味道。在本文表1 列举的30 个剧目中,移植改编的剧目有9个,复排剧目4 个,原创剧目17 个。如表4:

表4 2000—2021 年广西红色戏剧的原创、移植改编、复排剧目表

从表4 可以分析出广西红色戏剧原创、移植改编及复排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一是移植改编主要集中于京剧、粤剧、桂剧、木偶剧、杂技剧等传统剧种;原创作品既有传统剧种也有现代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呈现原创作品的多样性、尝试性以及灵活性。二是移植、改编经典作品在广西红色戏剧作品中占有相当优势,且贯穿红色戏剧的发展,这既是对传统经典的致敬,也是祭奠英雄、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广西红色戏剧对传统经典的复排无疑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从继承中创新”的思想理念:通过吸收、借鉴传统文艺经典,创作出具有广西文化属性特征的红色戏剧。三是从2018 年起,原创成为广西红色戏剧创作的主流,且内容、主题皆聚焦于本地的革命事件、革命文化。如《破阵曲》《燕歌行》是桂林抗战文化城故事,《百色起义》《父亲的革命生涯》《拔哥》是百色革命故事,《血色湘江》是湘江战役的故事,《苍梧之约》是广西梧州第一个地方党支部建立的故事,《谭寿林》是贵港共产党员的革命故事……地方革命历史文化是广西原创红色戏剧的源泉。

红色戏剧的未来应该如何走?王一川在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上指出:“今天的红色文艺创作要想成为新的文艺经典乃至攀登文艺高峰,还需大力鼓励远离浮躁、不求功利的创作态度和创作精神”[2],即红色戏剧创作需要文化自觉、艺术自觉,以此涵养出适应社会价值要求的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纵观表2 关于广西红色戏剧20 年来的数据分布和年代呈现:2018 年是广西红色戏剧创作的分水岭,2018 年之前的红色戏剧主要是在国家特殊纪念日出现,多是以“献礼”为主的应景式创作,其创作是阶段性的而非连续性的;2018年之后,广西红色戏剧原创作品层出不穷,每年都有作品,此时的作品不只是为了“纪念”“歌颂”的创作而创作,而是扎根于广西,将地方文化与戏剧创作结合,戏剧精神与社会价值融合,实现创新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的创作取向。如此,再现八桂革命精神的《血色湘江》《谭寿林》《山那边》《苍梧之约》,传递抗战文化城精神的《破阵曲》《燕歌行》《龙隐居》《漓水烽烟》,体现民族团结、追求真理精神的《百色起义》《拔哥》《父亲的革命生涯》等作品,不仅反映了革命信仰,回应了地方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立足于红色革命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延伸了红色文化在当代的美学诉求和精神内涵,使其内容、人物、题材等表现出更为广阔、丰富、多元、现代的风格,作品也呈现出力量、正义、担当、勇敢的社会责任和意义。如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始终坚持以桂剧呈现桂林文化,从2000 年的《漓江燕》到2021 年的《燕歌行》,它深扎桂林“抗战文化城”的主题,不仅开创了一系列的“文化城”故事,且把“文化城”做成了文化,做成了品牌,做成了经典。《漓江燕》荡气回肠、《欧阳予倩》勇敢坚忍、《何香凝》自信担当、《破阵曲》大气磅礴、《燕歌行》女性力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精神与传承。广西演艺集团的音乐剧《血色湘江》对湘江战役的重现,引起学术界对这场红军成立以来遭受最大损失的一场战役的共鸣与重视,关键是其冲破传统主旋律戏剧“高大全”“非黑即白”的僵硬化处理,记录和阐释了时代的使命感,让观众看到了“责任”,听到了“心声”,在宏大与崇高下,彰显人间烟火,唤起了观众对革命英雄的崇拜。类似创作还有广西戏剧院创排的壮剧《百色起义》,没有一味地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在民族文化艺术的视域中,通过革命主线与情感副线的交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戏剧的民族文化内涵,扩展了戏剧被解读、被阐释的艺术空间。如此,广西红色戏剧创作从紧跟政治维度和意识形态维度指引到文化艺术自觉的转向,恰是对王一川提议的回应。诚如杨建伟对《父亲的革命生涯》的理解:“我们铭记历史并不只是铭记历史中的时间数字,更多的是应该铭记历史中充满真与善的伟大精神”。同样,广西红色戏剧的创作,不仅是再现革命历史,更重要的是在革命历史信仰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价值观,创作优秀作品。

四、结语

21 世纪广西红色戏剧的发展,整体表现为创作意识与创作主题的演变、多元剧种类型呈现的百花齐放、原创成为主流并构建红色戏剧社会价值的鲜明特征,彰显了广西戏剧的创作水平、艺术价值、社会影响。当然,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有待挖掘,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最早的宣传者、革命者,有贵港的谭寿林、东兰的韦拔群等,也有桂平的黄日葵、贺州的黄士韬、贵港的陈勉恕、博白的朱锡昂、陆川的宁培英、龙州的高孤雁等;有桂林的抗日文化运动,也有百色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宏伟篇章;有湘江战役也有昆仑关大捷……革命历史题材的内涵与外延,是我们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红色戏剧经典的沃土,也是广西红色戏剧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此,广西红色戏剧创作的反思性即始终要坚持革命精神的价值取向,在内容上坚守现实主义题材与浪漫主义情怀的有机结合;在形式上不拘小节,探索多元戏剧载体的表现力量和能力;在功能上承担社会主义当代主流价值的重构和传播,以创作出有人文、有精神、有信仰、有市场的红色文艺经典为最终目标。

注释

①本表根据2000 年—2021 年以来广西各文艺院团移植、改编、创作的红色戏剧剧目制作,收入的剧目以在该时间段里第一次出现为准,之后同一单位复排不算,如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分别于2011 年、2021 年排演了粤剧《山乡风云》《江姐》,本表只展示其2011 年首次改编移植情况。同时,因为材料收集的局限,所收入的剧目可能会有漏缺。此外,小戏小品、音乐、舞蹈等艺术未统计在此表内。

②广西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立于2012 年8 月16 日。下设广西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木偶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演艺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东兴国门演艺剧场有限责任公司五家子公司。

③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由原桂林市桂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桂林市曲艺团、桂林市桂剧院和桂林市艺术馆于2012 年合并组建而成。

④由南宁市粤(邕)剧团、南宁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等部门于2012 年合并而成。与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宁市戏剧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机制。

⑤粤剧《道·路》由广西梧州粤剧团等单位于2015 年创排,后来在不断修改提升中把题目分别改为《北上》(2017)、《抉择》(2019)。

⑥话剧《邓小平与李明瑞》首次演出于1991年的广西第三届剧展,由广西话剧团等创排,2021年广西艺术学院复排。

猜你喜欢

剧种剧目戏剧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舞台剧目
有趣的戏剧课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