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宁夏舞台艺术创作及其发展的思考

2022-03-21马珊珊

民族艺林 2022年1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院团秦腔

马珊珊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宁夏 银川 750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科学标准,并发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的号召,为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十三五”期间,宁夏舞台艺术工作正是遵循这一理论武装和行动指南,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要主题、重点题材,创作了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质量上乘、守正创新的优秀作品,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强大精神食粮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宁夏舞台艺术创作在组织形式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三个转变”,一是从无序的文艺单位自主创作,文艺工作者自发创作,转变为理论引领,政策引导的有组织、有计划创作;二是从为创作而创作的盲目实施,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更加鲜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追求更加坚定,反映时代、讴歌英雄、凝聚力量的创作共识有效加强;三是从院团单一力量创作,转变为集合各方合力、集中优势共铸精品,让好的作品广而告之,让更多优秀作品进入群众视野。[1]

宁夏位于祖国西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高等艺术学院4 所(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宁夏职业艺术学院)。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机构2 家(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银川市艺术研究室)。有文艺表演团体(院团)44 个,其中:区(市、县)三级国有文艺院团8 家,区级5 家(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秦腔剧院、京剧院、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杂技团);市级1 家(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其内设舞蹈团、说唱团、杂技团);县级2 家(宁夏青铜峡文化演艺有限公司、海原县花儿艺术演艺有限公司);民营文艺院团36 家(2016年9 月全区地方剧种普查数据,因近2 年疫情对民营院团生存造成很大影响,数字有变化的可能)。在职人员2039 人(国有文艺院团808 人,民营院团1231 人),高级职称117 人(国有100 人、民营17 人),中级306 人(国有232 人、民营74人)。有标准(大、小)剧场10 个,即宁夏人民剧院大剧场1 个、小剧场1 个,西塔剧院1 个、宁夏秦腔剧院小剧场1 个,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100 度小剧场1 个,宁夏人民会堂,银川剧院大剧场1 个、小剧场1 个,石嘴山文化馆大剧场1 个、音乐厅1 个。覆盖全区城乡的文化广场2000 多个、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266 个、乡村大舞台1500 多个。“十三五”期间,有93 部(新创剧目43部,其中:区直院团33 部,打磨提升剧目34 部,主题(专题)晚会16 场)作品得到扶持。有80 余部作品荣获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级奖项。全区艺术领域7 人8 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中有1人两次获奖),3 人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3 人获得文华表演奖。出人出戏出效益成效显著,被业内专家们称之为“中国戏剧宁夏现象”。

区直文艺院团员工职称结构统计表

一、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健全机制

宁夏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引领,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为舞台艺术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探索科学化引导机制

加强对艺术创作前瞻性研究评估,制定《“十三五”全区艺术创作规划》,围绕实施重点题材引领、优秀剧目创作、振兴宁夏戏曲、艺术精品传播等“七大计划”,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引导机制。制定印发《2018—2021 全区舞台艺术创作选题方案》,明确了围绕改革开放40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重点创作题材、重点创作剧目,推出了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音乐剧《花儿与号手》等一批时代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水准高超、文化风格浓郁的精品力作,有力推动了宁夏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二)探索项目化运作机制

组织成立了“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艺术专家委员会”,制定《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章程》,对宁夏艺术创作和艺术事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建议和咨询,参与年度艺术创作计划的研究制定及选题策划、论证、剧目立项、跟踪指导、绩效评估、结项验收等工作,逐步完善了项目化运行、清单式管理,推进艺术创作的科学化运作机制。

(三)探索常态化保障机制

先后制定《自治区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自治区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招标暂行办法》《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自治区财政每年设立专项文化发展经费3655 万元(全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700 万元、全区送戏下乡1300 万元、全区节会演出打包1655 万元)的资金保障,助推一大批优秀剧目相继涌现。“十三五”期间,各级财政对艺术创作总扶持经费24627 万元(自治区财政厅扶持经费18275 万元,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经费4388 万元,文化和旅游部1514 万元,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扶持经费450 万元)。

二、坚持正确导向,着力守正创新

宁夏舞台艺术创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深入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一)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

尊重艺术发展规律,提高现实题材创作组织化程度,按照“打磨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创作思路,围绕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改革开放40 周年、建党100 周年、自治区成立60 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紧扣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军事题材等重点题材,聚焦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实践[2],特别是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一带一路”“扶贫攻坚”“西部开发”“振奋精神、实干兴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机遇”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为主题的创作选题,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先后创作演出了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音乐剧《花儿与号手》、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现代京剧《花漫一碗泉》、眉户戏《青铜峡》、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音舞诗画《红旗漫卷六盘山》、儿童剧《菲亚·飞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儿爷涅》《王贵与李香香》;以小见大,彰显脱贫主题晚会《绽放新时代》等60 部作品,涵盖了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儿童剧、杂技剧、音乐会、主题晚会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中既有立足于开掘地域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的历史题材,也有展现革命历史、弘扬英雄正气的革命题材,还有讴歌时代风貌、烛照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舞台上出现了一系列有时代内涵、有生命质感、有民族气节、有精神追求的艺术形象,不仅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讲好宁夏故事、塑造好宁夏形象、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而且在创作观念与方法、戏剧叙事模式、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也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性探索[3],尤其是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演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被中宣部部长黄坤明称赞为“创新之作”。在大型剧目创作方面,成功推出了具有宁夏秦腔艺术发展守正创新里程碑意义的宁夏秦腔现代戏三部曲:《花儿声声》《狗攻坚,着力表现时代精神和主题的话剧精准扶贫三部曲:《铁杆庄稼》《回民干娘》《闽宁镇移民之歌》;凸显宁夏地域特色的“宁夏花儿”歌舞剧三部曲:舞剧《花儿》、歌舞诗画《九州花儿美》和音乐剧《花儿与号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京剧三部曲:《白蛇传》《庄妃》和现代京剧《花漫一碗泉》。在小型剧(节)目方面,创作演出了歌曲《宁夏放歌》《美丽宁夏我的家》《父亲的黄河》《美丽的沙坡头》,舞蹈《一棵树》《塞上那片彩云》《一把羊头弦子》等一大批歌曲、舞蹈、曲艺、杂技等优秀节目。其中,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作演出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荣膺2019 年第十六届文华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剧《花儿与号手》、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京剧《庄妃》等4 部剧目分别入选2017 年至2020 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名录及重点扶持剧目。现代京剧《花漫一碗泉》、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等5 部剧目入选西部及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话剧《小康·你好!》、舞蹈《我的绿水青山》等6 部剧(节)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荣获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京剧《庄妃》、现代京剧《花漫一碗泉》参加第八、九届中国京剧节。舞蹈《金色汤瓶》、杂技《耍花坛》等小型作品也在全国舞蹈比赛、杂技比赛中得奖;相声《驾考奇缘》、弦鼓说唱《双赔鸡》入选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19 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优秀组织奖;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和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青铜峡文化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和宁夏宁红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基层院团展演优秀单位。固原秦声演艺有限公司、银川凤城实验秦腔剧团有限公司等3 家单位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联合授予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区直文艺院团(2016—2020 年)创作情况统计表(单位:台)

(二)实施宁夏戏曲振兴计划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颁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宁夏地方戏曲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宁夏完成了本区戏曲剧种普查工作,最终确定京剧、秦腔、眉户戏、花儿剧、银川道情、盐池道情和中卫道情等7 个宁夏地方戏曲剧种,收集整理了一些剧目的剧本和影像资料。设立宁夏戏曲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加强对秦腔、京剧等剧种的挖掘整理、保护抢救和传承发展,复排了《打金枝》《周仁回府》《杨门女将》《白蛇传》等传统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武松杀嫂》等经典折子戏。创排的银川道情《鱼奶奶回家来》、中卫道情《何县令拉纤》、盐池道情《卖货郎》、花儿剧片段《好花儿配上圆月亮》4 个宁夏地方剧种组台参加2019 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受到专家、学者的赞赏。由盐池县盐州艺术团创作的眉户小戏《人间总有真情在》,中宁县红枸杞文化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创作的眉户小戏《认干亲》等7 个大(小)剧本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谭少英、王治怡、李彭珍、柳萍、屈莲英5 位京剧、秦腔名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音乐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培养袁红玉、段甜甜等10 名青年戏曲表演人才。《痴梦》获得2017 至2018 年度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秦腔《庄妃与多尔衮》入选2020 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音像音工程;秦腔现代戏《狗儿爷涅》拍成数字电影。青铜峡文化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宁红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于2016年、2017 年和2019 年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产生了强烈反响,对进一步推动宁夏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围绕中心重大活动,演出异彩纷呈

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的文化活动出彩出新、异彩纷呈。一是重大活动出彩出新。成功举办了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绽放新时代》主题晚会,《塞上儿女心向党》大型群众展演、第15 届中国戏剧节、连续举办四届宁夏舞蹈节“中传锦绣杯”WDC 国际标准舞世界积分赛(中国站)和全国青少年国际标准舞锦标赛和四届“中国梦·塞上情”梅花贺新春秦腔名家戏曲演唱会,开展了“苏宁”“湖宁”“浙宁”“辽宁”等两地文化交流活动,新年戏曲晚会、新春音乐会等活动,不仅彰显了宁夏文化魅力,提升了对外影响力,同时让宁夏780 万父老乡亲酣享了文化饕餮盛宴。二是文艺惠民演出异彩纷呈。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600 场,戏曲进乡村800 场、进校园800 场,清凉广场演出1500 场,自2017 年起,为全区9 个贫困县区的101 个贫困乡镇,每年每个乡镇送戏6场;组织了“文化大篷车”下基层巡回演出,有力地宣传了党的政策主张,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为贫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撑。“十三五”期间累计演出3 万场次、观众逾248万人。三是探索文旅融合的新形态。2018 年10月,组建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后,各级领导在演什么,如何演的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对如何培育演艺市场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笔者重点对“十三五”期间区直国有文艺院团进行了跟踪了解。据不完全统计,区直国有文艺院团开展商业性演出741 场,赴国外开展文化交流演出134 场,从以下统计表(1-3)中的数据可以看到市场效益与深化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区直国有文艺院团2016-2020 年演出统计表(1-3)

(四)精准对接国家艺术基金助力宁夏文化供给

积极争取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申报主体和新作品创作,助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自2013 年12月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我区累计有455 个申报主体,申报资助项目960 项,有49 个项目得到资助扶持,资金总额达4718 万元,涉及舞台艺术创作、美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艺术人才培养和青年艺术创作人才5 个方面。通过研判分析宁夏地域特色,精准对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助力宁夏文艺创作供给。舞剧《花儿》珠三角地区巡演、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狗儿也涅》沿黄九省区巡演、宁夏花儿剧《王洛宾的花儿情》《大山女儿》《民族婚礼》三部曲在内蒙古、河北等地巡演,进一步推介了宁夏,对外提高知名度。

三、全力培育人才,主动借势造势

在艺术创作生产中,充分发挥本土艺术人才作用的同时,综合利用多方资源,加强各地人才的交流合作,不但活跃了思想、开拓了艺术视野,而且保证了艺术创作的求新嬗变[4]。

(一)在引进人才上谋新招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加强与国内顶尖艺术家的合作,邀请“新世纪杰出导演”张曼君为我区创排了秦腔《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邀请原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为我区创排了音乐剧《花儿与号手》,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副团长杨笑阳为我区创排了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而且摘得了多项国家大奖。除舞台剧之外,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也以柔性引进人才的形式,吸引区外刘新圈等艺术人才参与我区的艺术创作。

(二)在用好人才上见实效

制定“稳人才”政策,在自治区党委编办、人社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宁夏艺术人才服务中心”,将改企院团中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国家级大奖的优秀人才纳入事业身份统一管理[5];破解“用人才”难题,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专项经费扶持办法》,积极扶持艺术创作的同时,推出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制定艺术人才职称破格评审政策,调整了评价标准,突出工作业绩,降低了论文、外语、计算机、年限等方面的硬性要求,为优秀的青年艺术工作者积极搭建进步平台。

(三)在培养人才上想办法

坚持定向培养人才,自2017 年开始先后委托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京剧班和秦腔班,面向社会招收秦腔、京剧等戏曲表演、乐器演奏方面的学员89 名,进行为期6 年的基础教育艺术学习,进一步弥补宁夏戏曲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等问题。每2 年举办各类专业人才培训班,通过短期培训形式提升现有艺术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艺术视野。选送各类艺术之才到全国知名专业学院学习,参加西部艺术人才驻团跟组实践学习等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先后有54 人参加各类编剧、导演、舞美设计、旅游演艺等艺术培训学习。

四、存在的问题

宁夏舞台艺术创作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体制机制改革落后。无论是管理层还是院团自身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然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等现象,还未真正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而艺术院团还沉浸在依赖政府的心态中,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不强,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不佳,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体制机制方面的政策、措施还有待于完善和加强,有些政策更是缺乏有力落实。

二是精品力作缺乏。虽然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真正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多,“叫好又叫座”的传世之作更少,文旅演艺方面的当家产品至今还没有。由于创作人才的匮乏,宁夏文艺创作只能外请名家,创作投入大、使用效率低,许多作品难以反复打磨、精雕细琢。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挖掘整理相对欠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够有力,具有标志性的文艺符号和文化形象不够鲜明。

三是演出渠道不广。由于缺乏有效的文艺精品传播渠道,许多作品排得起、演不起、难推广,导致其凝聚力量、弘扬美德、温润心灵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虽然近年来财政在精品创作、送戏下乡、重大节会活动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与文艺事业发展自身需要相比,财政投入仍然捉襟见肘。

四是文艺人才严重匮乏。目前,我区艺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编剧、编导、作曲等一度创作人员普遍不足,导演、主演等二度创作人员青黄不接。演出经营、舞台监督、舞台美术、法律等专业人才紧缺,人才梯队建设亟须加强。首先是高端艺术人才紧缺,宁夏文艺队伍2039 人,高级职称人员仅117 人,梅花奖获奖者仅7 人(包括1 名“二度梅”获得者,均为戏曲演员),其他艺术门类高端人才十分匮乏。其次是艺术人才断层严重,各院团导演(编剧)、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乐设计等人才十分紧缺,拔尖表演、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更是奇缺。特别是京剧老生、小生、花脸等行当不齐,话剧专业表演缺口较大,歌舞指挥、作曲无人可用,秦腔表演骨干日益老龄化,直接制约着各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

五、今后宁夏舞台艺术创作计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质量‘好不好’、品格‘高不高’的问题”[6]。为此,宁夏舞台艺术创作要“主动与2035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标对表”[7],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抓管理,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中,政府不仅要“还旧账、扶上马”,还须“出新措、送一程”,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聚焦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推动实施“一团一策”,突出高质量发展,完善保障措施,引导建设一批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新时代文艺院团。积极引导民营文艺团体繁荣有序发展,增强市场活力。引导演出院线(剧场)和演出院团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使用效率。[8]

(二)抓规划,引领创作方向

创作规划是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蓝图,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工作者的美好愿景。目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已印发《“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也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此,作为主抓艺术创作的行政部门,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结合实际,从体裁和题材等方面安排部署,做到科学性、前瞻性和精准性,列出创作时间表、路线图、任务清单。在艺术体裁方面,以宁夏演艺集团为龙头,相关国有院团、民营院团、各类大专院校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形成全区创作团队,在创意、选题、剧本、演员等方面精益求精,致力于创作、打磨出优秀作品。在艺术题材方面,要革命历史、红色、地域民风民俗和现实题材并驾齐驱、交相辉映,各院团在根据各自的特性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作计划、创作主题、创作重点的同时,要发挥“一颗菜”精神,同频共振,促进我区舞台艺术创作。

(三)抓创作,强化主责主业

创作是国有文艺院团的中心任务,也是国有院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通过持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强化主责主业,用心用情用功创作优秀作品。从时间进度上,2022 年中国艺术节、党的二十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 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统筹创作规划,遴选重点选题,组织创作推出一批优秀作品。从创作主体上,宁夏区级5 家国有文艺院团作为全区舞台艺术创作的龙头,是舞台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各有千秋。就宁夏秦腔剧院而言,自2012 年以来成功创作秦腔现代戏三部曲后,该院团的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峰,接下来如何发展艺术创作是很值得深究的问题。宁夏歌舞剧院作为一个老院团,能否在已有创作剧目的基础上再探索,规划出既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艺术作品,又要创作出拿大奖、走市场的多形式艺术作品。宁夏京剧院要弘扬传承“老四团”精神,在戏曲“三并举”原则上多思考、下功夫。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大篷车”精神,在如何举好全国文化战线上的这面旗帜上下功夫规划。实现文艺作品“两个属性”“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工作目标。从创作方式上,实施“三个一批”(创作一批、打磨提升一批、继续储备一批)。一方面抓好“一度创作”,也就是剧本创作。针对我区编剧短缺情况,可以面向全国征集剧本和购买剧本,建立剧本库,解决剧本荒的问题;另一方面抓好剧目创作,按照新创、打磨提升和重点剧目开展创作,与此同时,要抓好剧目评论工作,助力提升艺术质量,多管齐下,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四)抓演出,提升服务理念

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从4 个层面落实:一是走市场的商业演出(由演艺集团策划、实施);二是政府购买的为民演出,建议从“让我演”转变为“我要演”;三是加强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艺进景区演出,而且要在演出内容上狠下功夫,着力打造创作与演出“双引擎”;四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使艺术创作和演出演播更好适应网络时代观众审美需求。

(五)抓人才,夯实队伍建设

艺术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队伍是基础。针对宁夏人才不足问题,建议从以下4 个方面落实:一是设立全区艺术人才培育专项资金,制定《宁夏舞台艺术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宁夏舞台艺术后备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以名家传戏、定向委培、展演扶持等方式,培养新鲜血液,扶持艺术新秀脱颖而出;二是落实大中专戏曲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支持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对京剧、秦腔等基础艺术人才培育,鼓励国有戏曲院团与学校开展订单式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缓解院团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三是扩大自治区“塞上英才”“313 人才”、国务院特贴表彰奖励对改制院团优秀人才的覆盖面,加大宁夏“文化名家”工程实施力度,设立“宁夏文艺奖”“德艺双馨文艺家”等奖项,鼓励现有艺术人才提升水平、争当名家;四是将文艺高端人才列入自治区人才引进计划,制定高端文艺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从职称评定、住房补贴、平台搭建、身份认定等各方面都给予倾斜,力争能够引进紧缺的各类高端人才。

综上所述,新时代宁夏舞台艺术创作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贵在自觉,重在引领,胜在自信,一定能铸就新辉煌。[9]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院团秦腔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
舞台艺术中演出监督的重要性分析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