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

2022-03-21杨丽华马建军

民族艺林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宁夏弘扬

杨丽华,马建军

(宁夏文物保护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1)

黄河文物,是指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以黄河流域时空及其变迁为孕育土壤创造的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实物、史迹、代表性建筑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黄河文物是构建黄河文化的根基,凝结着黄河文化链的核心基因,是见证中华文明演进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表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物,就是守护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滋养的根与魂,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应锚定“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为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导,赋予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黄河在宁夏境内由中卫市南长滩入,至石嘴山市麻黄沟出,是“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的肇始之源。保护传承弘扬宁夏黄河文物,是推进宁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文化彰显区[2]的历史抉择和时代要求。本文选取黄河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为调查研究对象,在调查梳理宁夏境内黄河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构成的基础上,将黄河文物资源纳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彰显区中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探索富有宁夏地域特色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及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构成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宁夏是黄河文物资源的重要富集地之一,境内分布在黄河干流及泾河、清水河、苦水河等支流的黄河文物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意境深邃。宁夏黄河文物资源是以黄河为血脉流淌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历史地形成和塑造了以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菜园遗址等早期人类活动遗址遗迹为文明发源,以黄河为母体的水利遗产为硬核载体,以熔铸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红色文物资源为内核基因,以各类古代、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工业遗产、石窟寺及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为价值底蕴的宁夏黄河文化,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黄河文化谱系之一。

(一)厚重悠久的远古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人类文明发源的历史见证

宁夏受益于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有利的生存滋养条件,境内分布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2200 余处[3],层累的历史文化积淀,记录了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适宜生产生活的理想地区,是宁夏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实证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齐家文化等中华文化在宁夏的多源同根[4]。宁夏岩画也是黄河流域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全景记录,岩画资源主要分布于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贺兰山、黄河东岸与银川平原交界的灵武东山、腾格里沙漠与黄河平原交界的中卫北山。镌刻在崖壁、沟谷及山前洪积扇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画单体数量达2 万余幅[5],刻画内容包括射猎、放牧、战争、太阳、星辰、动物、人物、类人首、符号和彩绘岩画等,是我国古代北方西戎、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

表1 宁夏境内黄河干/支流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活动遗产资源[6]

(二)独特绵长的黄河水利遗产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生成母体

宁夏境内黄河水利遗产是宁夏农耕文明的生成渊薮和历史文化标识,是最具突出黄河文化价值的文物资源。黄河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经过绵延2200 多年的历代开发整治,形成了以秦渠、汉渠、东干渠、西干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七星渠、跃进渠、美利渠、羚羊寿渠、羚羊角渠等14 条历史干渠及其附属控制工程为核心,由在用类历史工程遗产、遗址类工程遗产、非工程类遗产及其承载的水利技术、水利文化和灌溉农业历史文化景观等构成的宁夏引黄古灌区传承体系。遗产范围包括青铜峡、沙坡头引黄自流灌区及固海、固扩、盐环定、红寺堡及月牙湖等扬黄灌区,列入世界工程遗产的宁夏引黄古灌区,总灌溉面积为828 万亩,总长2454 米[7],见证了宁夏引黄古灌区完善而独特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刻字水则、封轮灌等用水、治水、管水工程技术和经验智慧,至今发挥着重要的灌溉、生态等不可替代的效益,见证了以黄河为母体[8]的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

表2 宁夏境内黄河水利遗产资源构成概况[9]

(三)多元兼容的人文景观建筑是黄河流域人类生产生活的丰富表达

宁夏历史地理环境特殊,正当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错地带,各种宗教、艺术和文化在此生成、交融和传播,形成了宁夏历史文化多样而兼容的特征。宁夏黄河干流及其支流遗存了异彩纷呈的黄河人文景观建筑,既有受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深刻的古代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又有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宗教建筑,还有地方特色浓郁的古建筑,整体表现出多元化建筑风格。类型丰富、年代跨度较大的长城资源与黄河在银川市横城小龙头、石嘴山石嘴子渡口、中卫沙坡头黑林村穿越交汇,在银川河东陶乐段、中卫沙坡头河南段,长城与黄河相伴而行,共同构建了黄河流域军事防御体系遗产,见证了我国古代北方农耕、游牧、渔猎、畜牧等不同文明、文化在此冲撞、交流和融合,是宁夏境内又一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黄河文物资源。此外,中卫照壁山铜矿遗址、灵武窑址、青铜峡黄河铁桥、石嘴山石炭井工业遗址群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也是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体现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多元格局。

(四)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是赓续黄河流域红色基因的时代标识

宁夏是马列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域内保存了数量较多的革命遗址遗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宁夏的光荣革命历史,构成了宁夏红色基因传承谱系。截至目前,宁夏境内公布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6 处[11],主要包括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会议旧址、革命名人故居或路居、军事设施及其他相关设施等革命旧址,重要革命战斗遗址和革命纪念建(构)筑物、革命纪念地、烈士墓、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设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将台堡革命旧址、银川玉皇阁3 处,李塬畔革命旧址、乔家渠毛泽东长征宿营地、毛泽东长征小岔沟宿营地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 处,青铜峡市余家桥战斗遗址、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中共红河地下支部旧址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 余处和中共宁夏工委旧址、玉洼红军长征军粮补给点旧址、盐池县萌城战斗遗址等一般文物点47 处。同时,国家公布了第一批[12]和第二批[13]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宁夏吴忠市的盐池县、同心县和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等7 个县(区)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革命文物资源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在蕴含深厚红色基因的同时,成为彰显新时代黄河精神的时代标识。

(五)体系多元的黄河水利文献是黄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文化积淀

宁夏悠久的黄河资源开发史在众多历史文献中有过记载,也是彰显黄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主要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后汉书》《魏书》《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明实录》和《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弘治宁夏新志》《明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等历史典籍文献,记载了黄河在宁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为挖掘黄河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明代以来涉及黄河宁夏段的开发沿革、水利技术、工程纪实、水利景观、水利人物等,如《汉唐二坝记》《惠农渠碑记》《灵州河堤记》《中卫美利渠记》《大清渠碑记》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镌刻的保护碑、水利工程奠基碑、竣工碑等近50 通集建筑、绘画、雕塑、书法于一体的水利碑记,成为挖掘和研究黄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的宝库。

综上所述,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呈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普遍价值突出、资源数量众多、门类体系齐全、风格多元多姿等特征,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是赋予母亲河黄河历史文脉、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的历史载体,是具有深刻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独特地域文化根基。

二、制约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及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障碍

近几十年,宁夏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随着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开启,作为宁夏黄河文化彰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事业距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宁夏黄河文物资源囿于保护管理基础薄弱、价值内涵研究不深、传承弘扬质量不高、文物旅游融合动力不足、利用效益不显著、社会影响力有限等短板和弱项,其保护传承和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一是宁夏黄河文物资源保护基础相对薄弱,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黄河文物资源家底尚不清晰,其价值、构成、年代、类型、权属等基础信息尚无明确认定标准和导则,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3818 处外,尚未编制和公布黄河文物名录,大量不可移动文物未纳入黄河文物保护体系。众多具有突出价值的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层级较低,仅有6 处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多数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宁夏境内黄河文物大多属于夯土、木质结构,赋存环境较为复杂,长期面临水患、风蚀、地震、崩塌、病害等自然因素的威胁、侵害和破坏,维护难度较大。同时,因早期对黄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认知和重视不够,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黄河文物遭到旅游开发、城镇建设、居民生产生活等人为破坏,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展示利用的可持续性未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宁夏黄河文物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格局,限制了黄河文物价值的传承弘扬。目前,基于宁夏黄河文物资源的发展脉络、价值内涵、保护管理、弘扬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联技术开发等方面,存在高度维度不够、研究问题碎片化、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其中,黄河古灌区水利遗产的普遍价值研究还不深入,黄河流域(宁夏段)昊王渠、金积渠等古渠、古灌区未进行系统的田野考古调查、勘察测绘,未完全掌握古灌渠渠道演变历史、建设规模、工程布局和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等基础数据。黄河水利碑记、古籍等现有珍贵的黄河水利文献分布零散,未进行普查登记、分类保护、数字化建设、整理辑录、系统研究和宣传推广。同时,黄河文物研究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黄河文物研究水平的提升。

三是宁夏黄河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较低,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宁夏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尚无规划可依,未能有效统筹黄河文物资源存续,文物赋能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优势未凸显。大多数黄河文物处于自然保存状态,多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黄河文物开放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社会参与不够,造成功能受益方式单一、受益范围小。同时,黄河文物展示利用质量也有待提高,部分黄河文物专题博物馆展览内容和形式不能推陈出新,黄河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不强。部分黄河文物博物馆基于传统模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缺少公众需求导向和新技术应用,不能很好地发挥黄河文物教育传播功能。

四是宁夏黄河文物资源旅游开发力度不够,黄河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宁夏黄河文物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宁夏旅游发展受自然资源驱动、季节性因素主导,黄河文物景区多以游览观光自然环境为主,文物旅游资源大多相对受到冷落。诸多黄河文物资源并未作为要素进入旅游业循环之中,与宁夏旅游景区的关联度偏低。同时,黄河文物旅游创建基础条件薄弱,部分黄河文物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黄河文物旅游与文化、科技、演艺、休闲等融合不深入,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黄河文物旅游融合发展创新不够,黄河文物旅游营销、旅游监管、智慧旅游建设等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也降低了黄河文物资源对于游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是宁夏黄河文物旅游产业体系不健全,黄河文物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不够。由于缺乏黄河文物旅游长远和整体规划,宁夏黄河文物旅游市场主体与沿黄省区存在同质化竞争,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突出表现为黄河文物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性短缺、转型升级步伐慢、信息化水平低、项目带动不强、市场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其中,黄河文物旅游项目规划和建设措施推进滞后,缺乏资金、用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黄河文物旅游投入水平、产业规模、产出能力相对不足,项目建设推进困难;黄河文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旅游产品的研发不够,新兴黄河文物旅游业态种类少、内涵体现不足、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不多,吸引力、影响力有限。总之,宁夏黄河文物旅游尚未形成“文物—文物旅游融合—旅游产品—游客吸引力—旅游产业”的良性产业循环。

三、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黄河文物资源是建设宁夏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的灵与肉,也是推动宁夏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破除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障碍的总路径,即在坚持“守好”作为第一要务的基础上,以重大国家战略为发展坐标,通过“统筹推进”“系统保护”的主要目标任务,最终达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和“造福人民”[14]的根本目的。

(一)“守好”是实现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的第一要务

一是遵循黄河文物资源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硬约束,筑牢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的生命线。建立黄河文物资源地图,通过普查、评估、认定廓清宁夏黄河文物资源状况,把更多黄河文物纳入保护之列,提高黄河文物资源保护管理级别,夯实宁夏黄河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基础。建设黄河文物资源公共数据库,构建全面、系统、动态反映黄河文物保护利用的网络平台,为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提供集数据存储、监测、管理、利用、共享为一体的载体支撑。建立黄河文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防范体系,对黄河文物本体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采取精准修缮、抢险加固、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等一系列主动防御措施,以传承黄河文物历史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实现黄河文物资源的大保护。

二是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黄河文化遗产研究体系和表达体系,筑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基底。黄河文物研究是黄河文化遗产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通过全方位、全要素深化黄河文物系统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正确理解和科学揭示黄河文化的鲜明特色、多重价值构成和时代内涵。加强黄河文物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宁夏研究机构在黄河文化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特别是要瞄准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水洞沟等史前文化遗产,长城、黄河水利遗产及革命文物等黄河文物资源,从深度和广度上阐释、研究黄河文物资源禀赋、标识特征、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探索建立黄河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研究队伍,搭建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黄河文化研究机制和格局。同时,积极与沿黄省区研究机构合作,开拓黄河文物研究领域,发挥黄河文物资源在黄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二)重大国家战略是推进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的发展坐标

一是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发挥黄河文物保障战略资源供给中的基础作用。众所周知,黄河文物资源承载了人类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灿烂文明,是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厚滋养。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战略地位、战略作用的认知和重视,重塑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事业的发展坐标和战略方位,构建以黄河文物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和共建共享体系为主体的战略支撑,运用战略思维编制宁夏黄河文物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为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及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抢抓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机遇,形成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依托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可持续性强、利用弘扬潜能大的资源禀赋优势,拓展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空间。宁夏应抢抓黄河文化公园建设战略机遇,主动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借势发展,通过整合黄河文物资源及其赋存空间公共资源,打通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事业与国家战略接轨的路径,发挥其传承历史文化、展示人文景观、成果惠民共享的社会文化功能。同时,根据黄河文物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建立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黄河文物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工程,实现遗产保护、科学研究、教育普及、公众游憩等最佳利用方式,形成集文化遗产、遗迹景观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格局。

(三)统筹推进是形成黄河文物资源大治理的有力保障

一是统筹黄河文物资源纳入沿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建设黄河文化彰显区的整体合力。建立由政府主导,统筹发改、财政、文化、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力量,形成统规共建的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的全域发展模式。吸纳多元主体参与黄河文物保护开发,在黄河文物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开发、资产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工作格局。建立黄河流域宁夏段的社会投入和管理、配套政策等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以黄河文物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前置,将黄河文物旅游功能区建设与城乡建设、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规划,推动黄河文物资源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黄河文物资源保护传承大治理。

二是统筹黄河流域区域协调联动,促进黄河文物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均衡发展。黄河流经九省区,流域形成了一轴、三区、五河段、七大城市群的新空间发展格局[15],由于黄河流域文物整体呈现线性特征,涉及区域广泛、资源众多,亟待建立黄河流域省部级协作机制,实现黄河文物保护利用的全流域统筹联动。探索在黄河九省区联合成立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形成联合研究开发机制和保护利用合力。同时,立足宁夏全域统筹,加强中心城市和核心黄河文物旅游景区的节点支撑,强化县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黄河文物旅游带。总之,通过黄河全流域联动和宁夏全域统筹,串点成线,连线成廊,构建黄河上下游联动、左右岸互动、全域同步的产品体系和精品线路,建设全线覆盖、措施完备、体制健全的黄河文化遗产廊道,使黄河文物资源成为彰显民族精神与国家形象的重要标识。

(四)系统观念是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畅通桥梁

一是推动黄河文物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提升文物旅游融合发展的造血功能。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黄河文物保护传承是集资源保护、环境整治、文化彰显、旅游开发为一体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依托黄河流域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最大效益。坚持区位优势与盘活黄河文物资源并重,通过秉持系统观念,注重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推动黄河文物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结合“文物+旅游”行动,以黄河岸线为中轴线形成T 字形,在评估识别黄河文物资源要素的关联度和整体性基础上,疏通宁夏黄河文物传承弘扬堵点,激发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及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具体来说,建立以黄河银川—吴忠段为核心的黄河干流主题博物馆、旅游景区,唱响“天下黄河富宁夏”品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依托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及六盘山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的长征路”实践教育示范区和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核心区;以黄河与长城交汇处——小龙头、横城堡为起点,打响“中国长城博物馆”品牌,打造国家长城文化公园核心区。

二是协同厚植宁夏黄河文物旅游资源优势,加快融入国民公共文化供需循环。推动协同发展是系统观念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我区黄河文物“活”起来,通过建立“文物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推进区域内各要素负载黄河文物资源有序循环流动,推进黄河文物资源商品化,实现黄河文物资源产品新供需。构建宁夏黄河文物全域旅游发展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黄河文物资源为依托,以黄河文物旅游线路为支撑,在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新载体基础上,加速个性化、差异化、系列化展示创新,推动黄河文物旅游融合产品和服务系列化开发、精品化建设,系统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快推进黄河文物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五)造福人民是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的根本目的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形成黄河文物保护传承成果全民共享格局。发挥黄河文物资源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及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运用线上线下开放展示方式,形成主题多元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全方位提升黄河文物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水平。整合全区各级博物馆黄河文物资源,将沿黄重点国有博物馆、重要革命文物旧址建设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宣传黄河文物、弘扬黄河精神的窗口和载体。各级博物馆以突出展现黄河文化遗产在宁夏的黄河文化形态为核心,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历史、民族精神等主题,策划一系列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教育作用的主题展览,让更多公众了解黄河文物价值及其负载的黄河精神。

二是多平台讲好黄河文物故事,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彰显区新优势。讲好黄河文物故事,是弘扬黄河蕴含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举办黄河文化论坛、黄河文化周等黄河文化节庆活动,拍摄以黄河文物资源为题材的专题片、影视剧,举办黄河九省区文物资源交流活动。建立黄河文化奖励基金,形成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机制,激励社会各界为传承发展黄河文化贡献力量。探索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地,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儿女寻根问祖基地,成为人们认识黄河、感受黄河、亲近黄河、体验黄河的基地。拓宽宣传渠道,通过多种平台和传播方式,加强同国内外大型旅游线上应用平台的联系对接,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形象宣传、旅游目的地推广,增强宁夏黄河文物旅游地的影响力。

四、结语

总之,推动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文化彰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建设黄河文物传承弘扬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是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宁夏应坚持以守好黄河文物资源为基础,以挖掘黄河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作动能,以黄河文物成果惠及人民为落点,以拓宽传播渠道为手段,以开展对外交流为纽带,破除黄河文物传承弘扬的困境,通过统筹推进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系统整合黄河文物资源最优效益,加快构建资源有效保护、产业结构合理、科技水平先进和运行有序的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发展格局,推动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彰显区建设和黄河文物旅游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开拓黄河文物所负载的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黄河成为惠泽民生的幸福河。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宁夏弘扬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宁夏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宁夏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