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题材戏剧创演之我见
——兼论《擎天一柱》

2022-03-21帆,邹

民族艺林 2022年1期
关键词:题材戏剧工业

展 帆,邹 荣

(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4)

工业题材戏剧作品是随着中国工业的发生、发展而产生的题材。近年来,中国的工业,特别是路桥建造、重型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等重工业在国际上掀起了不小的浪潮,科技的进步给中国的高铁、核电等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如2016 年被称为高铁“走出去”的暴发元年,中国的高铁技术现在渐趋成熟,高铁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十几个国家,重工及大型机械设备的设计、建造速度和质量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中国效率、中国速度不断刷新世界各国的认知。然而在此背景下,工业题材的艺术创作与中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却不成正比,从20 世纪中期至今,中国的戏剧舞台剧中不乏优秀的工业题材剧目,但始终没能引领风尚,近年来,以工业为母题或是以展现高科技为背景的精品剧目更是屈指可数,工业题材作品的体系构建也仍未完成。《擎天一柱》便是在此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该剧以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工程项目为素材,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而创作,是一部现实工业题材的主旋律秦腔现代戏。在这个时代,科技和创新已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用文艺作品来将这些改变的台前幕后展现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风采,让更多人能了解中国工业发展,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为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命题。

一、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工业题材的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难写,尤其是戏剧作品更难写,这是文学家和剧作家的共同感觉。一方面,工业题材专业性强,需要创作者深入一线体验生活,且创作周期长,一种技术或者设备从设计到研发再到投入使用,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打破传统的创作手法,如戏曲创作中如果仅以生、旦、净、丑的传统套路来包装当代人物,塑造出的人物容易脸谱化、公式化,或者人物形象过于简单,全部都是“铁人”式的高、大、全形象,不仅会使相关行业的工作者反感,也会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为展现力量、激情、梦想而过于“刚毅”或“现代”,有时很难融入传统的戏剧舞台之中。这些问题在工业题材的戏剧创作中常见,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拓宽视野,创新创作手法,提高艺术素养,随时关注时政,关注科技动态,用舞台剧把中国的科技力量宣传出去。

《擎天一柱》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为宗旨,展现了“中国煤化人无畏无惧、众志成城、无私忘我的精神”。宁夏处于西北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唱词中“万里黄河水不干,万年不倒的是贺兰山”,黄河、贺兰山、戈壁滩、老羊倌,剧中将典型的农牧元素与工业元素形成对比。自古以来农牧业一直是宁夏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工业基础则较为薄弱。煤炭是宁夏最主要的矿产资源之一,曾经由于技术落后,煤炭产业的各级核心技术基本都是靠国外支持,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科技力量的提升,宁夏在一代代工业劳动者的努力中也有了自己的煤化炉——“华宁炉”。“华宁炉”的研发过程困难重重,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心,一种在漫漫黄沙中传递下来的坚毅精神,“华宁炉”最终研发成功。工业题材的艺术作品本身就不多,而以戏曲的形式反映宁夏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更为弥足珍贵。《擎天一柱》以国家在宁东组建的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项目实验基地为背景,填补了宁夏戏剧创作上工业题材的空白,将工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在观众眼前,展示了有血有肉的煤化工人的家国情怀,将社会的目光聚焦到基础工人身上,全剧充满昂扬正气,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主旋律的艺术创作有一定的难度,空洞的口号喊得太多可能会影响人物情感的传达,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充满生活意趣的方式作为创作主旨,人物形象更符合实际,如知识渊博、和蔼质朴的前辈,脚踏实地、积极阳光的后辈,他们以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同时还必须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这些才应该是真正符合时代特色且“接地气”的主旋律,也是能够产生冲突矛盾点的地方。在剧中,矛盾的设置也以此为基础,华宁集团与外商的矛盾主要通过梁占鳌与梅西的矛盾体现出来,梅西谐音“没戏”,合作无望,华宁集团只能靠自己研发,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在研发过程中,科研团队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屡败屡战,于是有科研人员与政工干部牛部长之间的矛盾。还有起吊“华宁炉”时,梁占鳌与刘队长的争执。感情戏的大量融入、梁占鳌去世后魂归宁夏也使得《擎天一柱》更富艺术色彩。

因现代戏剧的创作者所受的教育和理念多来源于西方戏剧,西方戏剧对于“对白”“观众”“场”“幕”“冲突”等元素的理解,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念白”“唱腔”“票友”“折子”等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概念听起来差异似乎并不大,但创演者如果没有深入的理解可能会让传统戏剧失去本质上的美而只流于形式上的“美”。中国的话剧、歌舞剧等虽源于西方戏剧,但一些题材必然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很多创作者在创演过程中忽视了其平衡,造成“戏不像戏”,加重了戏剧创作的焦虑,戏剧特别是戏曲的未来发展走向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

观众“看戏”,特别是年轻的观众,看的是“我喜欢”,追求的是酣畅淋漓的体验,特别是对戏曲,即使使用无数高科技的道具或舞美,依然还是希望能体验一把追溯到原始、本质的碰撞,甚至在听完以后脑壳还在嗡嗡作响,往后好几天都能跟朋友分享这种奇妙的感受。《擎天一柱》基本做到了这一点,没有对唱腔做过多花花绿绿的改编,基本遵循秦腔本来的样子,科学技术甚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声、光、电的创新运用让舞台成为传递情感的媒介。在观众知识结构日益复杂化、碎片化的背景下,一部戏蕴含的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甚至悬念和“炒作点”逐渐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不知为何工业题材总是很难成为“炒作点”,但这种状况让工业题材没有爆火的同时也留下了循序渐进的改革空间,因为“炒作点”有时会影响创作的常规发展,有弊有利,稳扎稳打的改变反而给了观众接受的时间,让工业题材的创作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精进。

二、树立大时代观——创演者的责任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艺界的希望,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这是在大时代观的背景下提出的,大时代观建立在大历史观的基础上,从宏观上说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落实到细节中,就是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于戏剧创演者来说,就是要脚踏实地,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不断充实理论知识,思考作品与时代、与历史的关联,这是情怀,更是责任。

给《擎天一柱》担纲编剧的宋西庭先生是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的国家一级编剧。他多次来到宁夏体验生活,并长时间同研发团队一起生活,通过不断思考,提炼出重工制造业的核心精神,也捕捉到主人公“爱、愤、柔、情”四条线。在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时空场域里,编剧仅撷取了一个事件和几个人物的横断面,通过故事的情绪、情节、冲突、高潮编织出了这部跌宕多姿、异峰突起、张弛有度、结构凝练的好戏,在特定戏剧情境中让剧中人物获得了情感抒发的广阔空间,并将工业题材过于“刚硬”的特点用人情柔和下来。导演黄明先接到剧本后也遇到了和编剧刚开始时同样的困难。虽然编剧已完成了一度创作,但二度创作如何展开?科技和工业的戏怎么排?科技人员的形象怎样树?科技的舞台如何搭?苦干实干、一往无前的群体情感戏怎样做?他陷入了沉思。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一遍遍研判认识和重新制定导演方案。让演员面对从未挑战过的题材,如何既要改变以往的表演程式,又能在电脑桌前,在书本和绘图纸上完成唱念做打,这是一个全新的难题。但是导演做到了,他充分运用舞台道具、布景、灯光灵活切割舞台演区,拓展人物心理空间,剖析人物心理过程,调动各种物质手段,把戏铺得形神兼备。让舞美灯光、服饰、音乐、唱腔设计等方方面面都能灵动地服务于剧作题旨开掘,服务于人物性格塑造和心理、情感、情绪的演绎,服务于戏剧情节的推进与特定戏剧情境的烘托,迸发出强劲的审美感染力。

编剧和导演已克服了“两难”,该说说演员们的“难”了。以《擎天一柱》剧里的一号人物梁占鳌的扮演者韦小兵为例,在这个戏里,他担纲了一个六七十岁的老知识分子的角色,这就要求他以前的表演程式和习惯大多要颠覆重来。他不仅不能有太多的刚烈,而且还要演出老知识分子的儒雅可敬,对科研同行要和蔼可亲,慈祥善良(图1);对傲慢的洋人,要以理相争,慷慨陈词;对待老伴,

图1 生活中的梁占鳌

(剧照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提供)要温柔幽默,妙语连珠,似老顽童一般。就是这个科学家,在舞台上他还能像个孩子,跟我们看到的普通人一个样,已完全脱离了“花脸”演员的“神气”。演员们也在导演一遍遍的耐心指导下,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揣摩,也都像韦小兵一样“破茧成蝶”地完成了华丽转身,完美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科研人员,得到了有关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肯定和称赞。而年轻的演员们,则将年轻人的活力与积极向上通过干净利落的舞台调动和轻快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来(图2)。在导演和演员的默契合作中,符合这个时代的剧情特点和典型人物就此塑造出来。

图2 “华宁炉”起吊

三、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人物形象的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2]题材与主题表现方式的突破,必然要求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擎天一柱》较成功地塑造了梁占鳌、邝兵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梁占鳌、邝兵等,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戏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关键在于这部戏写活了几个人。

梁占鳌,神宁人亲切地称他为“梁老”。他还戏言:“搞工程的人,住工棚的命。”他话不多,却彰显了我国老辈科学家不计条件、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无疑是成功的,正直、热情、纯粹,为事业着想,不存私念,但眼里又容不得沙子。面对外方代表傲慢的拒绝和嘲讽与侮辱,他毅然决然作出了终止合同、自发研制“华宁炉”的决定。神宁人以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态度,打破了外企的技术垄断,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由此可见,以梁老为代表的神宁煤化人,就是共和国当之无愧的“擎天柱”!然而,就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时刻,梁老倒下了!“梁老,成功啦!成功啦!(哭声一片)。梁老仰天大笑,突然,口喷热血,轰然倒下。”这段戏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像梁老这样的前辈,我们的生活中时常见到,可他们的离开,留下的却不只是惋惜。梁老倒下了,但在我们心里却站立了起来,那高高矗立的“华宁炉”就是他的丰碑。他虽然化作了一黄土,但却与塞上的这片热土融为一体,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息息相关。

戏剧大师曹禺说过:“我总觉得写戏主要是写人;用心思就是要用在如何刻画人物这个问题。”[3]显然,这部戏中,梁占鳌是编剧着墨最多、用心塑造的人物。国宝级人物梁占鳌将返聘自嘲是“废物的二次利用”,显示出其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一面;面对失败,梁占鳌与科研团队“祝贺咱们伟大的一百次失败”,显示出其积极乐观的一面;梁占鳌疼爱妻子,关怀年轻同志,又有柔情的一面;梁占鳌不畏强权,嘲讽牛部长不心疼纳税人的钱;梁占鳌勇于钻研,“不登绝顶誓不休”。技术攻关进入关键环节,他与病魔抗争,带病上阵,表现出其不辱使命、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一系列描绘,使梁占鳌的人物形象鲜活圆润,立了起来。显得其他主要人物像是陪衬,性格特征并不突出,缺少一个固定的人物与梁占鳌唱对手戏。

剧中攻关组另一负责人邝兵,是新一代煤化人的代表,为了完成研造“华宁炉”的任务,他放弃休假,放弃与女朋友约会,甚至在父亲病危去世时都未能赶回去送别。在梁占鳌、邝兵等人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高尚的家国情怀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他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该剧充分发挥秦腔艺术表演唱念做的优势,为每个人物角色设计了符合其身份及性格的道白、唱腔和表演动作。同时要求演员深入体验和把握所扮演人物角色的内在性格特征、情感变化、思想行为等,克服表演上的类型化、脸谱化和塑造人物概念化,力争把人物演活。正是基于这一点,剧中每个演员表演都能从人物角色出发,一招一式,一板一眼,自然到位,给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享受。特别是梁占鳌的扮演者韦小兵,表演功力深厚,稳重大气,唱腔高亢圆润,韵味十足,对人物形象气质的把握精准到位,并注重刻画角色性格,成功塑造了梁占鳌风趣幽默、沉稳老练、坚忍不拔、无私无畏的知识分子形象(图3)。

图3 立军令状

四、坚持守正创新——传承中国传统美学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语重心长地讲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阐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指出传统与当代文化结合,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及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西方的舞台剧通常在舞美设计、对白方式、表演动作等方面都比较写实,而中国的传统戏曲重在体现时空自由、虚拟写意、情景交融,现代戏剧的创作需要把中国传统的精、气、神等意象化的美学原则,与话剧的写实和歌舞剧的诗性、抒情性的特点和谐统一,让舞台创作兼具戏剧色彩、地域特色、时代风采。特别是对于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更应该平衡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思潮,满足当代观众的多元化审美需求。

所谓“工业风格”,本身发源于欧洲,但近十年在中国的建筑、家装设计中非常流行,我们常见的工业风其实是中国化了的、模式化了的工业风格,在此背景下将工业风的舞美设计运用于戏曲舞台,甚至将工业风的艺术思想用在戏曲剧目的创作与表演中,是否合适?应该引起思考。工业风格表面看起来和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有着较大的不同,但却和戏曲有着一个统一的艺术特点——简洁。众所周知,简洁是传统戏曲的特征,简洁的舞台布置,简单的剧情和逻辑进程。因此,工业风与中国风的融合并非空谈,《擎天一柱》给了我们启示,其实“工业风”也可以走出“中国路”。

从情节中的冲突对比来看,本剧虽然主旨是积极阳光的,但很多情节和细节却略带伤感,第一场与外国厂商的对峙,让观众意难平,红色与蓝色的对比强调冲突(图4),表现了外国商人对中国技术的鄙视和中国科研团队刚硬的态度,是整部剧中冲突最强的地方,包含家国情怀、技术攻坚、战胜困难等等冲突,从外力到内心,推动剧情的发展。梁占鳌的病情和“华宁炉”研发成功的喜讯又是强烈的情感冲突,非常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点,抑或情节本身的冲突表现方式,总是刚柔并济,给该剧增加了浓厚的戏曲艺术特色。

图4 与外商洽谈

光影的运用可以说是“工业风”的一大特色,黑与白的对比,明与暗的转换直接且能最大限度地将美学效果强调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跟中国的“阴阳哲学”和戏曲舞台的简单明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舞台设计来说,对光与影的认识,可以看作工业风艺术风格的生活实践和灵感来源,强烈的反差和简单的构图是工业风的记忆点,而中国的阴阳哲学则对光、影及两者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与认知。在极简的戏曲舞台上,现代灯光技术打造出的明暗效果,一方面能让工业题材的风格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故事发展,渲染人物情感。

中国的阴阳哲学不仅是色彩的黑白或光影的明暗,还是有无、虚实、真假等一切对立统一的关系。两个场景,两种情绪,用阴阳表现中国传统的时空哲学,使故事连贯起来,统一风格,统一情节。《擎天一柱》这部剧中常用人物、空间、叙事反复交杂,编织出生动立体的舞台效果,如在梁占鳌和邝兵的带领下,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起研制“华宁炉”的场景。该场景是一个记忆点,舞台虽为冷色却加入黄光提高色温,使得舞台整体感官在冷静中透着激情,将科研的困难和爱国的热情,将工业与中国传统美学都用阴阳协调的方式中和起来。如果说这个群像为阳,那么第五场在听说梁占鳌生病后科研团队的表现可以看作阴,这个场景如同前一场景的负片,两场的对比如同一幅中国画上的墨与白,都是一种阴阳共存、互易的哲理表现,从微观到宏观的阴阳平衡,中和了工业风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冲突。

运用冷色象征“工业(工作、工厂)”,用暖色象征“传统(黄沙、黄土、家庭)”,通过冷暖色调灯光的过渡,既表现了场景、故事情节的变化,同时又削弱了工业与农业的冲突,让工业风和中国风的切换得心应手。如在主角梁占鳌生病后,故事的两条主线——家庭和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冷暖对比。工作场所,有着工业、钢铁的冷静,同事、下属们即使焦急万分,场景依然是冷与暗,巨大的钢铁构架用简单锋利的线条将画面整齐地分割,给人压迫感,杂乱流动的人影预示着焦虑与压抑。而在病房中,简单的小床一张,相互安慰的人儿一对,梁占鳌和老伴在温暖的灯光下简单的对话,氛围和色彩充满温馨的感觉(图5)。“华宁炉”研制成功的场景,舞台的构成很简单,背景被分为三个部分,暗(冷)—明(暖)—暗(冷),场景的布置非常具有工业风特色,但舞台中央燃烧着的火焰却代表着中国红,温暖人心,充满力量。

图5 病房中的梁占鳌

阴影以虚破实、化实为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美的精髓,是一种“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所产生的荫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5]的美,就像是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阴阳是对立的,但同时也是保持平衡与和谐的方式,以阴阳哲学平衡工业与农业的冲突,用在剧目创作中,亦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差,给观众带来冲击和快感,也让《擎天一柱》这部工业题材的戏展现出传统文化魅力。

五、结语

工业题材的创演需要编剧、导演们脚踏实地、深入生活,也需要演出者们不惧辛苦,认真研读剧本。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以多样化的视角进行创作,避免模式化生产。现在很多剧目从剧本创作思路到结构编排、表演、灯光、舞美都非常相似,有时甚至只看剧照或者选段无法分辨出是哪一个剧,这让剧目缺少特色,很难将创作者的特色和剧种的特点表现出来。精品剧目的打造需要时间的打磨,需要创作者和演出者共同努力,虽然目前工业题材还不是舞台艺术的主流,但细水长流就能收获足够的观众,在高科技和创造力的加持下,工业题材戏剧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题材戏剧工业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有趣的戏剧课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