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叠词美食有多香

2022-03-21云团子

中外文摘 2022年6期
关键词:四川话四川人姜蒜

□ 云团子

四川话是西南官话中别具一格的存在,语速快,音调高低起伏,结尾还留下弯弯绕绕的语气助词,带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撒娇意味。吃饭要说“吃莽莽”,走路不稳要说“打偏偏”,遇见水坑要说“水凼凼(音同‘荡’)”。除了日常沟通,四川人还把叠词文化,用在了给食物起名上。

沾沾,又名冷沾沾,起源于绵阳江油,是将食物煮熟放凉,切成指甲大小,然后用牙签串起。客人冷吃,吃时配上沾水,冷沾沾因此得名。小小一根牙签穿着万物,荤的素的,五香的麻辣的,林林总总,拥挤又整齐地塞在盘子里,一眼看上去,油光色润,美感十足。

冷沾沾份量小巧,坐下即食,可谓是“香香嘴”(四川话:意为好吃的人)的恩物,五根十根下肚便可治愈嘴馋。若是想填饱肚子,四角到六角一根的价钱,也可以尽情敞开肚子。末了擦擦嘴巴,呼唤一声“老板,数签签儿!”

炸炸,各地常见,炸炸是指烹饪方法。老板把各种食物往滚油里一丢,炸熟捞起,询问好客人口味,飞速下好调料,拌匀盛出。

油的用法很有讲究,不少地方会添加卤油。卤油是卤制食物过程中产生的油脂,能锁住丰富的香料气味和浓厚的肉香。炸成后的菜品,滋味浓郁,让素菜也带有荤香。

炸炸虽简单,魅力却不小,因其便宜方便,味重香辣,很受学生的欢迎,往往开在学校附近,日子久了,成为几代学生的共同回忆。

嘎嘎,常用于指代猪肉。川菜中的猪肉名物,首屈一指的是回锅肉,作为群众基础极强的家常菜,每家做法各自不同,但有一条评判标准是共识:炒出“灯盏窝儿”。灯盏窝是肉片吐油卷曲样子,这时候的肥肉达到了美学巅峰,呈现漂亮的半透明,坠着红艳艳的豆瓣色。成菜香味浓郁,微辣带甜,往往连配菜都会被一扫而光。

还有一种极富有地方特色的吃法——西昌坨坨肉。选用地方特色品种小香猪,连骨带皮切成如拳头大小的块,不下任何佐料,清水煮至刚熟就捞起,拌以盐、姜蒜、辣椒面、花椒、木姜子即可。

吃时将坨坨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肥肉不腻,瘦肉脆嫩,既鲜又香,极富彝族民俗的特色。

四川水资源丰富,鱼类众多,四川人称为“鱼摆摆”。

鱼摆摆裹粉,入锅炸至金黄酥脆。另下泡红椒、姜米、蒜蓉、绍酒、白糖、香醋等,调成鱼香味型,兜头浇下。咸甜酸辣兼备,葱姜蒜香浓郁,掰下肉来,在酱汁中滚三滚,令人满足得直眯眼睛。

变换酱汁,用白醋和糖调成糖醋汁,酸得活泼尖锐,配着炸鱼,更显清爽适口。这是鱼香脆皮鱼和糖醋鱼的妙法。

主食上,也少不了被叠字命名。面食中,有渣渣面和担担面承担了殊荣。

渣渣面的诞生,源于偶然和节约。创始人将卖不完的抄手馅用油炒干,第二天改作面的臊子使用。肉馅炒干后,既细又脆且香,形状虽像渣渣,味道却特别鲜美酥香,顾客都喜欢吃这种“渣渣臊子面”。久而久之,人们干脆就将它称为“渣渣面”了。

担担面,起源于售卖形式,而非食物特质。老成都往往能遇到挑着扁担的面贩子,扁担一端烧水煮面,一端放着各色调料。随吃随煮,红油扑鼻,肉臊点缀,要连干几碗才舍得回家。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日常里最常见的词汇。四川人用乐观爽朗的性格,为它增添了可可爱爱的色彩。在这一方山高水长的盆地,在这日复一日滋味不同的家常里,呼唤着他们的幺儿,快点回家“吃莽莽”咯。

猜你喜欢

四川话四川人姜蒜
民谣侠黑子沛创作最新音乐作品《四川人》
数说 四川人社改革开放四十年
四川人社砥砺奋进的5年(下篇)
种地的智慧
烧菜放葱姜蒜可保护维生素C
莫跟风
我的葱姜蒜“进化史”
谈谈四川话的“拿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