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元对立视角解读《茵梦湖》中的爱情悲剧
2022-03-21黄吉祥
关键词:二元对立;施托姆;《茵梦湖》;爱情悲剧
1、前言
施托姆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小说作品多从抒情诗发展而来,文字富含诗意。施托姆于1850年发表的作品《茵梦湖》备受读者欢迎,凭借这部作品他被誉为诗意小说的代表人物。目前国内学者对《茵梦湖》的研究非常多,有的学者从功能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杨武能、郭沫若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有的学者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分析《茵梦湖》的诗意叙事特征;还有的学者从空间化叙事方式、隐喻的写作手法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在相关论著中,最受关注的是学者梁民基编写的《茵梦湖背景及施托姆的情感经历》与《茵梦湖研究》。这两本著作都侧重于比较文学研究,包括将《茵梦湖》与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对文学界的不同影响加以类比;或者侧重于施托姆的感情观与小说的写作背景,着重分析施托姆写作手法的演变等。但从二元对立角度分析的文章较少,且被引用的大部分文献的发表时间比较久远,因此从该理论探究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具有一定新颖性。正文包括两个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二元对立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证明该理论对分析文学作品的适用性与合理性;其次,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幼年、少年、青年三个时代,对小说文本内容展开讨论,通过施托姆设计的多对二元对立意象分析出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对立、对感情态度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最终分析出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层次原因。
2、二元对立与文学研究
二元对立被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最早起源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他提出了多组二元对立的概念,这些概念组成了结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二元对立不仅受到了结构主义学家的关注,也引起了西方文学批评家的重视。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首先将“隐喻”与“转喻”运用到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中。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格雷马斯进一步将二元对立的原则运用到对叙事文本的分析上。国内也有许多学者采用了二元对立的视角开展文学批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二元对立的理论同样可以用来分析小说《茵梦湖》主人公的感情发展。主人公莱因哈德与伊丽莎白青梅竹马,感情要好,本有希望结成连理,却受到了伊丽莎白母亲的阻挠,两人的感情以失败告终。伊丽莎白最终嫁给了拥有茵梦湖庄园的富家子弟艾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与伊丽莎白在茵梦湖畔再度重逢。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早已从幼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征兆。下面将展开具体分析。
3、二元对立在小说《茵梦湖》中的体现
3.1 幼年时代的“勇敢强势”与“胆小顺从”
施托姆在作品中用了简短的两章来描绘男女主人公的幼年时代。在“两小无猜”一章中,伊丽莎白只有五岁,而莱茵哈德的年纪大她一倍。莱茵哈德经常给伊丽莎白讲大胆的冒险故事,与莱茵哈德振奋的反应不同,伊丽莎白常常陷入或安静或不安的思考中。当莱茵哈德提议两个人长大以后到印度骑狮子、闯沙漠的时候,伊丽莎白却说:“我的妈妈也得去,你的妈妈也得去。”莱茵哈德不快道:“她们年纪太大了,不能一起去。”伊丽莎白解释:“可是妈妈会哭的。”此时莱茵哈德已经非常不满,伊丽莎白于是急忙改口,带着哭腔说:“我愿意去。”从这个小情景可以看出,幼年时代的莱茵哈德处于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他强势,大胆,热心于探险,甚至脾气有一点暴躁;而伊丽莎白则处于弱势,胆小谨慎,顺从于母亲。这段小争执结束后,两个人重归于好,但此时莱茵哈德与伊丽莎白的隔阂已经开始,尽管这隔阂表现得尚不明显。伊丽莎白的回答也暗示了日后母亲在这段关系中的决定作用。
2.2少年时代的“一心一意”与“三心二意”
求学期间的莱茵哈德在思想深处已不再同封建的传统观念相一致,他没有继续为伊丽莎白写童话,但是仍然坚持写诗,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伊丽莎白的回信越来越少,两人渐渐陌生的感觉在莱茵哈德回乡后愈发明显。因为一只金丝雀他们第一次产生明显的争执。金丝雀是追求伊丽莎白的富家子弟艾利希送的,在此之前鸟笼里是莱茵哈德送的梅花雀。金丝雀与梅花雀,一个高贵,引吭高歌;一个普通,病死笼中。正如它们主人的身份一样:一边是出手阔绰的公子哥,一边是略显寒酸的青梅竹马,伊丽莎白的态度开始在二人之间摇摆不定。
莱茵哈德给伊丽莎白展示为她写的诗歌,她却心猿意马,只匆匆翻看了标题,这一举动再一次另莱茵哈德伤心。即便如此,他依然一心一意,想要娶她为妻。年少时的果敢与勇气已经不复存在,此时的莱茵哈德变得谨慎,他害怕过于热烈的表白会将自己的恋人推远;伊丽莎白已经完全不复当初那份真情了,她安慰莱茵哈德的话语,显得十分客套。艾利希的追求使伊丽莎白三心二意,她在心灵上与莱茵哈德的距离越来越远。
2.3 青年时代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
莱茵哈德对专一爱情的纯真幻想最终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三心二意的伊丽莎白终于嫁给了富裕的艾利希,这其中当然有伊丽莎白母亲的“功劳”。在十九世纪的德国,青年男女的婚配十分传统,甚至具备一定的封建色彩,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伊丽莎白曾经两次拒绝艾利希,虽然在主观上她试图摆脱现实的束缚,但她既不敢违抗母亲的命令,又对自己与莱茵哈德的未来患得患失,还想成为茵梦湖庄园的女主人,因为这至少可以保证生活的富足。潜移默化的社会环境无形之中对女性造成了压迫与束缚,使伊丽莎白最终沦为“一切向钱看”的“奴隶”。
当伊丽莎白再次见到莱茵哈德时,年少时的悸动还是令她遗憾。然而彼时的莱茵哈德虽然依旧单身,但早已不再是那个盲目追求爱情、一穷二白的小伙儿了。他一直坚持写诗,这已经成为他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是他的崇高理想;他到鄉间采风,收集古老的民歌,为写作寻找灵感。当伊丽莎白与他同行时,两个人还能一起念诗,即使艾利希在旁边,气氛也十分融洽。但种种细节表明,伊丽莎白再也不可能从现实中抽身,她已经不是莱茵哈德诗歌中的主角,只是一个庸俗的家庭主妇罢了。莱茵哈德也仅仅对伊丽莎白保持正常社交的礼貌,两个人的情缘至此彻底破灭。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以“二元对立”的视角来解读《茵梦湖》具备一定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解决了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茵梦湖》以优美隽永的文字,展现多种二元对立,例如:人物性格、人生追求、感情需求等,向读者演奏了一曲凄婉的爱情悲歌。施托姆借助这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意象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相反的性格特点,他们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以及他们对理想与现实的不同选择。性格和态度决定人生,最终伊丽莎白对现实妥协,莱茵哈德继续孤独地寻求崇高理想。主人公不同的感情经验与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勇敢与胆小的性格对立,一心一意与三心二意的感情观对立,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的时代对立,揭示了在封建的时代背景下,背景不同的两人注定很难拥有美好的结局。这场爱情悲剧继而上升到更大的议题,引发关于“理想与现实如何共存”“理性与感性怎样和解”等讨论,对想要进一步探讨“二元对立”对人生与命运有何影响的人来说,该论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雅各布逊. 语言学与诗学[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1.
[2]方汉泉.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J]. 北京: 外语与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4.
[3]梁民基. 茵梦湖背景及施托姆的情感经历[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4]施托姆. 施托姆抒情小说选[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黄吉祥(1996.12—),女,山东省日照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德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