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护理对预防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2022-03-21赵琴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3期
关键词:脊柱骨折脊髓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

赵琴

摘要: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对预防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本院7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36例,康复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2.78%)比对照组(19.44%)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P<0.05)。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护理前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采用康复护理方法有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提高其步行能力。

关键词:脊柱骨折;脊髓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3--01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患病时间长、恢复速度慢等特点,如果患者治疗过程中,未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则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生活质量和康复质量。因此,应加强对护理方法选择的关注。近年,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康复护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其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1]。因而,本文针对康复护理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7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12月,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分组基于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各36例;对照组:21例男,15例女;年龄段:20-79岁(50.32±3.14)岁;观察组:19例男,17例女;年龄段:21-76岁(50.28±3.21)岁;一般资料方面,两组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具體如下:通过分发健康知识手册、播放视频等方法展开健康知识宣传,协助患者从不同角度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主动配合手术治疗。术后,严密监测各项指标;出院时,由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指导等。

观察组:康复护理。详情如下:①生命体征指标监测:脊柱骨折疾病发生后,患者呼吸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呼吸肌形成的力量偏小,无法有效排除分泌物。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以患者病情变化为依据进行吸氧、吸痰等操作,并及时掌握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等。②体位干预:指导患者平躺于硬板床上,并让患者佩戴好颈托等,目的是帮助颈部长时间处于自然中立体位,7-12小时后,协助患者翻身,在此期间,要求头、躯干、颈、肩位于同一直线上。术后,间隔2.5-3小时调整体位一次。③康复锻炼:术后7日,对患者康复锻炼进行指导,以患者实际状况为依据调节负重阈值,初始状况下,负重阈值调节为0,即完全不负重阶段,负重阈值的调节与患者体质量有关,一般情况下,自0至体质量的40%间缓慢增加,由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具体如下:术后14日-1个月,下肢负重阈值自0提高到患者体质量的10%,3次/日,间隔3小时一次,每次10分钟。术后1-2个月,下肢负重阈值自体质量的10%提高到20%,4次/日,每次间隔大约3小时,每次15分钟。术后2个月,负重阈值由体质量的20%慢慢调节到40%,慢慢增加负重阈值,5次/日,每次20分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状况;评价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标准分别是功能综合评定量表与运动评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能力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是(x±s)与率(%),分别采用t与x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状况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3 讨论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如果康复效果不理想很容易导致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中相对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危害到患者,如果未在短时间内处理,则会出现肺栓塞,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3]。因此,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护理干预的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及早展开康复护理,可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比如压疮、尿路感染和静脉血栓等,同时可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尽量将下肢部分运动功能保留下来。通过实施康复护理方法,患者下肢功能有所提升。以患者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状况为依据,为患者提供功能性训练方法,有助于其肢体柔韧性及肢体肌力等提高,加快其康复速度[4]。除此之外,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法的应用,可尽量改善其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由此可见,康复护理方法的实施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给予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方法,除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外,有助于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孙慧. 综合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分析[J]. 中外医疗,2021,40(31):117-120.

[2]罗效萍,李然牛,刘倩绫. 康复护理对预防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1,16(22):140-142.

[3]焦翠丽,张艳艳,陈晓,赵宁,田坤. 预防性护理预防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7):774-777.

[4]庄合生,吴晓,陈小燕,洪爱雄. 康复护理预防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S2):238-240.

3178501908235

猜你喜欢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经皮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不同方法治疗脊柱骨折伴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观察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脊柱骨折应用放射平片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对照
后路手术内固定对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及效果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