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为活水 情动而词发
2022-03-21王艳霞
王艳霞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主认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
2. 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3. 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悟他“失子之痛”“抉择之痛”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重难点)
【课前准备】预习单“我会预习”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事件导入 入情入境
1. 教师讲述毛岸英牺牲的经过。
2. 学生汇报预习时搜集到的关于抗美援朝和毛岸英的资料。
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选择性地出示资料。
材料一:1950年6月25日,朝鮮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设计意图:抗美援朝战争距今已有70余年,生活在当下和平年代的小学生,不仅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而且对那段历史,以及那段历史中的人和事理解困难。阅读相关资料可以降低难度,从而对人物有更全面、立体地了解,更好地走入人物内心,体验情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也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更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所以阅读要从课内走向课外——搜集资料。
板块二 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
1. 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就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就查查字典、词典。
2. 检查预习情况,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3. 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勋鉴 、拟定 、殉职 、踌躇 、黯然。
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______________心情和______________的抉择过程。
5.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过程。在初步全面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这就是阅读中的整体感知,是阅读的第一步,为后面进行局部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奠定基础。
板块三 个性阅读 走进内心
1.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读一读。
2. 借助阅读任务单研读课文。
3. 顺学而导,交流点拨。
预设: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①引导学生从动作中体会心情:毛主席没有说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时,他的内心很不平静,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②引导学生关注数字:“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从这些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启发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细节:“食指按住紧锁的眉头”,你从这一细微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
4.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5. 学法小结:我们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切地体会到了毛泽东失去爱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毛泽东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给学生提供一个句式,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规范表达,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这堂课的核心环节,教师充分预设,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抓住生成,巧妙介入,完成对重点句的理解。在朗读中理解主席当时矛盾的心理,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课文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也内化成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板块四 练笔移情 内化语言
1. 写一写:不眠之夜。师:在这打湿的枕巾背后,整个晚上,毛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又可能说些什么呢?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写下写“毛主席的不眠之夜”。
那一夜,毛主席 ______________第二天,人们发现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 写之前先看一组材料,相信你会有更深的理解、更独特的表达。
材料二:12年后,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此时主席已近七十,年近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儿,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材料三: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毛泽东毕生艰苦清廉,无私奉献,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妻子杨开慧,1930年牺牲,时年29岁;大弟毛泽民,1943年牺牲,时年47岁;二弟毛泽覃,1934年牺牲,时年30岁;堂妹毛泽建,1929年牺牲,时年24岁;侄子毛楚雄,1946年牺牲,时年19岁;长子毛岸英,1950年牺牲,时年28岁。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学习其他学科,语言只是一种媒介,语文学习需要研究与探讨语言本身。学生不仅要知道表达了什么思想,更重要的是懂得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思想,并通过训练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语言运用,将一位父亲与一位主席复杂的内心世界用语言表达出来。
板块五 理解题目 深化主题
1. 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 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搜集到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并出示材料。
材料四:彭总回国述职时,曾专门向毛泽东报告了岸英不幸牺牲以及将他的遗骨埋在志愿军总部驻地的简要经过。毛泽东听后,安慰彭总说:“岸英是属于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你回去要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至于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埋在朝鲜国土上,体现了我们与朝鲜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也说明我们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烈士的鲜血凝成的。你们做得对,做得很好。”
3. 结合资料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忠骨: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为国牺牲的烈士们即使不能归葬家乡又有何妨,每一寸土地都是忠烈之士的埋骨之所。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战场,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
4. 现在你们肯定有不同的感受,带着感情读主席最终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设计意图:回归题目,深化主题。从补充资料中更深地体会:身为一位父亲,同时也是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内心的柔软与坚强。从自主交流中加强理解,升华情感。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六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宋晓颖)
251150051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