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生态效率现状分析

2022-03-21陈晨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陈晨

摘要:研究安徽省生态效率发展变化,有利于发现和解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合理评估资源利用情况;有利于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发展,高效处理资源冗余等难题,以促进安徽省各地区的全面发展,提高省域整体竞争力,从而实现安徽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好安徽的建设。

关键词:生态效率;经济发展;生态资源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以提高经济总量为工作目标,以促进经济大幅度增长为工作重心,通过集中工业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偏移,技术水平落后,产能过剩,市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阻力。与此同时,资源粗放式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内耗。

生态效率究其本质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度量,要实现安徽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就要把有效提高生态效率放置在战略要冲。因此,对于安徽省生态效率发展的现状分析,需要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入手,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两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和探究。

一 、经济发展水平

本节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治污投入三个方面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描述。

(一)经济总量现状分析

安徽省经济总量在2016~2020年,五年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在2017年突破25亿元大关,在2019年突破35亿元大关。从2016年的23831.2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38680.6亿元,增长了14849.4亿元,累计增长62.31%。与此同时,安徽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也是保持在3%以上的占比,从2013年的3.19%到2016年的3.73%,累计增长0.54个百分点。说明安徽省的整体经济情况在稳定的基础上,保持了可持续的增长。

截至2019年年末,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6845.5亿元,土地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365.9万人。作为我国中部发展的重点省份,安徽省以全国1%的面积,4.54%的人口,创造了3.73%的经济总量,说明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9年安徽省16个地市之中,合肥市经济水平领跑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51万元,其次是芜湖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53万元。其中阜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为3.26万元,仅为合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28.32%。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安徽省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体,长期依靠长三角的地理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工业发展较为突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煤炭化工、制造业等工业基地。近年来,安徽省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目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与此同时,安徽省持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致力于提高技术效率,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2019年,安徽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16年的占比9.46%下降至2019年的7.91%,下降了1.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16年的43.78%下降至2019年的40.63%,下降了3.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由2016年的占比46.76%上升至2019年的51.46%,增长了4.7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安徽省在2016年呈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9:43:46;在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8:40:51。第三产业占比逐年增加,且在2016年实现了产业结构“二三一”的格局到“三二一”格局的突破。

如图2所示,2019年安徽省16个地市之中,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格局的包含合肥、芜湖、蚌埠、淮南等14个地市,其中有7个地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仅有两个地区(滁州市、宣城市)仍以“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为主,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二产业占比过高。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水平差异较大。

(三)治污投资现状分析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力度,治污投资下降明显。2016~2019年,安徽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存在波动,但总体上呈现累计下降趋势。2019年工业污染投资为270492万元,相较2016年的415486万元,降幅34.89%。与此同时,安徽省工业污染投资占全国比重存在波动,总体也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从累计趋势看,由2016年的5.37%到2019年的4.35%,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其中2017~209年占比均在5%以下。由此可见,安徽省整体治污投资减缓,说明安徽省环境情况日益改善。

2016~2019年间,安徽省工业治理投资占地区GDP的比重,波动明显,但整体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安徽省“十三五”规划起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整体环境问题得以改善有关。从安徽省与全国的对比可以发现,安徽省在2017年低于全国水平,其他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且和全国趋势线重合度较高。由此可见,安徽省在治污投入方面与全国水平逐年拉近,说明安徽省环境治理效果日益显现。

二、生态环境水平

安徽省作为中部大省,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地区,对于国内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关键。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安徽省生态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夯实环境基础,提高生态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环境负荷现状分析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带来的长江流域安徽段和淮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和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等问题尤为突出,加之政府对环保的认识不足,投入有限,导致安徽省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第一,水资源污染。长江安徽段和淮河流域分布着众多能源型化工企业和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巨大。我国每年排放污水量总值约为一百亿吨,而安徽省污水排放量就已经超过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4%。除此之外,相较于国内石油类排放量、总氮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汞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强度的平均值来说,安徽省高出1.3倍到1.6倍。随着废水排放的增加及废水中有害物质的累积,导致排放的废水成为环境有害物质的主要承载区。

分市来看,2017年安徽省各地市废水平均排放2688万吨,其中排放量最高的马鞍山市达到8601万吨,排放量最低的池州市仅有486万吨。由此可见,安徽省各地市废水排放量具有较大的差异。

第二,空气质量状况较差。2017年,安徽省废气物排放总量为1006250.88吨,占全国废气物排放总量的3.43%,相较2016年增加了0.2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问题逐年严重。废气排放物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烟(粉)尘,其排放量分别为235419.41吨和280818.32吨,分别占全国相应污染物排放量的3.89%和3.53%。相较2016年来说,安徽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相应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

分市来看,淮南市的二氧化硫排放最高,达到29316吨,占安徽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2.45%;马鞍山市的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最高,达到68362吨,占安徽省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的24.34%。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少的是六安市,仅2608吨,占安徽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11%;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最少的是黄山市,仅2309吨,仅占安徽省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的0.82%。综上,安徽省各市之间生态环境差异较大。

第三,垃圾顽疾难以清除。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安徽省作为人口大省,居民生活会产生较多生活垃圾,而这些生活垃圾大多直接排放至水域之中,因此水域垃圾处理工作非常繁重。生活垃圾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加之水域自净能力有限,导致的垃圾顽疾可能影响沿江沿河流域居民的正常生活。近年来,虽然安徽省加大了对于生活垃圾和水域净化的投入,但垃圾顽疾仍然难以清除。2016年至2019年间,安徽省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在2019年达到646.1万吨,占全国相应清运量的2.67%;2016年起,安徽省无害化处理厂数逐年稳步增长,在2019年达到45座,占全国无害化处理厂的3.80%。

(二)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安徽省经济发展依赖于省内丰富的矿产和环境资源,其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美好安徽建设的根本保证和強有力的支撑。

第一,水资源。安徽省属平原地带,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坐拥长江安徽流域和淮河两大河流,支流众多。全省共有136条河流、37座湖泊水库,水资源丰富。同时,水资源也是维系安徽省发展的纽带,衔接沿江流域形成经济带,对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2016~2019年间,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呈现递减趋势,从2016年的1245.2亿立方米减少至2019年的539.9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比重也从2016年的3.84%下降至2019年的1.86%。同时,安徽省的全社会用水总量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工业用水总量,在7%左右波动明显。

第二,土地资源。安徽省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紧缺。全省人口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4.54%,行政地区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安徽省城镇化速度在逐渐加快,导致建设用地和城市面积逐步增加,农用和耕地面积不断缩减,使得土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生态环境也随之受损。2016~2017年间,安徽省建设用地面积从2014年的1959.71平方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2001.94平方公里,增长了42.23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安徽省耕地面积减少了62.3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了48.47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在安徽省内农用地和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已明显低于建设用地所占比重。

第三,森林资源。2013~2016年安徽省森林面积逐渐增加。在2016后保持稳定。截至2019年,安徽省森林面积为395.85平方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总量的1.90%。2013~2016年间,安徽省16个地市的总体森林覆盖率累计增长了1.2个百分点,总体森林面积累计增长了4.05个百分点。同时,森林蓄积量也有所增加,由2013年的1.81亿立方米增长为2016年的2.22亿立方米,蓄积量增加了2.26个百分点。

第四,矿产资源。安徽省拥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全省已发现矿产100多种,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矿物资源基地。截至2019年,安徽省主要矿产基础储量中铜矿储量为210.98万吨,占全国铜矿储量的1.87%;铁矿储量为21.54亿吨,占全国铁矿储量的2.53%;煤炭储量为118.93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0.69%%;钼矿储量为128.48万吨,占全国钼矿储量的4.02%。省内矿产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由于老矿山及地表矿产资源在近些年来开发过度,导致资源逐渐流失,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二批9个资源枯竭型地级市中,安徽省铜陵市和淮北市在列,约占地级市总数的1/4。

安徽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其生态的多样性为改善安徽省生态效率,提高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对不同地区需要具体分析,具体评估,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安徽省生态效率的全面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查建平.环境规制与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基于经济增长分解视角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5(03):92-101.

[2]杨蕾,杜鹏.基于因子分析与超效率DEA的城市生态效率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7(16):52-55.

[3]陈傲.中国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2000-2006年省际数据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S1):566-570.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