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支持、合作” ,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形式与路径初探

2022-03-20林文葵

文教资料 2022年22期
关键词:摩天轮教具垃圾

林文葵

(珠海市香洲区造贝幼儿园,广东 珠海 519000)

一、背景概述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我国掀起了一场垃圾分类、能源循环利用等全民环保运动,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园须将环保教育提上日程。在幼儿教育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意识、环保情感和环保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应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这也成为幼儿园教育的时代使命。

(二)相关研究与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有关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研究多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将环保与教学相互融合渗透,二是如何创造与相关的社会化场景和主题,三是如何组织幼儿进行真实的社会体验和实践,四是如何将生活废旧物品变成活动材料。[1]总体来看,研究较少涉及与环保有关的玩教具的制作、使用和教育策略问题。尽管有许多幼儿园利用生活废旧物品制作了大量玩教具,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制作玩教具的目的不符合环保教育的理念。虽然有的幼儿园是利用废旧物品或者环保材料来制作玩教具,但是绝大多数幼儿园制作玩教具的目的是弥补幼儿园教育经费的不足,弥补厂制玩教具教育功能的不足,制作的玩教具本身没有环保的概念和环境教育的内涵。[2]

二、策略应用与活动案例

(一) “渗透性” 策略

1. “渗透性” 策略简述

“渗透式” 策略重点在 “渗透” 二字,是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将该词语用在幼儿教育上是指,教师依据教育目的,借助相关的教育载体,激发幼儿去感受、去体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认知和行为得到优化的一种教育方法。本文中的 “渗透性” 策略是指在小班采用教师制作,幼儿操作的方式,将环保概念渗透在玩教具的操作中,让幼儿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习得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的一种教育策略。

2. 应用案例:垃圾分类摩天轮(小班)

活动组织。幼儿在生活中坐过或看过摩天轮,对摩天轮有一定的了解,且有较高的兴趣。 “垃圾分类摩天轮” ,将有关垃圾分类的内容隐藏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可以在操作 “摩天轮” 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垃圾分类摩天轮操作简单,游戏性强;同时,垃圾分类摩天轮活动中设置了错误控制点,利于幼儿进行自我矫正和自主学习。

操作方法。首先,将 “垃圾分类摩天轮” 教具取出,置放在操作台或者操作地毯上,并将分类卡片插入 “摩天轮” 转盘中。其次,将垃圾分类桶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在 “摩天轮” 前,转动 “摩天轮” ,让 “摩天轮” 自己停止;接着,取出指向最底下的轮盘里的垃圾分类卡片,初步判断它叫什么,属于哪一类垃圾;然后,将垃圾按照类别投放到相应的垃圾分类桶中。最后,根据错误控制点的提示进行反复调整,直到完全正确分类。

反思与指导策略。一方面, “垃圾分类摩天轮” 玩教具能够引起小班幼儿对垃圾分类的兴趣,能够帮助幼儿分辨垃圾的类别,并使其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有效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幼儿在操作 “垃圾分类摩天轮” 玩教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介入并加以引导,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整该玩教具的操作难度。比如,初次操作时,教师可以先投放1 到2 张卡片,随着幼儿操作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卡片数量。或者,教师可以在操作前向幼儿介绍操作方法,教幼儿辨认垃圾的类别,使其在垃圾分类方面有初步认识,以便幼儿在操作玩教具时能更加顺利。

(二) “支持性” 策略

1. “支持性” 策略简述

“支持性” 教育策略是指教师以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可以引发并维持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及意向,提高幼儿创造性技能的方法。本文中的 “支持性” 策略具体指的是教师制作,师幼互动操作的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制作和使用玩教具,帮助幼儿获得环保意识,同时引导幼儿将在游戏中习得的知识和行为延伸到家庭或社区中。

2. 应用案例:垃圾分类小火车(中班)

活动组织。活动前需要进行经验链接,让幼儿了解垃圾再利用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垃圾名称,谈一谈这些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可以用来干什么?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关于垃圾分类的生活经验,认识垃圾分类的标识,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以出示垃圾分类标识,解说垃圾分类标识图片的特点,让幼儿尝试将各种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并说说不同的垃圾可以用来做什么。模拟生活场景,激发幼儿制作 “垃圾分类小火车” 的兴趣,让幼儿尝试自行制作 “小火车” 。教师可以讲解制作 “小火车” 的步骤,让幼儿在了解制作 “小火车” 的材料和来源后,尝试制作 “小火车” 。随后进行垃圾分类和运送垃圾游戏,体验垃圾分类的乐趣,学会分类的方法。

操作方法。首先,幼儿准备好4 个牛奶杯,选择1 个当作火车头,在火车头上设计一些图案或涂上颜色,把4 个牛奶杯排成一排,剪两条与排好的牛奶杯一样长的纸条,并贴上双面胶。接着,用纸条把牛奶杯连接起来,装上火车轮和烟囱,并在每列火车车厢贴上垃圾分类标识。最后,剪下各种垃圾的图片,并按照垃圾的类别投入相应的垃圾火车车厢中。

反思与指导策略。教师可以在生活中创设相应的生活场景,开展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让幼儿了解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二是技术支持。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制作难度大的材料,简化花费实践较长的环节,把活动的重点集中到让幼儿学习垃圾分类游戏和操作上。三是材料支持(见表1)。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补充材料,支持幼儿生成更多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行为,以此避免幼儿进行机械化的模仿制作。

表1 “垃圾分类火车” 材料投放参照表

(三) “合作性” 策略

1. “合作性” 策略简述

“合作性” 策略提倡引导与启发幼儿,要求教师确立 “以幼儿为主体” 的教学思想,以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基本条件,在师幼合作的基础上,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该策略使幼儿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参与,从机械学习变为创造学习。本文中的 “合作性” 策略是指大班年龄阶段采用幼儿自主制作的方式,在自制环保玩教具的过程中,师幼共同合作参与,共同制定方案,遵循 “规划、设计、制作、使用” 的过程的一种环境教育指导策略(见图1)。

图1 组织路线图

2. 案例:设计垃圾分类桶(大班)

(1)活动组织。幼儿需要提前知道垃圾分类标识的特征,了解常见的垃圾类别,懂得垃圾分类的方法,并且共同讨论垃圾分类桶的作用。接着是设计图纸。在幼儿设计图纸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幼儿将垃圾分类桶的结构特征和使用功能画出来。在设计完成后,幼儿自主解说自己设计的垃圾桶的特征。教师则将幼儿的解说旁注在设计图纸上,帮助幼儿理清设计思路。随后,幼儿为自己的设计起一个名字,解说在制作时所需使用的材料,以及制作垃圾分类桶的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投票方式选出一张设计图,并分配各自需负责收集的材料,开始制作活动。

(2)操作方法。在确定设计图后,幼儿开始分工收集制作垃圾分类桶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所需材料有竹子、袋子、绳子、铁丝、颜料。然后,幼儿正式开始制作。他们用绳子和铁丝将竹子连接起来,套上白色垃圾袋,用颜料来装饰垃圾桶,并在垃圾桶画上垃圾分类标识。最后幼儿将制作好的垃圾分类桶投放到生活中使用。

(3)反思与指导策略。在组织 “设计垃圾分类桶” 活动投票的时候,老师设计的是 “一人一票” ,但戏剧化的是所有幼儿都投给了自己,出现票数相同的结果。于是,老师组织对投标规则进行讨论和改善,制定出 “一人两票” “没人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这一规则。同时,加入作品推介环节和拉票环节,最终顺利选出了票数最多的设计图 “垃圾屋” 。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出现了合作性协商行为。在接下来收集材料、制作方案遇到困难的时候,幼儿都能自觉采用协商、表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家园联动教育应用示例

幼儿园将 “渗透、支持、合作” 性策略应用于各年龄阶段,除了垃圾分类这一主题,教师还可以拓展环保教育内容。比如节约用水、水的净化和再利用、水的循环利用、节约用电、爱护动植物、垃圾公益宣传和废物再利用等。

“渗透、支持、合作” 性策略是一个由观念养成到行为习惯培养的全过程,教师应该明确教育目标,强调不同年龄阶段应根据该阶段的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策略,并形成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联动,形成循环式的组织路径,具体组织形式和路径示例参考表2。

表2 家园联动教育应用示例

三、 “渗透、支持、合作” 性策略的实践价值

实施 “渗透、支持、合作” 性策略可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让幼儿在自制环保玩教具的过程中生成自主性学习行为,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理解环保的概念。同时,该策略可以让自制环保玩教具活动融入幼儿园课程,在制作和使用玩教具的过程中促使环保玩教具活动变得课程化、系统化。[3]

首先,对幼儿形成正面环保理念具有潜移性作用。幼儿环保理念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实践中被创造并逐渐完善。[4]“渗透、支持、合作” 性策略充分调动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学习资源,形成了互相促进与支持的学习和活动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以身作则,积极践行环保行为,为幼儿做出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为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提供了物质支持;教师则为幼儿环保意识的发展和行为的养成提供学习和练习的机会,不断促进幼儿朝更高水平发展。随着活动的深入和不断开展,环保理念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改变着家长、幼儿和教师。

其次,对幼儿养成良好环保意识具有启蒙性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术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采用 “渗透、支持、合作” 性策略开展幼儿自制环保玩教具活动,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引导幼儿制作自己喜爱的、环保的、有教育价值的玩教具,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使用这些玩教具。这一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从环保材料的分类收集到美化制作,到再次使用,这个过程既让幼儿了解了环保的意义,也让幼儿知道了废旧物品的价值,学会了挖掘和利用废旧物品的方法。

最后,对幼儿产生稳定环保行为具有延展性意义。 “渗透、支持、合作” 性策略将幼儿、教师和家长整合成一个养成环保意识、实践环保行为的共同体,同时也将幼儿园的学习行为延伸和拓展到家庭和社区。幼儿不仅成了秉承环保理念和践行环保行为的实践者,而且是环保行为和环保理念的宣传者,在无形中扩大了践行环保行为的活动半径,扩展了践行环保行为的活动群体。这显然对社会环保意识的发展起着宣传、示范的延展性作用。

猜你喜欢

摩天轮教具垃圾
垃圾去哪了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摩天轮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彩虹摩天轮
倒垃圾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