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红色金融实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2022-03-20施明华胡中应孙鲁云
施明华,万 青,胡中应,孙鲁云
(1.皖西学院 金融与数学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红色金融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时,创建和领导的集政权性、革命性、经济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特殊金融形式[1,2]。目前,学界对红色金融已有一定的研究,尝试界定红色金融的内涵[1],追忆红色金融历史[3-5],以及回顾红色金融家的光辉事迹[6-8]。本文将回顾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区开展的金融活动,这对现阶段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有效开展金融工作,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大别山区红色金融的发展
大别山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不同时期,均成立了金融机构。老一辈金融人砥砺前行,开拓金融事业,改善了大别山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支撑了大别山根据地革命事业不断前行。
(一)大革命时期(1921—1927年):兴办信用合作社
这一时期,大别山区农民生活凄惨。以六安县为例,地主和富农占全县总人口不到20%,但占有近七成的土地;而六安县的贫雇中农人口占比超过70%,仅有近两成的土地。1924年,薛卓汉对皖西地区51户住户展开调查,如表1所示,被剥削阶级占比超过90%[9](P9)。
为活跃大别山区经济,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并成立了大量的农民协会,在此基础上,有组织有领导地展开政治和经济斗争。到1925年底,寿县、金寨、罗田、蕲春、固始等县均成立了农民协会。其中,规模最大是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到1927年会员规模超过24万人。为改变农民贷款资金来源主要为地主官绅的高利贷这一局面,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黄冈县农民协会决定兴办信用合作社。通过没收军阀和土豪劣绅的商号与钱庄,获取启动资金,1927年2月国内首次正式成立了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与封建势力在金融战线上开展斗争,保障生产生活用品顺畅流通,调剂农村金融,并针对贫困农民发行价值50万元的流通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信用合作社的运行打破了剥削阶级长期以来垄断中国金融市场的局面,这是劳动人民在金融领域争取当家做主的努力。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信用合作社被迫停止运营,前后仅存100余天,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金融事业的重要探索。
表1 1924年皖西地区阶级调查表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成立银行和经济公社
这一时期,大别山区金融市场混乱。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除了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外,还有北洋政府和一些私立银行发行的货币,此外,商人和地主也发行“号票”。为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维护农民利益,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成立银行和经济公社的方式活跃地方经济,支援革命战争。
一方面,1930年10月至1931年5月,中国共产党分别成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黄安县)和皖西北特(道)区苏维埃银行(金家寨)等银行,并建立了造币厂。不但在当地发行统一的纸币——“银币劵”,还发行了定额的金属货币——铜币。除开展吸收存款外,还积极投资军工、纺织、轻工业等行业。1932年9月,红军决定突围,随即银行停止运行,但为后期金融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如表2所示。
表2 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培养的部分金融人才
另一方面,大别山区交通不便,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群众的生活极为不便,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大别山区成立经济公社。以霍山县和六安县为例,1931年建有经济公社超过300个。公社主要资金来源为社员的股金、存款,和银行、苏维埃政府的划拨资金。六安县县级经济合作社发挥模范作用,积极和外地洽谈贸易,用苏区丰富的物产毛竹、杉木和木炭等资源,置换合肥、济南等地的食盐、布匹等物资,并大力宣传保护白区商人在苏区的商业活动。受银行的委托,经济公社也发行小额辅币——经济公社流通券,调剂经济金融市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随即经济公社停止了相关金融活动。
(三)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发行货币支援抗战
这一时期,大别山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由于日军疯狂掠夺并破坏各种人力、物产资源,仅在霍邱县台家洼一带就烧毁房屋近七千间,杀害小商贩、民工、群众超过一千人,并强行推行日伪货币,扰乱地方金融稳定。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各大根据地依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货币支援抗战,保障生产生活有序开展。其中,由八路军主导发行的称为边币,而由新四军主导发行的称为抗币。
表3 鄂豫边区发行的部分货币情况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和新四军第五师,以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为主,在大别山区开辟了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鄂豫边区召开军政代表大会,决定筹建银行,发行货币,次年4月成立了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并逐步发行1元、50元和500元等15种、24个版别的货币,主要在大别山区流通,部分货币特征见表3所示。早期印刷的货币较为粗糙,后期同三五九旅会师,印刷技术得以显著提高。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在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和兴建水利基础工程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943年由于大别山区灾荒严重,边区银行拨款300万边币支持开展千塘百坝工程,共建立了106座坝,1063口塘和堰。1945年10月在国民党包围鄂豫边区后,边区建设银行停止运行。
(四)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逐步统一全国金融市场
这一时期,全国金融市场逐步趋向集中统一。1947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北武安县首次召开了全国性金融会议——华北财经会议。会议决定统一解放区的金融,为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人民银行打下了根基。1947年5月中共中央重建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原局。随着大别山区金寨、红安、英山等县城的解放,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地方金融,决定发行中州币,率先在部队使用,并有计划的逐步推广。1948年1月,中州币被中原局确定为中原解放区唯一的本位币。四个月后成立了中州农民银行豫皖苏区界首支行,随即其他支行纷纷成立,加速了中州币在中原解放区的发行和流通。中州农民银行由早期的稳定币值、取代蒋币基础性职能,后期发展到开展代理金库、管理外汇和金银以及接管城市金融等工作。从表4可见,大别山地区流通的中州币,市场价值高,具有良好的信誉。为避免解放区扩大,不同货币流通造成的金融市场混乱,于1948年12月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华北中原统一货币方案》。1949年12月,中州币在大别山地区完成了历史使命,人民币成为市场唯一流通的法定货币。
表4 人民币和其他暂发货币的比价[10](P490)
除了发行中州币外,为了应对金圆券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掌握金融市场,减轻人民群众的损失,中国共产党还在大别山区积极发行流通券。例如,1948年11月,皖西区党委和行署决定中州币未在皖西地区流通前,先发行流通券,在皖西军区的支持下,流通券于次年1月1日正式在皖西地区流通。为维护流通券的信誉,各地还积极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违法分子,六安市于1949年2月逮捕了张加道等多名伪造皖西流通券的罪犯。1949年4月为配合人民币的发行工作,皖西流通券被停止使用。
二、革命根据地红色金融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11]。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回望红色金融事业从涓涓细流汇成滚滚长河,从孕育、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十分有益。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红色金融的本质特征
纵观红色金融事业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货币金融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金融工作,保持金融发展、革命斗争及经济建设三者之间较好的协调,使领导和管理金融的手段不断得到丰富。
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斗争,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切感到经济保障的极端重要性,也更加重视金融工作。尽管大革命时期金融活动规模不大,但金融活动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为人民谋利益,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争取了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支持,也为革命筹措了一些活动经费。土地革命时期,从初期各革命根据地草创银行发行货币,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诞生,再到西北分行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开办的银行昭示着人们:金融是有颜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事业的本质是红色的。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成功地运用毛泽东思想中的货币金融思想,保证了经济的发展,有效抵御了日寇的经济掠夺,并摆脱了国民党当局的控制,在根据地内摧毁了旧式的封建主义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货币金融体系,孕育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雏形。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红色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必须“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12](P421)。列宁也曾说,“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13](P58)。金融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作为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武器,在整个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以上这些理论都是在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并得到印证的,面对中国这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没有先例。中国共产党的先贤们,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念。在实践中,虽然当时农村地区没有支撑敌对势力的大型银行,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征缴统治阶级占有的土地,有效切断了他们的经济命脉。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既解决了工农武装斗争的军需问题,又解决了根据地内部民生问题,还支撑了革命政权的建设与发展,配合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在金融战线上取得了胜利。这一切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的理论,是革命斗争必不可少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农村地区也是行得通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地掌握好他的精髓。
(三)密切联系群众是红色金融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革命根据地开展金融活动的宗旨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当时制定的各项金融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措施,也始终将革命战争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早在大革命时期,在浙江萧山、湖北黄冈、湖南衡山等地成立农工银行、财产保管处和信用合作社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过程中,党内关于金融业要为人民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思想逐渐孕育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各项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运用和落实这些政策,红色政权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稳定物价、币值,减少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避免人民群众经济利益遭受损失,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根据地成立的银行,均始终围绕群众现实需要开展金融工作,银行的贷款业务主要投向农业和工商业部门。金融机构通过发放贷款予以资助,并组织爱国商人和民间运输队采购肥皂、纸、毛巾、电池、油墨等生活必须用品。中国共产党人除了利用货币金融扶助、兴办工厂,还通过金融杠杆调节根据地的贸易,即对老百姓迫切需要的贸易在资金贷款上给予大力支持,反之则在货币金融上予以限制。虽然在战争环境下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但革命根据地货币的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同一时期日伪货币和国民党货币造成的通货膨胀率,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与此同时,红色金融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和保护。相当多的根据地银行和货币制作机构,是由当地人民集体入股或冒着生命危险提供各种帮助而建成或扩充发展起来的。革命战争期间,银行和货币印刷机构常要不断搬迁。但不管搬迁到哪里,都能得到当地人民群众免费提供工作场地,搬运货币和专用设备,收集和传递情报等一系列支持活动,从而保障了红色金融活动的持续开展。为了长远胜利而暂时只求吃饱的广大军民用大江币、冀南钞、北海币和华中币购买衣食,相信和愿意使用中国共产党人发行的货币,从而保障了红色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
三、红色金融实践对新时代金融发展的启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顾百年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事业不畏艰险,从胜利走向胜利。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错综复杂,经济、金融面临的风险考验也更为多元。结合红色金融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金融事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红色金融最本质的特征,从诞生之日起,党就成为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和前行的掌舵人,将金融作为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撑。在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成立地方银行和合作社、发行货币和流通券等形式,发展工农业生产、商业和贸易,开展货币斗争,反击敌伪的经济掠夺,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同时为革命战争提供了物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传承了红色金融基因。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击金融投机,治理恶性通货膨胀,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金融工作,推动了经济社会秩序的快速恢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金融事业的领导机制得到全面加强。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绝对领导,保障金融政策的公共性质,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对红色金融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实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金融事业稳健、绿色发展,金融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必须和党的中心工作有机融合,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致力于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发展难题,坚持初心与本色不变,为党的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红色金融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列主义与革命斗争实际状况相结合的实践过程。红色金融之所以能够在华夏大地取得成功,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抓住每一革命阶段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列主义开展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逐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体系。进入新时代,金融工作对于引导经济转型、捍卫国家安全、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性也将持续提升。中国的金融事业,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灵活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推动中国金融事业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是在红色金融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要坚持“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及重大战略决策的同时,逐步深化自身转型改革,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使经济和金融保持良性循环、稳健发展态势。
(三)坚持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涵包括七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到金融领域,就是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实体经济,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当前,新冠疫情持续发展,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为高效应对这一复杂多变的局面,需要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让金融成为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前行的“加速器”。例如,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向实,夯实实体产业之基,增强经济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为符合国家战略性、重大工程的经济实体提供资金和资本支持;加大对中小微、“三农”及民营经济的贷款支持,满足企业的合理需求等。
二是发展普惠金融。要以人民群众的视角去思考,将其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设计出真正服务人民的普惠金融产品,助力解决现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同时,普惠金融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要重点服务于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手。
三是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金融领域中,则主要表现为当前金融体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各方面的融资需要。鉴于此,金融市场迫切需要高效运转的现代化体系,强化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举措,推进金融科技的落地,提升监管效能和创新监管方式,增强金融工作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