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对策

2022-03-20静,丁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皖西家训家风

何 静,丁 琼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廉洁一词最早出自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理念和实践,弘扬廉洁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教育形式之一,家风家训推动着廉洁文化遗产的世代传承。向古人要智慧,通过树立典型人物、规范家庭成员及教育家族子弟,发挥家庭环境在涵养廉洁家庭文化中的教育、引导、凝聚和监督作用。

好的家风,尤其是贤者家风影响广泛。家风、家训、族规、家乘蕴涵的“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尚清白”等伦理规范在当代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优良家风除了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熏陶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还为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奠定基础。传承家风家训中的廉洁文化,不仅对保持公正廉洁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界和部分地方行政机构开始关注家风家训对廉政、廉洁文化的促进作用。学者的研究重点是青史留名的廉吏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家风家训的个案研究,对异地的民众而言贴近性欠缺。学界对安徽省内名门望族的研究不平衡,集中于徽州和合肥地区,研究皖西家族家风家训的成果寥寥可数。相关研究成果肯定了家风、家训、家规对高尚人格的陶冶及促进社风民风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对当代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归因不明晰,如何在实践中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专门的研究也很有限。

“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则明晰或则含糊地涉及传播。”[1](P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是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之一。2007年,学界始有传播学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章。2012年后,传播学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汇集为一个研究聚类,并且遵循本体研究和问题策略性研究两大主流话语体系。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章的检索发现,传播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如5W理论、框架理论、培养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把关人”理论、知沟假说、“使用与满足”理论、“拟态环境”理论等被用于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近年来,围绕新媒体环境中的“非遗”研究领域、“非遗”的数字化传播领域出现了一波研究热潮。家训家规、家庭教育、家学传承等是传统家风传承的主要方式。从传播学视角对皖西家族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的传承研究尚有挖掘的空间,传承创新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

二、皖西廉洁文化资源

皖西是皋陶后人的封地,历经几千年的沉淀,遗留很多蕴涵廉洁思想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围绕地方特色挖掘廉洁文化,梳理历史遗存、实物证据和民俗活动中蕴涵的廉洁文化,构建皖西廉洁资源体系(见表1)。“‘廉洁’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廉政’作为某些有机会从政的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二者在历代家训中都备受重视。”[2]以下从皖西廉政故事和皖西家风家训中的廉洁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表1 皖西廉洁资源体系

(一)皖西廉政故事

廉吏又称“循吏”,《史记》之《循吏列传》的第一位传主孙叔敖,就是廉吏。皖西流传的廉吏故事体现着崇俭戒奢、持已清廉、公正廉明、拒贿不贪、志节清白的廉洁精神。

1.崇俭戒奢

节俭是致廉、守廉、养廉的重要条件。西汉文翁勤俭办学,就地取材以石建校。南北朝刘宋何尚之立身简约车服率素,多年执掌吏部,向宋文帝进谏遏制奢靡之风。

2.持已清廉

自我约束严格,日常开销量入为出,谨行俭用。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持廉至死,《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念为廉例,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3](P3198)明朝蔡瑛巡抚江西时,随行琴书之外无他物,时人以为廉洁类磐而严危特过之,时称名御史。清朝将领鲍起豹清廉自守,家无隔年余财。明朝张时居官贫至不能畜马,恩恤卒伍,不私一钱。

3.公正廉明

中国司法始祖上古皋陶用獬豸治狱理案,执法公正。明朝兵部尚书秦民悦治勋戚皇庄佃人侵占土地全数归还百姓。有些官员不贪一己私利,不徇个人私情。西汉官员朱邑性公正,不可交以私,俸祿都分给族人和百姓,家无余财。明朝方梦桢督盔安二厂,监寺王廉暗地索要钱财,方梦桢不予理睬。监宝源局得渣值千金,还之公府。皖西亦有刚方清正的官员,如清朝涂宗瀛惩衙蠹讲朝纲,李肖峰直言进谏弹劾贪官为廉吏鸣冤。

4.拒贿不贪

廉吏重品节,轻钱财,拒斥贿赂行为。明朝吏部尚书郑时斥贿金致仕居茅屋。明朝叶鸾廉静忠恕以法治贵獠,獠人赴愬多持黄金名马求直尽却之,一断以法。清朝任之镛拒贿的方式很婉转。他曾任通州如皋县教谕,为被前县褫姓的朱某平反,朱敛族人金以酬,镛不受引杨震四知之语以谢……及解任归里寒俭不异。

5.志节清白

南宋状元焦焕赴试途中得知仆人拾得妇失金环,宁不赴试返归原主,原以为考期已过谁料考场失火考期推迟遂一举夺魁。至今皖西民间流传“不得南方火,怎得状元焦”的谚语。

中国古代将廉政自守、尚廉奉公作为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作为家长,他们都十分注重对为政从宦子弟的廉政亲民教育、以培养子弟尚廉奉公的良好品行。”[4](P35)皖西廉政故事还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皖西籍将军的清风廉韵故事。

(二)皖西家风家训中蕴涵的廉洁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族的盛衰与子孙出仕人数、官德政绩、社会评价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古人将廉政爱民、廉明公正等官德作为教育子弟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在成文化的家训中。皖西地区家族家训中多有涉及廉洁文化的内容,见表2。

表2 皖西家族家训中的廉洁文化因子

“属于家庭或家庭内部教育的家训,比如家书、家规、遗训等指向家庭或家族的成员。”[4](P3)皖西家族家风家训中包含着诸如“崇俭戒奢、俭以养德、淡泊名利、慎独明志、大公无私、廉洁自律、勤廉爱民”的廉洁文化。舒城《李氏宗谱》:“崇俭当量已之所入以为出……财用不一足必将以贪求之心行懠害之术,即不取祸亦以败名”。义门陈氏分庄时汝成公分得兴贤庄遂落户霍山,秉承义门陈氏的清白家风,推选房长时不看重年龄和身份,而推举廉明公正的族人担任。舒城《汪氏宗谱·尚清白》:“今后子孙不问居家居官……要持身端严。”[5](P16)六安潘氏:“戒纵欲肆贪……后嗣各宜禀遵违者家法议惩。”[6](P20)皖西杨氏乃忠臣名宦杨震之后,制定四不准家规,其一为“不准损公肥私,唯利是图”。

家传中亦有很多篇幅颂扬了族人克勤克俭、慷慨好施、清白自持、廉明公正、勤政爱民等事迹。(明)秦凤为建文庚辰进士,被赞持守清约。《江氏宗谱》记载:“先生父万元青公,尔今幸得一官而历宰五邑矣,辛无贪污行尔祖若父当冥。”[7](P132)(清)沈镗:“生平至性过人,痛亲贫困一生虽久历仕途五膺封诰而布衣蔬食终身不改。”[8](P11)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戒奢侈、戒赌博、淡名利、拒贿赂、崇俭朴、尚清白”等家训内容,规范着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也是当今家庭教育可资借鉴之处。

三、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在多种原因的复杂交织下,导致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在当代的传承,面临着主体传承意识薄弱、传承客体模糊、传承内容单调、传承路径狭窄、传承效果微弱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传承意识薄弱

农村社会呈现“空心化”“老龄化”状况,家庭代际传承乏力,长者权威制已经从根本上受到冲击。加上家长自身德性魅力丧失,许多家庭没有成文的家训、家规,导致家庭教育在家风传承中的作用和效能减弱。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弱化,家族对家庭的影响减弱,在这种趋于松散的家庭关系下,人们传承家风的意识日渐淡薄。各级各类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进行有效讲授,在校园活动中开展得也有限。

(二)传承客体模糊

传承过程中忽视不同受众在年龄、地域、政治身份、媒介使用习惯方面的差异,面对不同传承对象没有因人制宜,针对性地开展廉洁家风家训传承活动。

(三)传承内容单调

青史留名的循吏、廉吏和世家大族的家风家训虽在全国范围有一定的传播,但存在本地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内容挖掘不足的问题。廉洁文化传承的形式大于内容,纯粹的理论宣讲多,内容创新性转化的力度不够,不符合当今公众的需求。

(四)传承路径狭窄

家风家训传承的形式与手段单一,传统传承方式式微,未形成立体化的传承网络。从媒介方面看大众传媒未能充分展现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传承功能,新媒体的舆论导向和支撑不足,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推广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局限。

所有调查数据经校准后完整记录于本课题专用数据库,采用SPSS2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与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传承效果微弱

“传播行动的结果在于实现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内部含义的一致性。”[9](P14)传受双方基于约定俗成的符号意义产生共同认知之后,才能达成传播的最终效果。各地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的传播引起受众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效果不明显。传统文化学习过程缺少乐趣,民众对本地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和廉政故事缺乏认知,未引起心理和态度变化进而外化为言行。

四、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传承的对策

传播主体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对传播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增进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收,从而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传播和文化是关系密切的,传播具有传承文化功能。通过传播,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能代代相传,实现教育目的。社会文化的传播除了纵向的代际间的“社会遗传”外,还存在横向的群体间和社会间的 “文化扩散”。

(一)控制分析——完善机制、多方参与

对传播主体这一要素的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控制”除了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实行的干预和影响,还指传播者受其所处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传播主体大致决定着传播内容的选择取舍,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家风主要依靠家规家训、家庭教育和家学传承。现代家风传承需要家庭、家族、学校、社区(社会一体化)和政府多方参与,建立全社会联动机制,将家风家训中的廉洁因子融入其中。

文化传播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传承,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父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风延续中,家训、家规和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家族通过修撰新型家谱、举行宗祠活动教化子孙。强调保存具有传统文化品位的治家格言和家训家规,突出清廉务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社会使命感,还可以根据时代特征和家庭实际需要加入一些新的理念。

教育是通往文化的光明大道。学校教育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场和现代文化的传递场双重职责。在中小学校开展廉洁家风进校园活动,在教室内外悬挂当地廉政名人画像和廉洁语录,邀请家族后人讲述家风廉洁故事,组织学生聆听。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对文化的传承创新。专题讲座、学术论坛、报纸期刊、馆藏书籍、专题数据库、科研项目等,将廉洁文化的探讨提高到学研学术层。高校可组织教师编写《廉洁家训》《廉洁人物故事》教材,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校团委组织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社团活动,开展廉洁文化调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传播的热情。

教育部门应当推动社区、街道和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建立,通过开展道德讲堂、报告会、文化展演等形式向居民传播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廉洁文化思想。

政府以宏观指导为引领,高度重视并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建立激励保障措施。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建议在清明节前后设立“传统家风纪念日”,利用清明返乡祭祖的时机,营造参与性强、互动性好的廉洁文化传播氛围。在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政府也要积极投入,如建立廉政展览馆、廉洁文化广场或特色公园,将民俗馆、文化馆等作为直观展示廉洁文化的场所。政府设置奖惩制度,表彰在廉洁家风传承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的主体,在社会上形成模范效应。

(二)受者分析——因人制宜,融入日常

当今的传播环境是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并存,“分众传播”是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的概念,消费者和媒介的受众,分化为许多生活习惯、审美取向各异的群落。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面向不同传承对象,应有的放矢,采取差别化策略。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适应受众的接受习惯,选择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创设一种能与其生活相融合的传承情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在农村开展廉洁家训诵读讲解、廉洁戏曲节目展演,比起空洞的文明宣传标语,更具感染力,能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在城市的街道、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以廉政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景观,开展廉洁家风征集评选活动、家风书画佳作展览、廉洁家训征联大赛、文艺汇演、家风教育讲堂、报告会等形式向居民传递传统家风的优秀思想,将廉洁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一系列廉洁家风进校园的活动。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分享家族先贤廉洁事迹、语录,书写家风教育心得体会;在校园悬挂当地名人画像及廉洁语录;将当地家风家训中的廉洁文化编写成校本教材,安排固定的课程由教师讲授;将名人故居、纪念馆作为家风学习的校外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体验。针对高校学生,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社团活动,安排好廉洁文化传承载体并与年轻人喜欢的话题相结合。

(三)内容分析——去芜存菁,贴近受众

家风所包含的廉洁文化贯穿于家谱、家训、家规的具体准则规范中,并通过家谱、家训、家规历代延传。除了家风家训中蕴涵的廉洁文化之外,皖西历史名人皋陶、孙叔敖、朱邑、秦民悦、郑时、鲍起豹和洪学智、皮定均、徐立清、陈祥、陈先瑞、林维先等金寨籍将军的廉洁故事也很值得宣扬。讲好故事,寻求与传播对象思想上的共识点和利益上的关心点,做到内容的对象化、贴近性和接地气。

“文化再生产,是文化在传承和复制中再生产的方式。它依靠文化观念的同化和文化实践的重演。”[10]内容的选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选取的传播内容要符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摒弃与时代脱节的部分,保留与现代生活贴近的内容,适当进行再创作,做到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和现代性的适应性。

(四)媒介分析——强化媒介,拓宽路径

文化复兴、传承的系统传播过程由源和承两个相连子系统组成,其连接处即是把关人的所在地。家风中廉洁文化的传播存在“把关人”,“把关人”模式中重要的“双重行动模式”由巴斯提出。“在大众传播时代,虽然整个社会当中到处有守门人角色的存在,但真正对社会产生显著的、重要影响的还是大众媒介的守门行为。”[11](P156)美国传播学家提出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强调的重点就是事件显著性,通过媒介多次重复进行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程在公众心中的重要度,进一步影响公众的认知。媒介对家风中廉洁文化显要性的强调形成媒介议程逐渐转为公共议程,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家风家训贵在传承,廉洁思想贵在弘扬。对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的现代传承和传播,应当构建多媒介协调的立体化传承网络。可走活态传承、文献传承、实物传承、教育传承、媒介传承、生态圈传承等路径,拓宽廉洁教育的辐射面。

图1 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立体化传承网络

重视家族的历史文化遗存、自然生态景观及传统民俗在廉洁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比如中国首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福安“廉村”通过“族规家训、宗庙祠堂、乡规民约、民俗祭祀等载体传承传统廉洁文化”[12]。

传承的关键在于使家风中廉洁文化“家喻户晓”,这便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组成宣传阵势,尤其是引导“两微一端”新媒介承担社会责任①。传统媒介如报纸开设家族廉洁文化专栏;电视台播放廉洁文化公益广告、专题纪录片和电视剧,聘请专家开设讲座式节目深度解读家风中的廉洁文化;出版廉洁家风家训的图书。除了建立廉洁文化宣传网站外,利用家族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发布族人的廉洁事迹,利用微博互动话题和网民分享家族的廉洁家风家训,增加民众参与度,使建设廉洁家风的理念深入人心。

创新家族廉洁文化传播的形式,促进廉洁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创设一批家族遗存廉洁文化旅游路线,如皖西皋陶祠、涂光禄公祠、鲍氏宗祠、“文翁故里”乡村旅游示范村。一方面修缮祠堂、祖宅、书院、祖陵等物态文化遗产并宣传其中的廉洁故事;另一方面活化并传承蕴涵廉洁文化的传统习俗、地方戏曲、手工产品、民间小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山西裴氏推出富含家风文化基因的产品裴氏澄泥砚、裴氏族酒、裴府清汾。将家族历史上的清官廉吏事迹,编成廉政小故事,穿插于历史文物的景点介绍和导游词中,促进廉洁文化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多向互动和良性循环。通过这些路径有效地传播优秀家风家训中的廉洁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知晓并有意识地学习和传承。

(五)效果分析——创新技巧,提升效果

挖掘家族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提供给受众更多的沉浸式体验,以此实现最优传播效果。“‘体验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从而达成了解乃至热爱民间艺术的目的。”[13]这种体验式传播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效果显著,所以在一些文化活动中很受重视。将祠堂、家风家训馆作为廉洁文化的体验场所,运用虚拟仿真技术,配备多媒体电子互动设备。观者徜徉在古色古香的建筑里,从前人的廉洁事迹中得到了教化,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崇俭、慎独、清白、廉正的价值观。

文化遗产传播中选择好媒介形式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运用微电影、3D、VR技术将现实中的家族历史文化遗存“搬运”到网络中,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身临其境之感。风俗习惯等人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综合运用图文并茂、音频解说、视频影像的表现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用户的信息传播形式和接受方式,呈现出社交化、碎片化、影像化的趋势。将蕴涵廉洁内容的快板、小品、戏曲等表演通过网民喜爱的直播app、短视频app平台进行传播和分享,实现廉洁家风飞向“寻常百姓家”的平民化过程。

中国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廉洁文化是塑造新时期家风的宝贵思想资源,能够促进中国家庭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完善。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传承面临着主体传承意识薄弱、传承客体模糊、传承内容单调、传承路径狭窄、传承效果微弱的现实困境,需要家庭、家族、学校、社区和政府多方参与,挖掘当地廉洁家训、名人廉政故事,构建多媒介协调的立体化传承网络,面向不同传承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技巧实现最优传播效果。传播主体对家风家训的精华部分加以创新和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注释:

① 两微指微博、微信,一端指移动客户端。

猜你喜欢

皖西家训家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回马枪
家风伴我成长
回马枪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