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的路径研究
——以地方戏剧为例
2022-03-19覃文俊
覃 文 俊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庆 40909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强调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小学理应成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任务。而从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旅行在各地蓬勃开展,研学旅行中的课程内容的甄选和设计越来越显得特别重要,而将地方戏剧深度融入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中就是当前教育机构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
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意义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人多地广,使得地方戏剧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全国各地地方剧种大约有380多种。但是因地方戏剧大多受方言方音的表现形式的限制,加之受到其他各种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近年来各地地方戏剧传承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少数地方戏剧面临失传危险。尽管近年来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但是对地方戏剧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主要还是集中在资料的收集整理或理论形态研究点上保护的层面,而在面上的开发与传承,真正切实可行的抢救与保护或转化与运用的措施不多,且效果不佳[1]。要解决从点上的保护到面上的开发与传承,必须依靠本土中小学推广,中小学校更应勇敢地承担起保护和发展地方戏剧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增强国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做出应有贡献。
(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源于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而今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真正实现这个梦想,增强公民爱国主义情怀,必须树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念,才能踏实稳健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新中国成立70年实践证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年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硬实力得到空前增长,随着我国物质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我国人民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上升到了美好精神文化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必然路径。而研学旅行教育又是当前公认的一种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在短期的游览考察中,加强对各种文化的了解,从而了解当地的文化、比较不同的文化、包容不同的文化[2]。如果能有效地将地方戏剧知识融入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了解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热爱认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就能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外来文化的冲击,积极践行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尤为迫切!
(二)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深挖传统文化价值
地方戏剧是各地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经过不断创新流传下来的经典。既要静态保护,更应动态传承,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信息与精神财富,对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等具有深远意义。发展好地方戏剧理应得到各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因为地方戏剧本身的发展局限以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近年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除了比较大众化的京剧、昆曲近年来发展比较好以外,其他的地方戏剧因为缺少观众和市场而陷人了生存困境,剧团经济状况拮据,人才老化断层,表演技巧流失。一些濒临消亡的戏曲剧种,资料散落民间,因无经费抢救,艺术遗产存在失传的危险[3]。如果能有效地将地方戏剧融入当地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教学中就能有效避免地方戏剧萎缩、甚至失传。而各地的地方戏剧综合价值丰厚,无论是对于研究各地文化脉络的历史文化起源、或是用于科学艺术研究价值、还是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旅游经济开发价值都是值得深度挖掘和保护的,我们仅以地方戏剧较为典型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选取了有代表性的6种地方剧种(如表一所示),剧目内容主要是从娱神向娱人的转变,更多地给人们带来愉悦感。也有不少反映基层人民生活片段的剧目,更接地气,倡导人们乐观面对生活等充满教育意义的剧目,对当前我国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也有积极意义。
表1 湖北省恩施州代表性的剧种剧目及其入选非遗时间
(三)发挥研学旅行教育性本质,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非常迅猛,因其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研学旅行走样的现象,把研学等同于旅游,丢掉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本质,必须加以改变。切实可行的课程安排以及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的课程评价,避免将研学旅行变为盲目性的、随意性的“放羊”式旅游活动[4]。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有文化传承的目的,地方戏剧大多数剧目往往就来源于老百姓的工作、生活中,经过加工创作整理传递下来,是给各地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对地方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戏剧的深入挖掘,使青少年提升精神层次,不仅能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弘扬“德艺双馨”的工匠精神。特别是在各地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置中较为关键,校园中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较为感兴趣,文化传承效果明显,有能力更有义务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如果能有效地将地方戏剧融入中小学研学旅行课堂教学,中小学既履行了文化传承的职能也有效地保护了面临失传困境的地方文化,更提高了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将形成“多赢”的喜人局面。
二、我国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逐渐传入我国;一些青少年也受其影响,盲目的崇洋媚外,而这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挑战,甚至出现少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自卑,对此教育部门必须及时补强青少年文化自信之“钙”。当前我国青少年文化“缺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文化自信培养认识不足,传统文化教育不及时
一段时期以来,中小学重点强调文化知识的培养,突出未来就业的实用性、功利性,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弱化现象,加之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扩大,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各个角落,特别是当前一部分青年学生通过网络对国外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如果说正常的关注国外文化倒也无可厚非,但过度痴迷,甚至迷恋国外文化后对本国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潜在冲击,比如“哈韩风”“哈日风”“英美风”等就是过分看重国外文化,轻视本国文化,这些现象必须引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二)对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化,缺乏深度教育体验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绝大多数中小学主要通过节日的表演,重大活动的展示环节。地方戏剧方面主要也仅限于大众化的几种,比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传唱度较高的剧种的宣传。但也就是停留在舞台、停留在展览室,“舞台表演化”“展览形式化”“简单表面化”,没有深度推进,导致传统文化的弱化。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积极向上的地方戏剧方面没有很好地被挖掘、被展示出来,出现失传的可能。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看,在该地区的中小学中,只是少数学校的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有少量了解,绝大多数学校均未深度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浅层次、简单化开展。离要达到深入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普及到所有中小学的学生的设想还有一段距离。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系列教育活动还未形成常态化,方式创新不足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也开始实行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特别是各地大力开展了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但还仅停留在简单化、随意化、临时化,没有达到常态化开展。相应的教育普及也没有跟上,通过对部分观看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学生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相应文化理论认识,对少数表演评价为“没意思”“看不懂”“不感兴趣”等,对相关活动参与热情也不是很高,对强迫安排参加也有抵触情绪。而这种状况本质是地方戏剧宣传及教育教学不够,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上不够丰富。
三、地方戏剧融入研学旅行课程的路径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地方戏剧被冷落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到自身方音方言表演形式的限制,少数剧目缺乏创新,吸引力较弱。因此地方戏剧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内容引入中小学课程;另一方面受到外部的现代快餐文化、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要改变这些现状,树立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各地必须增强保护和发展各地传统地方戏剧的意识,改变仅仅依靠传统学徒式一传一、“父传子”等传承模式。
中小学校作为青少年集聚地,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理应冲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戏剧的前面,作为优秀青年人代表的聚居地,形成了这样一个特定的校园氛围范围。在特定的范围内再造戏剧传播的基本环境,这或许是摆脱危机的一条出路[5]。而研学旅行让我们的青少年走出封闭校园,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传承教育机会:一方面在校内开展活动,我们可以在原有校园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的,从2004年首演青春版《牡丹亭》近几年风靡全国各地校园就是典型例子,以简驾驭繁的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传统戏剧表演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因此地方戏剧也可以借鉴类似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但思想意识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因此要在各地中小学中形成常态化的戏剧教育教学,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喜爱喜欢上传统地方戏剧。另一方面在校外开展实践。研学旅行具有丰厚的文化教育意蕴,因为关注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传承应是研学旅行活动主题设计和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要素[6]。我们可以依托研学旅行平台,通过实践教学教育渗透,完成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当然要实现地方戏剧的复兴,可持续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去做。
(一)从教学观念上形成高度认同:依托“非遗”等地方特色深挖其教育价值
各地中小学要做好地方戏剧融入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特别是要依托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平台,就必须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中小学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中小学不仅要为未来培养实用型人才打好基础,还要为未来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合格公民,因此传统文化不容忽视,挖掘地方戏剧就是路径之一。如表一、表二所示,湖北省恩施州近年来就有众多地方剧种被挖掘出来被收录到各级“非遗”名录,仅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的地方戏剧就有傩戏、灯戏、南剧、柳子戏、堂戏、木偶戏等6种,但收录只是第一步,挖掘其综合价值还应依托中小学,大力培养继承人、接班人,这才是长久之计。如表二所示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地方戏剧的三种价值尤为重要,该地区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开发区,特别是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连片特困区,虽然已脱贫但也应巩固脱贫成果努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就是较好路径。而开发地方戏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使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以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落实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二)从研学规范上形成制度保证: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文化纳入研学旅行必修内容
要将各种地方戏剧常态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真正喜爱上地方戏剧。各中小学必须搭建专门的教学团队,针对具体的剧目加以审核加工,特别是要形成适合新时代要求的课程标准,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安排相应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时量进行普及化教学;另一方面,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力推行研学旅行的号召,可以从内容设计上把关,设置相关传统文化体验内容,让少数学生深入学习地方戏剧精髓,保证落实落地;必要情况下还应通过绩效考核途径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特别是将地方戏剧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三)从研学师资上形成有力保障:依托“非遗传承人”建立多元师资体系
将地方戏剧融入基础教育研学旅行课程的重点是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戏剧知识培训项目为突破口,组建设置研学辅导师研究教学团队,以地方戏剧为例,因地方戏剧的实践性要求,必须加强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聘请各地的戏剧专家,特别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师进校园,长期担任学校戏剧教育的兼职教师。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可以聘请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灯戏孟永香,恩施傩戏蒋品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咸丰南剧杨道远、恩施傩戏邓玉书。入选湖北省恩施州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鹤峰县傩戏黄茂庭,来凤南剧秦唯正,鹤峰县柳子戏谭文友,巴东县堂戏谭少康、谭文碧。入选湖北省恩施州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鹤峰县傩戏卢碧川、恩施市傩戏邓玉书,来凤县南剧徐钊元、咸丰县南剧杨道运,鹤峰县柳子戏肖宗祥。入选湖北省恩施州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凤县南剧吴兆云,鹤峰县柳子戏熊晓华,以及入选湖北省恩施州第一至第四批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当地中小学研学内容设计的顾问或者兼职教师。当然这些传承人大多数年事已高,最小的都已50多岁,部分不具备现场教学条件的,也可以借助信息化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同时采用短期带薪培训、师徒制、千人千师项目(部分地区实施的千名教师进企业挂职,千名企业能手进校园项目)等多种途径加快师资培养,即“将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以此来扩充研学师资队伍。
(四)从教学内容上形成完整体系:依托研学旅行社建立教学资源库
各地中小学校、相关委托企业或机构在推进研学旅行过程中,务必树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意识[7]。要将地方戏剧深度融入研学旅行教育教学,难点在内容的开发上,研学旅行作为新兴事物,研学内容选择和设计多脱胎于相关旅行社,各地中小学一方面依托相关研学旅行社设计的成熟产品作为备选方案,另一方面也可自行选取和设计研学内容,同时依托研学旅行社提供吃住的其他保障完成相关研学课程。同样以传统文化的地方戏剧作为研学内容时,为增强研学教学针对性,可以自制教学活页作为研学教材,当然现实中很多地方戏剧的手抄本很多年久失传难以考证,少数剧目仅通过口口相传还要加工整理,也有部分地方戏剧所宣扬的主张和观念与当代社会抵触甚至脱节等现象还存在,为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利用,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有益的内容要积极吸纳吸收利用,对和现代社会发展冲突的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比如恩施灯戏少数剧目涉及男女艳情内容就必须删除,从而保证内容的健康性。同时还可以借助中小学建立示范地方文化研学基地等机构,建立教学资源库,并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整合开发积极向上的剧目,建立传统文化良好发展基础。
(五)从教学形式上形成延续共享体验形态:依托“研学+新媒体”传播地方戏剧
研学旅行毕竟只是短时间的引导,要形成长久的教育还需要更新教学形式。当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要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和欣赏地方戏剧表演,特别是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课堂上枯燥的讲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必须选择年轻人可以接受的传播方式。因此可以尝试在开展研学旅行的方式上,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主流平台推送与当代实际相符或者联系紧密的几部经典剧目。特别是当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在地方戏剧开发与传播上可以依托新媒体,形成流量效应。只有这样通过长时间的宣传和发展,逐渐积累观众群体,扩大影响力,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总之,中小学既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基本的实用性知识,还要积极培育对优秀的地方戏剧和厚重的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更要加快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宣传者和传承者。只要各地中小学落实落地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主动推动地方戏剧等传统文化与研学旅行课程相结合,从而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推动整个国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