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无形于有形:《家风中华》对优秀家风的传播特色及其路径

2022-03-17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风年轻人家庭

周 丽 川

(淮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一、当前家风建设的缺憾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成员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代际相传的该共同体的价值观念、生活作风、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的总和[1]。良好的家风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规范其言行举止,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家庭教育的缺失,优良家风的传承面临许多现实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家庭教育功利化的重要表现是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行了,父母承担了除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功利化的教育观使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品德教育,孩子也以学习成绩为主,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能够承担大任。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使家庭成员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甚至会促使孩子做出极端行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家风如何,不仅关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家庭和睦,甚至是社会和谐稳定。”[2]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个人价值观受到冲击

转型时期年轻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受到各种文化的强烈冲击,年轻人思想日趋西方化、逐渐物质化,其个人成长的核心动力聚焦在个人利益的满足上,自我利益中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一个家庭的家风会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经济建设的巨大进步,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却产生了巨大的断层。作为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家风的好坏会影响社会的风气。一方面是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出现的现实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年轻群体的自豪感、认同感,为文化自信做好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三)文化自信的缺失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3]。现如今,文化不自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存在于年轻人的思维中。“文化自信”来源于家庭教育,这也是优秀家风的一部分。当《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中国人对美食文化的自信是任何外来文化所无法冲击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个年轻人心中都有一份“妈妈做饭最好吃”这样的记忆,这就是文化的传承,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实现,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家庭引导来实现。“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4]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国家宝藏》的热播掀起了“博物馆热”,这是文化自信的良好呈现;充分说明我们不缺优秀的传统文化,缺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式。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来源于传统文化,家风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如何让优秀的家风能够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是现在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家风中华》对家风的传播特色

《家风中华》是安徽卫视2018年初推出的一档访谈类节目,节目第一季共12期,第二季目前正在热播。每期节目对两组家庭进行访谈。该栏目对积极传承和发扬优良家风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倡导作用,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一)以物传承,将优良家风化无形于有形

《家风中华》节目每期一个主题邀请两个家庭讲述故事。节目里嘉宾上台携带一件特殊的“传家宝”。与其说是传家宝,不如说是对他们家庭有很重要意义的物品。这些物品有的传承了几辈人,体现了几代人的坚守。比如徽墨传承人项德胜制墨的锤子,火车司机张宜敏的腰子饭盒和检车锤子、退休报人楼时伟的《家》报、记录60多年的董家账本、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带来母亲熬煮鸡汤所用的勺子等。

以上送些都是很普通平常的物品,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上面却汇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一家三代火车司机,四代航天人、四代制墨人,这是对爱岗敬业最好的解读。代代相传下来的除了是物品,更多的是对所从事行业的热爱,对一直所坚守的精神的寄托。物品是优秀家风的载体,通过物品的代代相传,更多传递的是物品所承载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对于敬业,节目文化嘉宾钱文忠总结说“敬”是一种久远的人生态度,在社会日益浮躁的今天,年轻人需要脚踏实地做点事。《家风中华》通过平凡岗位的普通人向受众传达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不再是一句口号,对受众来说更能唤醒记忆,触动内心。

优秀的家风文化可以通过很多载体表现出来,有胡雪岩为了践行诚信专门打造金锅银铲这样的奢华,也有张宜敏腰子饭盒这样的朴实,不管哪种载体,都是将优秀家风化无形于有形,让受众对优秀家风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样才更能促进优秀家风的传承和发展。

(二)讲故事引共鸣,将优秀家风植入传播载体

电视媒体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家风中华》节目第一季12期,勤俭、爱国、规矩、奉献、耕读、诚信、文化、孝肃、仁爱、匠心、守望、敬业,节目不是简单地讲述主题故事,还有家风观察团和文化嘉宾坐镇,在一起讨论他们所理解的家风家训。比如《奉献传家》这一期,汪家三代半个世纪为乡邻免费送出4万多封邮件,其乐于奉献的品质获得全村人的尊重,以此带动了整个石田村村民,该村也形成了乡邻友爱、民风淳朴的优良村风。文化嘉宾钱文忠点评时就提到一个“村落效应”:人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当社会有良好氛围时,人会感觉很幸福。这既是石田村村风的体现,又是我们当前社会所要贯彻落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这样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以金宝林为首的金家四代人在沈飞公司秉承严谨家风,坚守“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金家三代工龄超过了485年,27人加起来工龄超过700年,坚守梦想、忠诚报国的家国情怀让很多人感动。

他们都是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普通的工作,这就拉近了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受众觉得奉献并不是一定要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坚守自己的岗位就是一种奉献。讲故事本身就是在传播优秀家风,让故事主角讲自己的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看似平常的事情,有些事一坚持就是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同时也传递出家规家训并不是一定要是名门望族才能够拥有的,普通人家长辈对小辈的耳濡目染会影响小辈的言行举止,会被传承下去。这样的故事比起传统的号召大家“爱岗敬业”更有说服力。

(三)让年轻人发声,将优秀家风进行现代化转化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外来的文化大量涌入进来,加之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也会影响年轻人对世界的认知,年轻人的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当下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有的只是略懂皮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电视节目,运用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结合电视节目的特点进行创作,让年轻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能够增加年轻人的关注度,拉近节目与年轻人的距离,还能够增强优秀家风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优秀家风更加深入人心。《家风中华》每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均是家庭成员,作为优秀家风的传承人和继承人,年轻人通过自己对家风的理解,将优秀家风融入现代的元素,让优秀家风更有生命力。

《爱国传家》这一期节目邀请了徐达后人徐亮军一家,“尚武、报国”的家风在徐家传承了600多年,父亲徐萼南、长兄徐子军、徐亮军及其两个儿子都是军人。他们用实际行动在传承“尚武、报国”的家风。新时期,爱国途径不止从军一条,“跳水兄弟”何冲、何超,他们通过不一样的方式秉持着爱国传家的精神信条。在父亲的教导下,何氏兄弟通过用他们的跳水特长为国争光,共同托起“体育崛起”中国梦。

对于孝,传统的“孝”更多地体现在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孝肃传家》这一期中,包拯第36代传人包慧珍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20多年,其女儿心疼妈妈,也加入到照顾老人的队伍中,这是孝。当前很多家庭还可能会面临的情况是迫于生计年轻人外出工作常年不在家,家里只剩下老一辈和小一辈,别说尽力侍奉父母了,平时就连见上一面都很困难,对父母的“孝”也无从说起。外出打工多年的舒志新作为儿子,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放弃了外面优渥的条件,回到了老家照顾父母。对于“孝”,舒志新的解读是“多陪伴老人,多关心老人”。这也是当前社会很多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新时期对于孝敬老人的传统家风也有了新的解读。

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不忘祖德,弘扬家声”,全年无休,以身作则将爱岗敬业作为家风,儿子束小龙从小耳濡目染,束小龙学成归国后,从老乡鸡的基层员工做起,在其父亲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升级了老乡鸡的透明厨房,这是在对爱岗敬业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突破。

秉承“常砥一流品质,常秉匠心精神”的家风,项德胜沿用古法技艺纯手工制墨,在保持制墨品质的同时,潜心研究明代墨谱,通过传承创新,在墨上能够雕刻出每个字不超过2毫米的朱子家训,技法让人叹为观止!其子项颂子承父业是当地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对于“匠心”的理解,项颂的理解是“认真,并全力以赴”。

《勤俭传家》中董万春记录的账本,60多年来记录的幸福指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吻合,小账本反映了国家不断发展的经济水平。对于什么是“抠门”“吝啬”嘉宾和年轻的观察团成员们有了各自的看法。嘉宾钱文忠对勤俭的解读是:勤是传统美德,不能让时光空耗;俭是每一分钱去到该去的地方,比如给亲戚,也是传统地守望相助,不该花的决不花是勤俭。年轻的家风观察团认为该用钱的地方就是要用,想要的就是该花的。对于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嘉宾和观察团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不同消费观的碰撞。嘉宾在这个时候进行了点题,认为这是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代沟,是中国飞速发展的结果,让人们可以为自己开心而花钱。在澜说的环节主持人杨澜对“勤俭”的主题进行了总结: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每年国人浪费的饭菜价值2000多亿人民币,够2亿人一年的口粮,在点滴中浪费的资源居然这么大。今天的勤俭不是过分节约,是要用之有度,物有所值。对于年轻观众这样带有客观数据的总结更加升华了勤俭传家的主题,更能够让年轻人接受和传承这一优良传统。

爱国、孝顺、敬业、勤俭等优秀家风长盛不衰,一方面是由于优秀家风对于家庭、社会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优秀家风在不同时期能够根据时代需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爱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仅需要保家卫国,还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国争光,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对于勤俭,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较过去有大大的提升,人们不用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但是也不意味着就能随意浪费,要让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用处;对于敬业,生活的快节奏已经打破了过去一份工作干一辈子的传统,敬业不仅是要干一行爱一行,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坚守岗位的基础上有创新,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些都需要人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在传承优秀家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一味地墨守陈规,要让优秀家风文化在新时期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动力。

三、《家风中华》对优秀家风呈现的传承路径

(一)家庭组织示范的仪式感

“文化自信并非是对自身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是在充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对他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并坚定自身文化的主流意识,建立文化自觉,对中华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5]家风传承的血源性决定了家庭示范的重要性。源于草原的冒氏家族历经几百年,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堆陈草垛是唯一不变的家风。十几米高的陈草垛,之前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陈草垛虽然也倒塌过,但冒氏子孙每年仍然会在清明的时候聚集一堂给陈草垛加草。每年堆一次陈草垛,既是一种仪式感也是家风的传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陈草垛的作用已不再有,但是冒氏家族子孙仍然保持这良好的传统。冒氏后人对此的想法是看到草垛就能看到家风在那里。这种仪式感将冒氏族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与其说是在堆陈草垛,不如说是他们不忘家风,传承家风。

安徽东至周馥及其后人爱书、藏书和捐书成为百年家风,六世书香世家培养出了很多对国家有用之才。家庭藏书上万册,近代为国家捐了68部珍贵藏书。周氏家族学习气氛浓厚,其崇文重教的良好家风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代,后人也养成了爱读书,爱惜书的好习惯。良好的家庭示范让崇文重教的家风润物无声般地传递给了年轻人。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和家庭氛围的好坏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优秀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塑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仪式感下成长的孩子也会将父辈传承下来的优秀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二)学校与家庭的协作配合

“优秀家风文化进校园重在实践、贵在坚持,要真正做到将优秀家风文化入课程、入课堂,入脑、入心,成为学生一生的行为准则规范,成为学校教育的一抹亮色,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6]目前大多数学校过多地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流于形式上,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行不一。

节目中对匠人的认识老一辈与年轻一辈有不同的认识,在现代工业发展迅速的今天,对墨的制作工艺很多年轻人都不是很了解。节目中通过项德胜的详细介绍,受众对传统制墨的复杂程序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始终坚持手工制墨的传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文化嘉宾钱文忠对墨的点评更是将匠人精神进行了升华。“人磨墨,墨磨人”,“墨”对于国人来说是修身养性的,嘉宾还建议将书法进入小学课堂。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建议,将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优秀家风离不开家长的良好示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学校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更有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课堂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协作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的鼓励与弘扬

优秀的家风会指导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也会体现在生活、工作中。仁爱在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中拥有巨大生命力。《仁爱传家》这一期,以53岁的赵汉清为代表的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1000多人7年义务值守武汉长江两岸,共挽救将近600人。挽救了这么多的生命,却有很大一部分的人连声“谢谢”都不说就走了,救援队长没有埋怨而是从本能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这是仁爱。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仁爱之人,他们主动做好事帮助他人,有时候不会被感谢可能还会因被误解甚至会惹上麻烦,基于此,很多人想乐于助人也害怕惹上事情而作罢,这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个时候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鼓励。

社会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的好坏。优秀的家风建设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对优秀家风的大力弘扬有助于促进优秀家风建设,优秀家风又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者相辅相成。

对于类似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这样的公益组织,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号召社会成员向他们学习,同时对于这些公益组织的先进事迹进行积极地宣传报道,让社会刮起“仁爱”之风,“仁爱”不局限于个人举止,更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优秀传统家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社会成员的血液中。

(四)媒体的舆论引导

优秀的家风建设不是家庭一方面的责任,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肩负社会文化传播功能的主流媒体电视台更是责无旁贷,还要发挥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家风中华》节目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讲述“诚信、敬业、友善、爱国”的故事,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优秀的家风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新的传播形势下,传统电视媒体不仅要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还要能够借助其他媒体形式争取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家风中华》采用创新模式,以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启动“报、刊、屏、网、端、微”一体化、全方位宣传推广,每集节目短视频制作总数量平均达到180条+,总播放量为3674.7万,秒拍观看量为340万,节目播放量总计约为4014万[7]。新媒体的主要人群正是家风传承的目标受众,“传承”之“传”既是“传播”,“传承”之“承”即是“分享”,传统电视栏目的生命力随着节目的播放时间而逐渐削弱,新媒体恰好起到了“续命”的作用,使其影响力几何式增长,使其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果加强。通过多媒介融合,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节目,节目不仅传递了好家风的故事,还能够通过文化嘉宾的点评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比如钱文忠在对家风的点评时强调家风不是一代人能够形成的,而是几代人的努力。“匠人精神”也是国人所高度关注的,对于“匠”没有固定的认知,他认为能够对后人、对行业能够带来一定的好处就是“大匠之心”。这样一总结,受众对对于坚持手工制墨的做法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在传递优秀家风文化的同时,能够有文化大家对相关内容站在一定高度进行点评,这也是其节目的点睛之处。

四、结语

《家风中华》栏目对积极传承和发扬优良家风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倡导作用,也提供了一个传承优良家风的现实路径。传承优秀家风,不仅有助于家庭和谐,以家风带民风,还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对于优秀家风的传承和发扬,节目也提供了传承路径。传承优秀家风文化,不是某一方面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等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优秀家风的传承。

猜你喜欢

家风年轻人家庭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