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考察研析

2022-03-19刘抚英韩旭

世界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满铁厚生锦州

刘抚英,韩旭

1 概况与历史沿革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又称御园)由伪满锦州铁道局于1937年建设完成,原为日本人使用的道场,主要用作在锦日本人修身养性和习武的场所[1]。会馆主入口朝东,建筑及其场地东邻郑州街,并隔路与东侧的锦州铁路管理办公大楼相对,周边多为锦州铁路部门的产权用地和建筑设施。会馆建在起伏的坡地形上,场地和建筑的主入口位于东侧,其室外地坪高度接近于建筑二层平面标高。会馆建筑因借地形布置,由主入口进入场地后沿弧形大台阶下行可达建筑首层地坪高度,并依地形在建筑南侧建造了日式风格的园林(图1)。

1939年9月11–12日,伪满皇帝溥仪到锦州巡狩时曾下榻于该会馆。当时的伪省、市团体代表曾到会馆欢迎溥仪,伪锦州省、市公署官员也到此朝拜皇帝、奏报工作。为纪念溥仪此行,在会馆的园林东山上建立了约1.5m高的石碑1座,碑体朝东,碑身上刻“御园”两个镶金大字,碑顶上立锦县铁道局局长太田久作的铜头像;“御园”两字及太田久作铜像在“文革”期间被毁坏[1]。而锦州满铁厚生会馆的“御园”称谓即由此得来。1945年11月,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曾居住于此,直至1946年长官部迁居沈阳后搬离。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后,东北野战军总部的领导人曾在此会馆中小住数日[2]。新中国建立后,锦州御园历经了数次改造、新建,如1990年代在园区内新建了2号楼、2008年新建了3号楼等,并长期用作锦州铁路分局的系统内部招待所和宾馆。2018年8月,锦州御园宾馆面向铁路系统外营业。2019年9月,锦州御园宾馆(锦州满铁厚生会馆旧址)被列为锦州市第一批历史保护建筑。

1 锦州铁厚生会馆建筑区位环境图,底图来自百度地图

2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内部空间示意,

3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局部剖透视

2 功能空间布局——公共性与私密性共融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最初建成时主要作为日本佛教徒和习武者的集中活动场所,具有公共性空间特征。其后,在建筑中增加了作为满洲铁路局锦州分部招待所的居住功能,又具有了空间私密性特征,公共性与私密性融合在同一座建筑中。在功能空间布局上,公共性空间布设在首层和二层,主要承载休憩健身、交往集会、娱乐宴饮等功能;三层则作为招待宾客起居的空间。在建筑的演变过程中,建筑空间性格基本延续着公共性与私密性共融的状态。由于场地地形坡度的起伏变化,建筑主入口设置于二层东侧,经由主入口南侧的室外弧形台阶可抵至南外廊下的“灰空间”,并由此进入园林。建筑首层空间、南外廊以及园林等相对于建筑主入口和城市道路标高呈下沉式布设,虽然园林景观作为建筑公共性空间向室外的延拓,但下沉空间的设置形成了会所内部场域与城市空间之间的路径限制和界面隔离,其营构的空间公共性并非完全开放和便捷可达的,而是与建筑属性相匹配的、有明确领域限定的公共性空间。

根据《满洲建筑杂志汇编》第28卷中有关会所建成初期的平面图[3],建筑的功能布局为:首层主要布置集会聚餐的1间大食堂、2间小食堂、厨房、仓库和1间会议室等,其中的大食堂也作为公共集会活动和健身的场所;二层由东侧主入口经建筑门厅进入到过厅,围绕过厅和楼梯间(枢纽空间)布设了2间会议室、2间社交活动室(可兼做会议室、棋牌室等功能)和1间台球室;三层则主要设置供休憩居住的和室及其附属用房(图2、3)。

在室内空间装饰与陈设上,私密性的居室采用日式传统格局,以榻榻米作为室内空间的布局模数;公共性空间则通过沙发、茶几、木制餐桌、餐椅等家具、赤铜精制的由龙、凤、鸟、鱼等动物形态组成的灯具等陈设,与装饰性绘画、彩色玻璃或瓷砖镶嵌的墙面、具有天然花纹的楠木墙裙等相结合[3],营造简约、奢华、具现代风格的室内空间(图4)。

3 风格与形式——现代式与草原式风格协同

日本建筑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筑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日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1904-1931)。该阶段日本建筑师的设计作品多采用欧式风格,随后多在伪满政府办公建筑、纪念建筑上采用“满洲式”风格,即借鉴中国传统或日式传统建筑风格与欧式建筑相结合形成的集仿式建筑风格[4]。第二阶段,日本侵华战争时期(1931-1945)[5]。“九一八”事变后,一批日本“渡海建筑家”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建筑设计活动,在该阶段出现了诸如“草原式”“现代式”“传统式”等多种建筑风格类型[6]。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即是第二阶段现代式和草原式风格协同叠构的典型案例。

4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建筑室内空间,来自参考文献[3]4a-大食堂室内空间陈设与装饰4b-私密性的和室的室内陈设与装饰4c-社交室室内空间环境4d-小食堂室内空间环境4e-墙面装饰做法与风格

5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建筑空间叠构形态示意

3.1 现代式风格

现代式风格体现在空间叠构形态、建筑形构关系和立面形式等3个方面。

在空间叠构形态上,会馆建筑因循功能空间要求和地形变化进行空间组织,在竖向上呈现较自由的叠构形态,并与建筑形体变化和结构体系相匹配(图5)。在建筑形构关系上,建筑采用长方体量和圆弧体量组合叠加,整体造型简洁明快,高低体块交接和组合逻辑清晰明确,廊柱和雨棚等构型要素简练素朴。在立面形式上,墙体与窗洞分布均匀、规则,虚实对比鲜明,除了建筑檐口、局部墙体和雨棚处细薄的线脚、部分窗洞口上沿的水平挑板外,没有其他附加的装饰构件和图案纹样,立面构图严谨、简约、理性、和谐,具有明确且突出的现代建筑风格特征(图6)。

3.2 草原式风格

草原式风格主要映射在会馆建筑东立面主入口门廊及整体立面造型上。建筑各层的檐口、雨棚、窗洞上下沿等都采用了连贯的、细薄的水平线条,在水平方向上凸显草原式风格建筑与自然地形环境的融合关系和趋近状态 ;建筑门厅、过厅部分的形体凸出,一层高的体量处理成深凹的通至檐口下的挑板的竖向长窗,窗间采用细高的间墙,在窗扇上投射出阴影,具有挺拔、和谐、匀称的比例关系,与赖特设计的罗比住宅的窗洞开设方式相似,形成竖向构图与水平线条之间的均衡;后退的建筑入口及其上部出挑深远的大雨棚充分强化了水平舒展的特征以及主入口的空间吸纳特质;建筑东立面上大面积的实墙面采用仿粗朴石材肌理的抹灰,勒脚、雨棚支柱、花坛等则采用毛石砌筑,以凸显材质的自然质感。建筑东立面草原式风格特征一直传承至今(图7、8)。

3.3 风格协同

风格的协同主要体现在东立面和南立面在弧形体量处的交接处理。该弧形体量既拓展、延伸、承接了东立面、南立面所共有的水平线条的构图要素,例如弧形体量窗口上、下沿采用的细薄线脚与两个立面上檐口、雨棚的线脚同构;又化解了因开窗方式不同所形成的立面虚实比例关系的差异,例如,弧形体量上窗与间墙的比例关系介于两个立面之间,起到了渐变过渡的作用(图6-9)。

6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建筑南立面,引自参考文献[3]

7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建筑东立面,1937年,引自参考文献[3]

8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建筑东立面,2019年

9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弧形体量与主入口门廊交接处,引自参考文献[3]

4 技术系统——结构体系与供暖设备应用

日伪时期,锦州市的建筑经营活动都控制在日本建筑商手中[8]。其时,建筑物建造、门窗等构件制作等均为手工操作,所采用的小型工程材料主要在东北地区采购,而大中型工程所使用的钢材、门窗、设备等则由日本购进[9-10]。

4.1 结构体系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由当时的锦州铁道局工务科完成设计,建筑结构体系为钢筋缓凝土框架与砖墙混合承重结构,采用毛石基础、砖砌墙体、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和楼梯,防水采用沥青油毡[3]。调查表明,为应对东北地区寒冷气候,该建筑的混凝土加入了防冻剂,“耐寒药剂包括了盐酸钙、食盐、水硝子、硅氟酸盐类、纯碱等其他各类特需品,在施工中有效地起到了作用”[11]。

4.2 供暖设备

为冬季御寒,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建筑室内设有壁炉,并配置了为建筑供暖的专用锅炉房。据记载,当时新建的伪满建筑中广泛应用了“低压重力式蒸汽暖房设备和自动送炭装置”。通过采用先进的供暖设备,提升了建筑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并使其更为经久耐用[12-13]。

5 园林景观——日式园林布局与景观要素

5.1 园林布局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的园林布局形态以水池居中,池中置有中岛,会馆建筑置于园区一侧,南面正对水池;水面架设3座石桥连接水岸与中岛或南北两岸,水池驳岸由石头堆叠砌筑;园区内依水池岸线形态变化设置了自由萦回的步道系统,在树林掩映下有曲径通幽之感;园区东部地势较高形成“东山”,山上布设人造瀑布塔及2座石碑,瀑布飞泉,流入小溪,潺潺作响。园林内植有多种树木,随季节变化而景致各异,使人流连忘返。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园林的布局结构以水面为主体,强调水池和中岛,并以岛作为布局核心,具有日式书院造园林的典型特征[14-15](图10、11)。

5.2 景观要素

(1)园林植物:园林中树种丰富,以常绿乔木为主,主要有松树、柏树、小叶朴、枫树、红豆杉、白皮松等,其中树龄近百年的保护树木有5株;此外还有灌木、草坪和苔藓等植被。园林中树形、枝叶组合姿态各异,植被色彩丰富,五彩斑斓(图11)。

(2)驳岸:驳岸由石材组合堆积形成高低变化、舒缓与险峻结合的丰富的岸线形态;驳岸建成后历经多年保护完好,基本维持原貌形态,仅上层部分石材有所更新。

(3)小品:根据实地调查,园林内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小品主要有东山上1座石碑(刻有“御园”二字)、石瀑布旁1座石碑(字迹已难以辨认)、1座石灯笼底座。园林中其余景观小品,诸如水面东部加建的石桥、园内的3座亭子、园区内的照明景观(灯笼、灯柱、地灯)等,均为后期加建。

10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园林平面1-东山石桥2-被拆毁的“御园”石碑3-石瀑布4-卵石铺地5-中岛石桥6-残损的石灯笼底座7-亭子8-中岛

6 历史建筑与环境——整体保护·功能更新·改造修缮

6.1 整体保护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历经80余年发展进程,建筑本体及其园林环境得到了整体性保护。主要表现为:其一,场地空间环境仍维持以水体为核心的园林整体格局,新建建筑物都布置在园林周边;其二,园林中的水体轮廓、驳岸及其构筑元素、绿化植被体系、景观历史遗存等园林景观历史性要素大部分都得到了保护和延承;其三,建筑虽历经扩建、修缮等工程,但其主要形构关系、立面形式、材料质感与色彩、部分细节等仍整体上保留着原建筑的风貌特色。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该建筑及其园林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近代历史载体和标志性遗存,对其进行保护得到了重视和认同;另一方面,建筑及其所在地段的产权归属于具有管理相对独立性的铁路系统,没有因城市的快速更新而导致破坏。

6.2 功能更新

会馆在建成初期即包含招待居住功能,更新为宾馆后,原建筑的休憩、娱乐、健身等功能被取消,其建筑功能空间格局调整为:建筑首层主要由大餐厅、厨房、库房、卫生间等功能组成;建筑二层包括主入口门厅、大堂、5间餐厅包房、小会议室、卫生间以及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值班室等用房;建筑三层主要布置酒店客房,包括9间标准客房和2间南向的套房。功能更新后,原建筑内部装饰和陈设的特色已不复存在。

11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园林景观

12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建筑改造前形体关系透视

13 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建筑改造后现状透视

6.3 改造修缮

功能更新导引了对锦州满铁厚生会馆建筑的扩建改造,原建筑只有1层的体量(原厨房、会议室位置,图2)加建到3层,与主体部分齐平;原用于供暖的锅炉房和烟囱被拆除,外墙面部分材质显露出较明显的修补痕迹。本研究根据历史建筑图纸资料构建了改造前建筑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并绘制了透视图(图12),比较改造前后建筑体量关系可以看出,原建筑形体组合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在改造后被破坏(图13),形体关系略显呆板。另外,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为应对新的使用要求历经多次修缮,其中对部分门窗也进行了更改,例如首层南向柱廊下的5扇落地窗更改为非落地的小窗,改变了原建筑立面的通透性和开放性。

7 结语

在北至延安路、南抵上海路、西达云飞街、东临杭州街的锦州城市街区内,集中分布了锦州铁路管理办公大楼、锦州铁路图书馆、锦铁文化宫、锦州铁路医院以及锦州御园宾馆等归属铁路机构的公共建筑。在此区块内,街道尺度宜人,绿化植被密集,历史建筑与古树相掩映,清雅而静谧,是这座古老城市中独具近代历史环境特质的空间场域。坐落于其间的锦州满铁厚生会馆,以其构图雅致、比例精美的草原式风格东立面和独有的日式园林,成为这一街区中兼具建筑学价值和园林景观艺术价值的经典范例。而对于研究者,它又是投射往事情境和凝结故土情怀的记忆客体。因此,从既有的对场景的固化印象中抽离,系统、审慎地梳理其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建筑本体特征,希冀藉此达成对建筑及其园林环境的重新认知和深度解读,是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初始命题。而研究者近期开展的区域性铁路建筑遗产研究项目,又为此命题框定了研究架构和范式——将采集整理的信息数据合集纳入数据库并衍生为数字化模型和关联图像;在比较中探求演变脉络和机制,在解析中搜寻传承基因;据此,可以为区域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提出更具科学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策略系谱。针对锦州满铁厚生会馆的考察研析,即是作为此类典型案例的前期探索性研究。□

猜你喜欢

满铁厚生锦州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日本厚生省年轻职员满意度低
锦州银河艺校作品展示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ResearchontheNegativeMotivationofHighSchoolStudents
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思想
教师本质的缺失与重建
《满铁档案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