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本质的缺失与重建

2015-05-28刘丹丹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厚生自由

刘丹丹

摘 要:教师的本质是教育爱,它不仅包括爱学生、爱教育,还包括爱教师自己。现在社会,在就业压力和道德危机的冲击下,教师教育爱的本质正在被扭曲,对面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以精神自治为目标,回归内心,做一个自由者;真诚待己,做一个诚实者;宽容厚生,做一个呵护者。

关键词:教育爱;自由;诚实;厚生

一、教师本质:教育爱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本质是教育爱。教育爱不仅包括爱学生、爱学校,还包括爱自己。它与学生、教育、学校的关系构成了教师生命的重要内容,从而使教师强大有力。“人身上只有一种情感能满足人与世界结合的需要,同时还能使人获得完整感和个性感,这种感情就是爱。爱是在保持自我的独立和完整的情况下,与自身之外的他人或他物结为一体。爱就是体验共享与交流,它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能动性”[1]。而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2]。教师,本质就是爱,要弘扬与实践“类母爱”的教育爱。

热爱教师职业与教育事业是教育爱的基本前提。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思想品德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3]。韩愈也说:“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乃至社会的影响之大。教师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拥有教育爱,而教育爱的基础就是爱自己。人是一种爱的动物,“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人类更强烈的推动力可以是——并且一般是——对别人的态度和爱”[4]。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才能爱学生,进而爱芸芸众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关心爱护学生,更要严格要求学生。孟子说:“人敬者,人恒敬之。”教育爱的真谛在于竭力付出和无私奉献而不计较任何报酬,正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出于一种父母般的责任,在教育爱的氛围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形成感恩的情感,并把这种认识和感情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导。

二、教育爱的缺失

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它使教师感觉到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5]。教育爱可以赋予儿童生命,可以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成就师生的幸福人生。但是,教育爱,一种内在的崇高品质,其要求与标准思辨而无一,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则明文规定教师必须弘扬教育爱,它的要求与发扬都是基于一种职业道德。但是现在,社会正发生着一场道德危机,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危机下,教育爱被放逐,被分解,支离破碎。

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加和教师职业本身的优势,不少人选择从事教育,甚至到乡村任教,但是他们也许并非真正热爱教育,甚至他们本身的道德素养就存在问题,然而他们成为了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如此,要求他们向父母一样对待学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强人所难,也是空中楼阁。在现实压力和道德危机下,教育爱仅仅是一种精神目标,它正在被分解,被放逐。

三、教育爱的重建:精神自治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要坚守教育爱的本质,必须做到精神自治。精神自治是教师自我修养与自我反省的人之天性,教师作为一个思想者和行动主体,只有回归内心,聆听良知,才能享受真理的教诲,弘扬教育爱的真谛。

回归内心,做一个自由者。教师要实现精神自治,秉承教育爱,首要条件就是要回归自己的内心,与世俗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保持自我心灵的安宁与独立。俗话说,君子之行,静业修身,俭以养德。在现代社会,教师这类知识分子更要学会虚静,宁静致远。要懂得在喧嚣的世间,寻找出自己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这个港湾中,教师独处栖居,并且学会与自我内心对话。生命需要内蓄,宁静的生命才显深邃,否则个人精神终将无从独立。

真诚待己,做一个诚实者。古人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缺点,才能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消除内心的浮躁。教师作为一个个体,渴望优渥的物质条件、位高权重的地位、人皆仰之的身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这只关乎境界与修为。现在社会,能有几个人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养,到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教师要敢于面对自己的欲望,面对自己的丑恶,不可虚伪做作,凡事真诚,做一个诚实者。

宽容厚生,做一个呵护者。川崎修曾说:“宗教、道德,尤其是类似‘国民的集合现象,是把超越个人自身利益的公共性或共同性,变成个人内在之物的有力手段”[6]。由此推测,乡村教师要在现有的生存环境实现精神自治,单凭个人努力是很难达到的,它需要集体的呵护。领导专家适当放权,充分尊重教师的知识分子权利,为乡村教师开发课程、开展研究创造条件与氛围,宽容厚生,使教师成为社会集体的呵护者。

参考文献:

[1] E.弗洛姆,孙凯祥译.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3

[2] 克里希拉姆提,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2

[3] 睢文龙.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67

[4] 大卫·洛耶,单继刚译.达尔文:爱的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3

[5] 王正平,汤才伯.中外教育名言集萃[M].上海:百家出版社.1989:58

[6] 川崎修,斯日译.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97

猜你喜欢

厚生自由
日本厚生省年轻职员满意度低
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思想
日本逾10万人被漏发养老金
日本新生儿年出生人数首次跌破100万人 少子化速度在加快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