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不同剂量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比较
2022-03-19曲珊珊
曲珊珊
在我国,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疾病人数持续增加。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约占70%[1]。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极易造成患者死亡。静脉溶栓是救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越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死亡风险越低。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其中阿替普酶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然而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剂量选择一直是临床探讨的问题之一[2-3]。基于此,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比较阿替普酶不同剂量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根据患者就诊顺序进行分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64.17±2.06)岁;平均病程(3.50±0.23)h;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7例。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63.05±2.11)岁;平均病程(3.30±0.21)h;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2)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不超过6 h;(3)无凝血功能障碍者;(4)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4)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52,规格:50 mg)0.6 mg/kg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按照阿替普酶不同剂量静脉给药,推注1 min后将剩余阿替普酶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024,规格:10 mL∶0.9 g)250 mL中,行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1 h。同时积极治疗两组患者高血压等疾病,给予补充电解质等常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行头颅CT检查,未出血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3177,规格:25 mg),口服,每日100 mg,不间断服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价,量表总分为45分,分别从凝视状态、意识等维度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4]。
使用mRS量表评估患者不同阶段生活自理能力与肢体残障程度,量表总分为6分,6分表示患者死亡,分数越低说明患者肢体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测量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CRP、IL-6以及TNF-α水平。
评估静脉溶栓治疗溶栓72 h后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NIHSS评分,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45%以上为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18%以上但低于45%为有效,治疗后尚未达到以上效果的为无效[5]。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过敏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RP、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x- ±s)
2.2 两组NIHSS评分与m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与mRS评分比较(分,x- ±s)
2.3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发生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与致残率,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血液异常或者血管异常等因素导致脑动脉堵塞,进一步引起脑神经细胞发生缺血、缺氧的情况,甚至发生损伤和凋亡,造成患者神经功能严重受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当中处于半休眠或者休眠状态的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庞大,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的细胞进行挽救,从而快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保证其生命安全。此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病,其神经功能会受到严重损伤,进一步导致其肢体功能障碍,由于病情的影响,患者的身心状态、生活质量均会受到极大影响,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其机体内血清炎性因子的大量释放,其病情会快速加重,导致梗死部位不断扩大,进一步增加其治疗难度,影响患者预后。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建议在6 h以内送医救治,患者获得救治的时间越早,其预后良好的可能性越高。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被推荐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虽然动脉溶栓理论上的血管再通率较高,但动脉溶栓对术者操作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现阶段,静脉溶栓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有数据显示,约有30%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良好[6]。通过静脉溶栓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神经细胞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有效抑制和缩小梗死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缓解,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为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糖蛋白,阿替普酶目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中应用广泛,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药物,阿替普酶已经得到美国药监局批准,被正式推荐应用到脑卒中治疗中。阿替普酶是一种rt-P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接受这一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神经缺损程度。阿替普酶可以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进而发挥溶栓的作用。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对患者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较小,因此患者出血的风险较小,可以重复使用。有研究指出,阿替普酶对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人体血液中的纤溶酶不敏感,对身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力较弱[7-9]。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剂量,国内外指南中推荐0.9 mg/kg标准剂量,美国医学会当中将阿替普酶的推荐使用量定为0.9 mg/kg,而日本则将其推荐使用量定为0.6 mg/kg,考虑到不同国家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指标有一定的差异,再加上现阶段国内并无大量证据证实该药物的使用剂量,故这一课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10-12]。有研究指出,使用0.6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近期疗效与标准剂量疗效相当[13-15]。基于此,笔者对接受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0.9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不良发生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NIHSS评分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NIHSS评分越低预示患者预后越好。mRS评分是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残疾程度的常用量表,分数越低预示患者预后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4 h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标准剂量治疗的研究组患者预后更好。此外,两组治疗前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RP、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标准剂量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综上,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标准剂量在减轻炎症、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方面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