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在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19贺晓萍
余 科,郭 玲,黄 婷,贺晓萍,文 才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种植科;2.修复科,四川 泸州 646000)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学科,其中涵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口腔修复学的实验教学是学生从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到临床实习的桥梁,既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熟悉临床技能。传统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是按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先对每项修复技术和涉及的修复材料进行讲述、示教,然后学生操作,最后书写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过程清晰,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单一的技术和材料,但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4]。另外,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课时或实验经费的限制,常只让学生操作其中一种传统材料,再通过讲解或自学的方式学习其他的新材料,直观性差,与临床实践的衔接不足。
口腔修复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融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临床实习前掌握这些新材料,并熟悉这些新材料相关的操作技能是当前口腔修复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国DMG公司出品的临时冠桥树脂材料(速凝)是近年来引进我国口腔临床的一类暂时冠材料,主要由纳米填料和树脂基质构成,具有高强度、高精度、易抛光、美观性好、快速固化等特点。本研究将速凝引入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同时使用速凝和传统化学固化普通造牙树脂(自凝)制作临时冠,自发地比较两种材料,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最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探讨了新材料用于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研究对象 2017年10月选取本校2014级本科大四进入口腔修复学专业知识学习的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80名学生均经过“后牙临时冠的制作”相关理论学习,学习了速凝和自凝材料的相关知识,但均未进行后牙临时冠制作的实践教学。
1.1.2材料 选取标准上颌塑料牙齿模型160副,其中80副模型的右上第一磨牙已行标准的金属烤瓷冠的牙体预备,另外80副模型已行左上第一磨牙牙体预备。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每名学生发放两副标准上颌塑料牙齿模型,其中一副的右上第一磨牙、另一副的左上第一磨牙已行标准牙体预备。80名学生均在已行牙体预备的右上第一磨牙上用自凝材料制作临时冠,先在右上第一磨牙上涂布石蜡作为分离剂,再按标准的粉液比调拌自凝塑料,待自凝塑料到粘丝期后,涂布到右上第一磨牙表面制作临时冠,待自凝塑料凝固后取下打磨边缘外形,调整咬合。然后80名学生均在已行牙体预备的左上第一磨牙上制作速凝临时冠,首先用B区的1/4托盘制取未行牙体预备的左上第一磨牙的藻酸盐印模(利用第一副右上第一磨牙已行牙体预备的标准模型,其左上第一磨牙未行牙体预备),然后将自动混合的速凝材料注射到藻酸盐印模的左上第一磨牙冠中,再将藻酸盐印模复位到已行左上第一磨牙牙体预备的标准塑料模型上,待速凝材料凝固后取下,打磨其边缘和调整咬合。
1.2.2考核方法 在实验课结束后由1名未参加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对每名学生制作的自凝和速凝临时冠进行评价,包括临时冠美观性、邻接触点、边缘密合性、咬合面形态和光滑性5个评价点,评价指标分为好、一般和较差。为考查学生课后有无及时复习新材料的知识点和查阅文献资料,在实验课程结束1周后采用突击闭卷考试的方法考查速凝和自凝两种临时冠的制作要点,两种临时冠材料的组成、固化原理、理化性能、优缺点等。由1名未参加实验教学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试卷的每一道题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好、一般和较差。
1.2.3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 课程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80名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评价,调查内容包括对该课程是否感兴趣,是否容易掌握教学内容、能否启发创新性、课程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对课程整体是否满意等。评价指标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2 结 果
2.1自凝和速凝临时冠形态评价结果比较 速凝临时冠美观性、邻接触点、边缘密合性、咬合面形态、光滑性均明显优于自凝临时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使用速凝制作临时冠简单易学,便于初学者掌握;使用自凝材料制作临时冠费时,效果不理想,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表1 自凝和速凝临时冠形态评价结果[n(%),n=80]
2.2知识点掌握度考查情况 将新的速凝材料引入临时冠制作的教学后绝大部学生能轻松掌握临时冠的制作要点和两种材料的相关知识点。见表2。
表2 知识点掌握度考查情况[n(%),n=80]
2.3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超过80%的学生认为引入新材料到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掌握学习内容,对课程整体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新材料的应用可以启发创新性,少部分学生认为由于新材料的应用,增加了课程内容,缩短了每项操作的时间,节奏偏快。见表3。
表3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n(%),n=80]
3 讨 论
口腔材料对口腔修复治疗非常重要,而近年来口腔材料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传统修复治疗方法和技术提出了挑战[5]。如口腔粘接材料的进步促进了贴面修复和嵌体修复的临床普及、种植材料的进步减少了固定桥修复的临床应用、临时冠材料的改进简化了传统的临时冠制作方法等。虽然传统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在口腔临床应用中正逐渐被取代,但在特殊情况下却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后补或替代的方法,因此,仍有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如本研究临时冠制作材料中的传统自凝塑料正逐渐被操作更简便、制作效果更好的速凝材料取代,但在牙齿缺失较多时临时冠的制作仍首选传统自凝材料,因其强度和韧性较速凝材料好。因此,在口腔修复学的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材料和新材料之间的比重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不能故步自封忽视新技术、新材料的进步,完全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不能只教授临床实用的新材料而抛弃传统修复材料。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在课程设计方面可将相同修复项目的传统材料和新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两种材料的异同和优缺点,系统掌握材料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将新材料引入口腔修复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发地与传统材料进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本研究将新的速凝材料引入修复学实验教学中,由于速凝材料制作的临时冠比传统自凝材料形态更好,操作更方便,让学生对新材料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课后1周突击考试成绩可见,大部分学生在课后均主动复习了两种材料的相关知识点,并进行了文献查阅。另外,新材料的引入可与旧材料形成对比,而对比是学习知识常用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各层次、各类别知识的学习过程中[6-8]。多数研究表明,对比学习的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教学内容更容易与临床实践接轨[9-11]。因此,在修复学实验教学中将新旧两种修复材料放到一起教学,既可因新材料的引入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又无形中构建了一种对比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比较,寻找和掌握两种材料各自的特点。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大学本科教学的任务[12]。为此,有学者曾尝试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引入口腔修复学教学中[13-14]。PBL教学是以一个病例的就诊流程为主线,在就诊过程中引起学生的问题,然后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能动性方面PBL教学具有优势,但完全融入口腔修复学的实验教学中还具有一定的难度[15]。而本研究将新材料引入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中,与传统材料形成一种对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新旧材料的不同点。虽然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对新旧材料进行详细讲解,但实践操作能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课后主动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部分学生认为,在一次口腔修复学实验课进行新旧两种材料的教学使课时更紧张,不能充分掌握每种材料的操作过程。故建议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并观看教学录像,实验课中直接由教师示教并在示教过程讲解关键知识点,重点要求学生进行操作,课后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复习知识点。另外,新材料的引入需对整个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进行整体重新规划布局。
综上所述,将新材料用于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有利于与口腔临床实践接轨,值得在口腔修复学其他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如光学印模技术与传统印模技术的比较、玻璃纤维桩与金属铸造桩的比较、铸造卡环与弯制卡环的比较、生物功能性全口义齿与传统全口义齿的制作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