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痛宁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2-03-19薛士梅葛艳杰
薛士梅 葛艳杰 张 馨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医医院 1 药剂科 2 中医科 3 护理部 300270
偏头痛作为一种周期性发作和有家族倾向的疾病,患者会出现阵发性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羞明和呕吐,在安静、睡眠后或者黑暗环境内头痛会有所缓解,在头痛发作时或头痛发生前可伴有精神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1]。西医仅限于偏头痛缓解期的控制治疗以及发作时的对症治疗,尽管能暂时解除偏头痛患者的痛苦,但是还没有有效的根治药物,因而发挥中医优势,调控机体平衡以及预防复发就显得非常重要[2]。中医学通过应用辨证论治以及整体观念,不仅能快速止痛,还能巩固疗效。目前关于颅痛宁颗粒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分析了其对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3];符合寒凝血瘀证的诊断标准[4];证见头痛如刺,固定不移,经久不愈,恶心,畏寒肢冷,脉细涩或沉细,苔薄白,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每个月的头痛次数>15次;(2)紧张型头痛患者;(3)其他疾病(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等)导致的继发性头痛。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男12例,女22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5.19±13.41)岁;病程1.6~20.3年,平均病程(6.74±1.29)年;偏头痛部位:左侧14例,右侧15例,双侧5例。对照组男11例,女23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6.27±12.48)岁;病程1.7~20.5年,平均病程(6.83±1.42)年;偏头痛部位:左侧15例,右侧15例,双侧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偏头痛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服用氟桂利嗪(国药准字H20067316,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mg)进行治疗,10mg/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颅痛宁颗粒(国药准字B20040012,黑龙江省济仁药业有限公司,8g)治疗,8g/次,3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的头痛症状和相关的并发症基本消失,半年之内没有出现复发;显效: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头痛的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减少>2/3;有效:患者的头痛症状有所减轻,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间有所变短,发作时间的间隔有所变长;无效: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没有缩短。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检测两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和血浆黏度水平,并进行对比。(3)比较两组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发作天数和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4)治疗前后均空腹采集3ml上肢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采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采取ELISA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采取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476,P=0.011<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发作天数和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发作天数和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发作天数和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对比
2.3 两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和血浆黏度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和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和血浆黏度对比
2.4 两组血清 ET-1、5-HT和 NO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ET-1水平明显降低,血清5-HT和 NO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 ET-1、5-HT和 NO水平对比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防治偏头痛的药物比较多,如心得安、麦角胺制剂、西比灵和苯噻啶等,但不良反应较大,服药周期较长[5]。随着近些年来偏头痛患病率的明显升高,且患者病情程度的逐渐加重以及伴随症状的日益多样化,单纯采取西药进行治疗已经无法满足偏头痛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需求。
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头风”“偏头风”“偏头痛”等范畴,其致病的关键因素主要为外感风寒和阳气不足,其重要病机为风寒束表,其重要治法为温经散寒解表[6]。偏头痛的病机为肾气早伤,素体不足,病在少阴,阳气虚损,机体复感外邪而引起头痛;少阴阳虚,阳气不振,无法温煦周身,则面色不华,形寒肢冷;机体寒邪客于经络,阳气失于敷布,则头痛且寒。偏头痛以脾湿以及阳虚为本,瘀血以及风寒为标,在治疗上应用活血化瘀以及祛风散寒来控制头痛的发作,扶助正气,温阳健脾,抵御外邪侵袭,有效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故治宜健脾化湿,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颅痛宁颗粒是由大剂量的荜茇以及川芎两味中药配伍而成。颅痛宁颗粒药物中重用川芎,而川芎入少阳经,辛温芳香,性善走散,能下达血海,上行头目,旁通四肢,外彻皮毛,不仅可以入血分,还可以行气,发挥祛风止痛的效果。荜茇善行气止痛、温中散寒,能有效治疗火郁于内、寒邪外凝的牙痛、头痛患者。颅痛宁颗粒方中的荜茇作为臣药,能产生辛散止痛的效果。荜茇与川芎配对,荜茇偏行气,川芎偏活血,二者一气一血,相须为用,并力上行,共奏活血止痛和疏风散寒之功效。本文结果发现,颅痛宁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可以明显提高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和偏头痛发作天数,缩短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显示了其显著的疗效。偏头痛患者大多存在颅内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本文结果发现,联用颅痛宁颗粒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和血浆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
ET-1属于一种常见和重要的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其水平升高,会进一步造成机体的大脑局部血管发生收缩。NO可以产生类似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作用,进而造成血管内皮依赖性松弛,而且可以引起局部的神经元兴奋,造成脑血管扩张。ET-1和NO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才可以有效维持机体正常的血管紧张度。研究发现,5-HT能神经元是实现下行双向调痛和参与偏头痛病理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神经元[7]。本文结果发现,观察组偏头痛患者的血清ET-1水平明显更低,血清5-HT和NO水平明显更高。表明颅痛宁颗粒联合氟桂利嗪通过上调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的血清5-HT和NO表达水平,下调血清ET-1水平,而发挥镇痛作用。
综上所述,颅痛宁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5-HT和NO表达水平,下调血清ET-1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