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省乡村人才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2-03-19刘会平蒋淑玲陈洁刘宏亮

经济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

刘会平 蒋淑玲 陈洁 刘宏亮

摘 要:文章在提出乡村人才创业素质评价的一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乡村人才自身特点,建立了乡村人才创业素质指标体系和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该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模型具备较高的科学性,进而提出乡村人才素质的提升路径,为政府提升乡村人才创业素质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AHP 乡村人才 创业素质 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0;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132-03

狭义上的乡村人才定义认为乡村人才为在传统种植业与养殖业等农业领域具有专长,或是能通过传统农业活动获得收益的劳动者。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个定义已不再使用,目前更多的学者将乡村人才的定义从农业转向农村,着重突出农村人才的实用性,即对乡村建设发展有贡献的人才。本文所指的乡村人才也就是广义上的乡村人才,主要是指在乡村各行业有专长的人才,或是具有创收能力或带领乡村农民增收致富的劳动者。

乡村人才的评定工作就是对乡村人才的基本素质与创业素质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进行評价的过程,以此来评定乡村人才的发展进程。这里所说的乡村人才创业能力评价主要考察人才的个人能力,主要包括有专业技能与创业素质。其中创业素质含括有创业热情、创业素质与价值观。不管任何地方人才都是主力军,在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让乡村人才发挥其最大作用,依靠于这部分优秀人才能够带动其他人的积极性,推动湖南乡村振兴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乡村人才评价原则与方法

(一)乡村人才评价原则

相关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当与乡村人才素质评价相关,在指标的选择上,选择对于乡村人才创业素质评价相关的指标,从而通过指标的选择,构建起有效的创业素质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乡村人才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当科学合理,指标的设计应当科学合理,能够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一方面,在指标选择的过程中,应当要坚持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确保指标的选择与人才素质评价的内在逻辑密切相关,从而确保指标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在指标选择的过程中,应当要对于指标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虑,综合考虑指标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影响,确保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分度,通过指标选择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于乡村人才的科学评价。

定量与定性指标有效融合的原则。定性指标就是对于指标能够有比较清晰的表述,掌握好指标的内涵,以及指标对于人才培养的内在影响,并以此作为依据,对于指标进行选择。在乡村人才创业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于乡村人才创业素质开展评价。定性分析是指标选择的基础,能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较为清晰的思路。定量指标就是要采用能够量化的指标,通过量化从而实现对于乡村创业人才工作的准确评价。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很多指标不能够量化,这就需要采用定性的指标进行测量。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指标相结合,才能够实现对于乡村人才的创业素质做出全面评价。

实用性原则。在指标的选择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得性,以及可操作性,确保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指导性。在实际的指标选择过程中,能够方便地获得指标,从而让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加便捷,对于乡村创业人才素质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使用性还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获得的难度,应当考虑到指标在实际的操作能方便地获得,以便捷地方职能部门对乡村人才的创业素质进行测评。

(二)乡村人才评价方法

乡村人才是乡村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乡村人才创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人才的创业行为,创建合理科学的乡村人才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已然成为乡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对乡村人才创业素质的评估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的课题,以往传统、单一的农村人力资源评估方法已无法对乡村人才创业素质开展科学的评估。因此,本文选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这为农村展开乡村人才创业素质的评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二、乡村人才资源开发研究现状与乡村人才创业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一)乡村人才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我国学术界对乡村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也从原来的定性研究向定量化、模型化方向转变。定性方面的成果,如唐小平在《新型农民培养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研究》中,探讨了新型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等,阐述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必要性;马素芹在《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就如何利用远程教育对农村实用型人才进行培养进行了研究;赵路在《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特征与培养研究》中,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在乡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积极作用,并就乡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特征与培养作了分析。目前我国乡村人才资源开发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出版了不少专著。如卢秀臻的《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刘恩允的《欠发达地市高校在农村人才培养中的角色认知和问题探析》,耿显家的《实施农村人才开发刻不容缓》,廖华的《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崇华的《新农村建设须加强人才资源管理》,娄伟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养模式分析》,崔源的《农村人才的激励途径及其创新》等等,这些成果主要探讨了乡村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以及乡村人才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在最近几年开始对素质模型进行探究的,笔者在知网、万方等权威性网络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后发现,有关农民素质模型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有林美卿、代金平的《农民素质及其科学评价体系》,辛贤、毛学峰、罗万纯的《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其区域差异》,夏永祥、卢晓《新时期农民素质评价体系与农民收入研究》,茶金学、徐步朝《新型农民素质评价体系初探》等,这些文献中,对农民素质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不同维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民素质开展科学的分析。例如胡立和在《素质、农民素质、新型农民素质》这一文章中,表示农民素质的评价需要从文化、心理、道德、科技、身体、经营管理等维度上展开,且表示如上指标评分都较高的群体属于新型农民群体;霍生平在《两型农业中农民生态素质模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设计了两型农业知识、两型农业意识、两型农业行为的两型农业农民生态素质模型,这三个二级指标下,还包括六个三级指标。不足的是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将乡土人才素质模型的建设作为研究主题的资料寥寥无几。

(二)乡村人才创业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设计的乡村人才素质模型中,包括基本素质、经营能力、职业认同、生态素质等4个准则层指标及17项操作层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为乡土人才创业素质的评价提供可行的方法。

1.基本素质(C1):即乡村人才先天拥有或者经过后天学习、工作等形成的特征和能力。具体而言,受教育程度(C11)即乡村人才接受的学歷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C12);学习意愿和能力(C13)是学习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法律基础知识(C14)是乡村人才所掌握的有关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庭院环境美化(C15)即乡村人才在乡村环境美化方面的意识和技能。

2.经营能力(C2):即乡村人才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获得利润的能力、技术和管理方法。朱启臻(2013)认为乡村人才的最佳载体非家庭农场,因此在明确三级指标的时候,选择了家庭农业产值(C21),即乡村人才经营水平的直观揭示;专业技术等级(C22)即乡村人才在学习、参加培训后获得的农业技术等级认定,可以揭示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其拥有的技术和知识;管理知识与技能(C23)是乡村人才在农业产业链建设健全、家庭农场管理等方面具备的能力;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C24)即乡村人才对于市场信息获取、整合以及应用后获得报酬、规避风险的能力。

3.职业认同(C3):即乡村人才认为自己所从事职业是有价值的,能够保持对职业的热情,职业认同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职业意愿与期望(C31)即乡村人才对于从事农业的期望以及工作前会主动进行筹划;职业意志(C32)即乡村人才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坚定态度;职业价值(C33)即乡村人才对于所从事职业价值的观点;职业效能(C34)即乡村人才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坚信自己能够出色完成的感受或者态度。

4.生态素质(C4):即乡村人才对于打造现代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建新型城镇化方面拥有的生态意识、采取的行动等。具体而言,生态农业知识(C41)即在发展农业中,能够处理好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农业,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律等的知识;农业污染防治知识(C42)即面对农业污染能够进行治理、控制污染的知识,包括农业生产中进行清洁生产,应用清洁技术等的知识;绿色农资使用比例(C43)即农资使用中,使用有机肥、低毒农药在总量中占据的比重;生态农产品检测技术知识(C44)即对于农产品质量控制上,通过科学技术进行检验,确保农产品无害无毒,达到相关标准的知识与技能。

以上共选取4个方面的17个指标构成乡村人才创业素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提升乡村人才创业素质的政策建议

一是提高乡村人才的薪资待遇,改善人才居住环境。当一个人身处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提升,在提升乡村居住环境后,乡村人才也会为乡村环境的改造贡献一份力量,这也为打造宜居的乡村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的评定并不仅仅以居住环境为依据,还应当考虑节能减排、便利的交通环境以及居住密度适宜度。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乡村人才的居住环境,而且也有利于保障乡村人才的身心健康。

二是培养复合型乡村人才。为了培养更多类型的乡村人才,因此对于乡村人才的选定不能仅仅局限管理型、科技型以及技术性人才。针对于乡村的特殊情形,乡村紧缺的不仅只是有单一方面技能的乡村人才,而且需要具有专才多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需要发掘乡村人才成为多类型人才的潜力。根据现有的调研结果发现,湖南农村拥有大量文化手艺人,可以将这一部分人才纳入文化型人才的体系中,这是继承少数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三是健全乡村人才的管理体系。首先,应当建立“党管理人才”的体系,完善乡村党支部建设工作,并逐步完善和巩固乡村人才结构,统筹好管理乡村人才工作,为形成良好的乡村人才管理方式打好基础。其次,具有健全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到乡村人才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鼓励乡村人才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鼓励乡村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推进湖南乡村人才振兴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XSP21YBZZ043)]

参考文献:

[1] 肖娥芳,祁春节.基于ANP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量化研究[J].西北人口,2015,36(5):95-100.

[2] 王乐杰.沈蕾.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西北人口,2014,35(3):80-85.

[3] 苏敬肖,焦伟伟.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素质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21-25.

[4] 马建富,陈春霞,吕莉敏.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建构——基于KSAIBs模型及国内外认定标准[J].职教通讯,2016.34:50-57.

[5] 缪雄.基于灰色多层次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评价技术[J].全国商情,2016.26:40-42.

[6] 董雨菲,姚雪,张志明.“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构建研究[J].“互联网+”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月上:71-73.

[7] 贾亚娟,宁泽逵,杨天荣.基于AHP法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1:82-89.

[8] 廖智琪(导师:陈修颖).乡村人才振兴目标下的黔南州乡村人才评价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9.

(作者单位:1.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湖南衡阳 42100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作者简介:刘会平(1976—),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会计理论;蒋淑玲(1972—),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会计理论;陈洁(1970—),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会计理论;通讯作者:刘宏亮(1996—),男,湖南常宁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村管理。]

(责编:若佳)

3650501908257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
基于DEA的汽车上市公司相对效益评价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有效性评价模型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