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与传承策略

2022-03-19刘子越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音乐

刘子越

摘 要: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是让民族文化之花盛开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特殊方式。想要通过民族音乐渗透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需让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音乐教育这一创新载体,让广大青少年可以学习了解到民族音乐文化。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在这一阶段青少年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所以在此时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围绕民族音乐文化的定义与发展现状,结合其传承的价值作用,重点阐述了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方法与对策,让更多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可以在课堂中学习到民族音乐,了解到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文化传承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1.034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起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音乐这种独特的“语言”去进行记录与表达,从而抒发出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都会形成各具特色的音乐类型。中国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分布在大江南北,上下五千年历史为后世留下了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加快了开放的步伐,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得以在华夏大地汇聚,也正是在这样百花齐放的音乐氛围下,我们更应该优先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是我们能够昂首屹立在世界音乐之林的底气,也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今社会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能够适应发展的潮流,以不至于被遗忘,能够永世长存。

一、民族音乐文化释义和发展现状

1.民族音乐文化释义

民族音乐作为一个有特色的个体是音乐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的一部分,拥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载体和绚丽的文化底色。从本质上来讲,民族音乐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底蕴之中。从夏朝到明清不同时期的历史文明是民族音乐文化发源的起始,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之下,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也就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民族音乐绝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群众迸发的智慧和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是民族音乐创造的驱动力,也是造就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的主要因素。

2.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现状

民族音乐不仅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各类不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之后,民族音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创作方面来说,诸多创作者在原有的音乐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了许多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民族音乐;在演奏表现方面,民族乐器也在国际化的背景之下逐步迈向了世界音乐的大舞台,让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大放异彩。但是民族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阻碍。首先是民族音乐教育受到外来音乐的冲击,导致各个教育阶段,音乐教育都在向西方音乐教育模式转变,这就限制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次是受到人们崇洋媚外的心理影响,民族音乐在大家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许多学生甚至产生了西方古典音乐才是高雅的艺术文化这类错误的认知,未来的民族音乐发展之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之道不禁让人堪忧;最后就是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方面,也就是中西方音乐的融合发展,民族音乐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但是过度地融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会打破原有的民族音乐体系,发展不得当会迫使民族音乐文化走向不伦不类的边缘,音乐发展环境的多元化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并不利好。因此现阶段初中音乐教学应该及时调整方向,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教学重点,让民族音乐文化走进初中音乐的课堂。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作用

1.民族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民族音乐从本身来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方式,但是从传承的角度来说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一把利器,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初中阶段的音乐课本中虽然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民族音乐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亟须加入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民族气节的体现与民族精神的传承都是其主要内容,对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衡的发展态势,我国许多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忽略,也正在走向发展的下坡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音乐教育中加强对于民族音乐的教授,由此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也通过此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内容的丰富,增强音乐教学的体验感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开展的相关初中音乐教学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初中音乐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单一的器材来进行教学,而初中生从性格特点上来看正处于具有较高活跃度的时期,传统形式下的音乐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加入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丰富课程的内容,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热情,又可以实现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3.综合素质的培养,探寻音乐教育的新方向

新课改之下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阶段处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综合素质也就是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作为一种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美育建立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中华民族之美才能得到正视,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当中的主旋律。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中,逐渐渗透民族音乐教学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符合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也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方法对策

1.民族文化知识与音乐教学相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汇聚成为中华民族,不同的民族散布在不同的地区,每个地区的民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及相对应的音乐作品。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应该透过民族音乐传递民族文化。将文化的传递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例如在八年级下册《万马奔腾》音乐欣赏这堂课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进行教学布置,根据《万马奔腾》背后反映的民族特点,去自行查阅蒙古族的民族知识,比如蒙古族在中国的分布地区,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先通过自行的查阅资料对于马背上的民族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民族乐器演奏的《万马奔腾》引入民族乐器马头琴的介绍,让学生再通过这首民族音乐作品去了解一些民族特有的乐器,最重要的一环是通过乐曲的律动结合影像直观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动人旋律的背后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在草原之上马匹自由奔腾的宏伟壮观,这都是由于蒙古族多年的游牧生活才独有的一种生活景象,更是一种草原文化。依托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音乐教学扩展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这样的教学渗透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有民族音乐才能焕发我们中华儿女心底里的共鸣和情感。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民族音乐文化渗透与传承的必然选择。

2.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往往体现为比较活泼,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则需要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模式是活跃课堂氛围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升级的必然要求。尤其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只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对于了解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空山鸟语》是一首技巧性很强的二胡独奏曲,全曲一共分为五个乐段,还有引子部分和结尾部分。一开始引子是慢速的进入,并且由八度、五度、四度的大音程依次跳进,仿佛是空谷的回声,勾画出一副幽静的意境。乐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音乐意境是清新活泼、气氛活跃的感觉。乐曲的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在演奏技巧上,运用了各种拟声的技巧,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一副百鸟争鸣的画面,表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到了乐曲的尾声部分,它的演奏内容是再现了乐曲第一段的内容,乐曲的最后一句是采用分解大三和弦的上行旋律,因此表达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按照男女性别进行分组。两两一组,让学生在对唱这种形式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分小组教学符合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是创新教学形式的一种典型手段,当然在分小组时也可以選择以班级为整体,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中可以选择同学来演唱歌曲,也需要选择同学根据歌曲中的情景进行误导动作的创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发挥性,在创新的教学手段下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民族音乐,之后再逐步渗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并了解民族文化。

3.进行情境创设,加强教学情感引导

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现今的流行音乐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会受到时代潮流发展的影响,对于民族音乐接触的机会少之甚少,所以课堂是作为初中学生接触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最好的契机,但是这也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能够结合音乐的特征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我们的文字、语言、艺术,音乐作为艺术中最为直观、最容易的传播种类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两千多年的漫漫长路中,古筝凭借着其晶莹剔透的音色、别致动听的韵味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高山流水》《广陵散》《十面埋伏》等名曲的传播,古筝曲也走出国门,成为向世界传播我国文化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广袤的土地上,古筝在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特殊演奏技巧等因素的影响下,又在历代古筝艺术家的继承和发展中逐渐地演化出不同的艺术流派。在古筝欣赏课的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古筝的起源作为课程导入的重点,比如先介绍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延续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文化历史,史称“秦筝”。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古筝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地域的不同,对于筝的发展也有了多种地域的文化特色,之后通过播放古筝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其文化魅力,这样不仅可以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特点,更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文化爱上音乐,再结合音乐认真了解民族文化。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之上将民族文化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传达给学生,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感受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到当地的历史发展,从而渗透传承民族的音乐文化。

4.借助民族音乐文化传递民族音乐的特点与知识

初中音乐课堂中更多是以音乐赏析为主,但是这不意味着在课堂中一些民族音乐中所独有的乐理特点与乐理知识就不进行传递,反之,要想让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在作曲上与国外的古典音乐有什么区别。例如在九年级《十面埋伏》赏析的教学中,就可以依托琵琶这一乐器,讲述相关的乐曲创作特点,在一度创作中,器乐演奏者首先要去倾听乐谱,把乐谱中的音符、各类标注转化成为属于自己内心的音乐。在接触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而只有不同时期的作品才能够体现出每个时代具有的音乐特点、地域风格。在演奏者对作品展开二度创作时,首先应该遵循这首作品的历史地域特点、作曲者的人生背景及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尽可能地在脑海里再现出作品的历史风貌,这是每个演奏者在拿到乐谱的时候所需要经历的分析过程。但怎么样运用技法对音响效果进行更好地表现,这就要看演奏者自己,如何能够将已掌握的众多技法在演奏某个新作品时完美地展现出来,所有的这些理论依据能够实现了,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二度创作。一般情况下,在乐谱中,演奏者们看到的标注都可以弹奏与掌握,但要想融入二度创作,就必须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去感悟、理解,做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和处理。此阶段的学生思想已经比较成熟,更利于从创作的角度让他们去了解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 方晓《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北方音乐》2015年第1期。

[2] 王文婷《初中音乐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贺思媛《宁夏花儿文学、音乐及文化背景之研究》,《西江月》2012年。

[4] 王金艳《试论初中音乐教学中加入民族音乐的教学方法》,《快乐阅读》2012年第12期。

(本文系长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创建温馨学校背景下创设音乐生态课堂实践研究》成果,编号:JKBLX-2020560)

3191500589250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MINORITY REPORT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音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