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尝试

2022-03-19李俊焘齐艳南

关键词:数学知识传统过程

李俊焘 齐艳南

摘 要:数学和传统文化之间,貌似没什么关联,然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数学同样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古代数学家们取得的辉煌成就,一度令世人为之瞩目。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无尽智慧。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试图找出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相融合的理想途径。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策略等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传统文化 教育尝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1.004

数学不同于人文学科,要在抽象的符号、公式和图形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数学历史,一方面要多涉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充分掌握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寻找两者的交集和契合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通过多种载体的灵活运用,将传统文化自然引入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只有数学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都得以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有意义。

一、通过数学历史名人展开教育

我国历史上不乏伟大的数学家,除了广为人知的祖冲之以外,还有撰写了《九章算术注》的刘徽、《数学大略》的作者秦九韶、珠算大师朱世杰、以及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等等。这些数学大家不仅在数学领域成就不凡,而且他们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同样令人钦佩。教师可以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寻本溯源,自然引出与知识相关的历史名人,从而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以祖冲之为例,祖冲之对于圆周率的计算贡献巨大,在讲圆周率时,教材中会有相关的拓展知识,供教师借题发挥。教师可以先给出一组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例,最后学生发现这个比例大概是3比1。此时教师再通过视频或PPT,向学生展示祖冲之当年推演圆周率的过程,告诉学生,这位15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了3.1415926。此时学生尚未意识到,这个成果在当时有多么惊人,教师再向学生简要介绍当时的数学研究整体水平,以及计算条件和计算工具等,学生方才明白,祖冲之竟然在数学理论相对落后,计算工具如此简陋的年代,推演圆周率至小数点后7位!教师趁热打铁,接着为学生讲述祖冲之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到祖冲之“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的科研精神,既普及了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学习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践作风。在名人名言以及历史故事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确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在针对历史故事和名人生平事迹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推行,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古人严谨治学态度和实践作风的基础之上,更有效地激发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身的贡献,而这也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

二、借助圖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相比于抽象的数字,生动的几何图形更容易与历史文化产生联系,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经典图案,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借助图形的教学,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轴对称图形为例,我国古代有很多图案都呈现出了轴对称的特征,包括木结构建筑、拱形桥梁、风筝、团扇、中国结等,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些传统图案的背景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而教师则以这些图案作为案例,进行轴对称图形知识的讲解,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增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了解。再比如立体图形的教学,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球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实物,其中包括了象棋、笔筒、墨盒等与古代文化息息相关的物品。有些物品学生不易寻找,如蹴鞠;或者容易破碎伤到学生,如瓷器,则由教师在课堂上以视频或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图形知识,而是先从实物入手,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物品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等。由实物教学,自然引出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不但能让学生通过实物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同时也让教学更生动、更具有趣味性,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来,在数形结合方面充分地感知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更充分地掌握数学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如在针对圆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在课堂的最后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一组图片的形式,对于生活中的圆、月饼、圆月等等进行相应的展示,让学生充分明确圆不仅是一个几何形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还代表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有着美满、团圆的美好寓意,也有着美好和谐的含义,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无穷的魅力,同时更有兴趣对于传统文化进行认知理解和传承弘扬,以此使自身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弘扬者、挖掘者。

三、挖掘史料中的经典习题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数学题,直到今天仍然出现在数学教学中,如“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百钱百鸡”“以碗知僧”等等。这些数学名题大多记载于《九章算术》《算法统宗》等古代数学论著中,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时有涉及。由于它们直接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挂钩,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以“鸡兔同笼”为例,这道题目对于小学生而言,既富有趣味性,又具备一定的挑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以动画的形式,演示题目的解题过程,或者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摆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在观看动画或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隐约感到,自己已经触及到了题目的原理,这个时候教师再抛出解题思路,学生一下子就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可以这样解答。最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述“鸡兔同笼”题目的来历,其出自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以及古人曾经推演出“鸡兔同笼”的各种解法等,让学生在学会数学题目之余,也为古人的智慧所惊讶感叹,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针对该类传统经典习题进行讲解完毕之后,可以进一步有效引入与之相对应的学生比较常见的习题,这样可以起到新习题和旧有经典习题互相融合的效果,在两者的融合和潜移默化的推进过程中,使学生更有兴趣了解相关习题内容,把握习题的深层次内涵,通过这种千古流传的古题、名题的讲解和深入挖掘,体现出古诗文以及数学问题集于一身的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完善性,这样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确保学生在理解阅读题目和解题方案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也可以自己设计相对应的习题。在题目中也要包含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数学知识的核心思想,这样可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效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传统文化的融入和继承的过程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可行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增强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游戏

小学数学中包含了一部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传统游戏相结合,既起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又符合小学生喜爱游戏的天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消化概率这个教学难点。以“击鼓传花”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击鼓”,学生“传花”,活跃课堂气氛。在利用这样的传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向学生进行提问,结合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创设出相对应的概率知识的内容。同时在实际的游戏环节,教师要向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游戲的玩法和其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相关知识点和核心内涵进行更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更有效地融入游戏过程中来,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在自我探究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领会传统游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和深刻内涵,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融合渗透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也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掌握和认知。然后教师对“击鼓传花”的来历进行拓展,告诉学生“击鼓传花”与儒家的“礼”有着至关重要的紧密联系,两者的深层次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人饮酒的过程中,所行的“酒令”就是由这样的实践活动演变而来的。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游戏过程中来,通过传统游戏的掌握和对相关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这样可以更充分地掌握课本中所涉及的糖果相关统计学知识和概率内容,对于相关方面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对于数学的内涵也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因此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之下,同学们对于古代的饮酒文化和饮酒礼仪也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的领会过程中,更充分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其进行更有效的理解传承和弘扬,这样可以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传统文化融入效果和教学成效,为学生人文素养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了解古代数学计算工具

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数学成就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如今互联网科技高度发达,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计算,而像算盘、算筹这样古老的计算工具,则渐渐被人们淡忘,很多学生甚至没有见过实物,更别提亲手拨打算盘、摆弄算筹了。这对于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传承而言,无疑是一种遗憾,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中对传统计算工具的介绍,带领学生对这些古老的计算工具进行研究和学习。以最经典的算盘为例,教师首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算盘发明的过程,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们见识到历史上出现过的形形色色的算盘,以及它们的发明人。随后,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珠算的基本技巧和口诀,如九归、退商、商九口诀,以及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除歌诀》等。在“五归添一倍,逢五进成十”的诵读声中,学生像千百年前的古人一样,用算盘进行着加减乘除计算,感受着古老的珠算文明。再比如说日晷,它是古人用来计算时间的工具,教师可以在讲授“时、分、秒”相关内容的时候,适当插入对日晷的介绍。日晷不同于算盘,它的实物比较难找,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的教程,手工制作日晷进行教学。通过带领学生用日晷观测时间,让学生明白日晷的计时原理,从而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将日晷和钟表进行对比,两者计算时间的单位不同,钟表以“时、分、秒”为单位,而日晷则是用来计算“时辰”的。“时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古代计时单位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时辰”与“地支”的对应关系等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现代时间单位的记忆和理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六、以广泛的数学应用为载体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要高度重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进而充分体现出数学学科应用的效能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加强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要进一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到小卖部或者超市等相关场所进行物品的采购,在采购的过程中涉及很多方面的数学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报告的形式,针对所花费的费用以及相关产品的价格进行有效的汇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体现物有所值,每一件物品都有自身的价值的哲学思想,而这样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广泛的存在。在这样的数学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自觉自愿地融入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来,进而为其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和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教学实践的推动过程中,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弘扬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与传统文化形成关联,成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让理性、严谨的数学课堂也能弥漫起传统文化的气息,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华古老文明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2] 黄丽月《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研究》,《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4期。

3679500589273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传统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少年力斗传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清明节的传统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