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探讨

2022-03-19文凤玉

关键词:竹子古诗文古诗

文凤玉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后,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备受关注。语文教材中文化内容丰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深远教育意义。为了实现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小学特别是小学高段教学中有必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认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着重从丰富教学形式、联系生活内容、加强意境营造、实施拓展教学等方面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文教学之中,助力文化繁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段 传统文化 古诗文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1.003

古诗文是传递传统文化十分重要的媒介,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思想与智慧精粹。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文以优秀古诗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悠长,内涵深邃,加强古诗文教学对于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言势在必行。

一、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教学重要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强调经典性、适宜教学、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的选文标准为指导,在选文上出现诸多变化,很多经典文章重归教材,大大提高了古诗文的占比,验证语文教学愈加注重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思想、精神和情感均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依托,不管是古诗文还是戏曲,无不一一呈现历史文化精华。其中的古诗言简意赅,蕴含丰富情感,是古代经典作品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古诗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丰厚的人文内涵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段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黄金期,拥有领悟古诗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发现学习理解古诗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教师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古诗文教学,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小学生不仅能积淀文化知识,还能探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核心与精髓,培养诗歌文化传承意识、传承能力,自然而然地在古诗的熏陶中承担起传承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教学实施策略

1.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兴趣

古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作为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需求,灵活使用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体验、拓展,激活思维,产生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实现语文能力发展。

第一,用形象生动的范读来激趣。古诗需要诵读,教师的示范指导是十分直观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古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播放与古诗内容契合的音频,或者直接范读,吸引学生参照教师的节奏和语调进行诵读、领悟。例如《示儿》,教师就可搭配哀婉的音乐来范读,将诗句用低沉的声音娓娓道来。依托悲凉的音乐和深沉的诵读,恰当地表达作者无法完成抗金大业的遗恨,学生诵读时也更能体会诗人的悲恸,从而更有兴趣朗诵悟情。

第二,用故事来激趣。和单调枯燥的文字理解相比,小学生更喜欢根据文字拓展而来的奇闻故事。教师在学生熟悉古诗以后就可以讲一些有关于诗人的背景故事,基于对诗人写作背景的了解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例如《示儿》,教师为学生讲述陆游所处时代背景,当时金人大举进犯,国家积弱积贫,百姓深陷水深火热;讲述诗人的人生际遇,陆游把收复国土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年迈衰老时依旧没能完成抗金大业,这成为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于是写下这首诗,嘱托亲人一定要在祭奠他时告知。讲述这些故事,帮助学生了解陆游,理解《示儿》,更有兴趣研读这首诗。

第三,用表演来激趣。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入故事所描述的场景,激活想象力、创造力,明白古诗的意思后内化语言,体会人物情感,掌握传统文化。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们积极编写剧本,通过表演展示对诗人情感和古诗意思的理解。学生利用诗人独白的形式叙述历史文化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多年逃难的生活,在漂泊中的悲哀、沮丧,以此为基础演出忽闻朝廷军队将河南河北失地收复时喜极而泣、急切返家的情节,感受爱国情怀。如此,學生不仅内化古诗内容,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奇妙,有兴趣了解更多文化知识,培育爱国情怀。

2.联系生活内容,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不仅包含对教材内容的使用,还包含对课程内容的沿用和创生。也就是语文教学内容要包含教材内容和教师基于实际情况重构的内容。小学高段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建立“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古诗文属于古人的优秀艺术创作,创作艺术作品的灵感大多来自生活,但是古诗文创作背景和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传统文化在内容与表现上较为抽象。加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更不能被教材内容所局限。那么,教师在丰富古诗文教学形式的同时,应当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在深入解读古诗文的文化内涵以后结合生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充实课堂内容,增进传统文化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把枯燥乏味的古诗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对古诗文学习产生自主体验,丰富情感。例如《石灰吟》,作者于谦在12岁时写下这首诗,与学生们所处年龄段很接近,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时就要把握诗人与学生在年龄方面的联系,展示于谦幼年立志、作诗的内容。于谦从小勤奋苦读,立志为国为民,他有一天在一座石灰窑前观看一些师傅煅烧石灰,青灰色山石被烈火焚烧以后变成白色的石头,有感而发写下了《石灰吟》。补充这些内容,为学生们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情感。当然,传统文化不仅在古诗文里有所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浮现出来,教师讲解古诗文时可以适时引入抗疫英雄逆向而行、戍边战士砥砺前行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只要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他们把抽象的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就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内化古诗文里面的传统文化元素,培育民族精神、爱国精神。

3.加强意境营造,完美融合优秀传统文化

虽然小学高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低段、中段相比有显著的提升,但在学习古诗文方面仍然会被诵读所限制,理解诗意往往停留在表面,很难提炼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加强意境营造,帮助学生进入古诗文的意境,挖掘传统文化,实现完美融合。例如《竹石》,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字词去理解,同时展开想象,再现竹子在山石间深深扎根、生命力顽强、不怕艰险的景象,体会竹子顽强坚韧的品质。然后讲解这首诗的前两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后两句,解释词语,想象竹子遭遇的打击、磨炼,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学生们在交流之后总结诗的后两句进一步将劲竹不屈不挠、不畏恶劣环境的精神体现出来。

在讲清楚整首诗的意思以后,教师带领学生们想意境、悟诗情。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竹子,进行启发性交流:同学们细致观察屏幕上的竹子,喜欢吗?你们觉得竹子拥有哪些品质,联系生活中见过的竹子想一想,并说一说喜欢竹子的原因。有的学生说竹子是空心的,可以用来表示谦虚;有的学生说竹子扎根极深,为更好地生长打下坚实基础;有的学生说竹子一节一节往上生长,可以表达脚踏实地且奋进不止的品质;有的学生说竹子朴素挺拔,永远保持本色不变……通过交流互动,学生们进入更宽阔的意境,学习竹子的坚韧、勤奋和扎实,努力打牢文化知识基础,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接下来回归教材内容,让学生思考:郑板桥为什么喜欢竹子?他在诗里是怎么表达的?诗人郑板桥一生钟情于竹子,不难发现他在这首诗里用朴实的语言和极少的笔墨就把竹子坚忍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描绘出来了。诗句意境深远、内涵深刻,引人深思。郑板桥借物来喻人、抒情,从赞扬在岩石中生长的劲竹表达自己顽强不屈、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以及刚正不阿的品性、不畏风浪也不怕打击的气节,值得学生们学习。通过意境的总结和升华,学生们像郑板桥那样积极进取,拥有坚贞的信念,开拓大无畏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弘扬完美整合。

4.实施拓展教学,扩大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古诗文在长期的传统文化积淀中拥有深刻内涵。教师要想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充分使用古诗文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开展文化教學、民族精神培育等,就必须摆脱模式化思维的限制,打破教材和课堂的局限,实现古诗文拓展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接触更多古诗文,拓宽传统文化视野,在学习中深入体验优秀人物的品质、精神,获得升华,进而扩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说写结合,引导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常规的高段古诗文教学而言,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听与读来开展学习活动。然而说与写对学生加强古诗文理解的夯实、内化有重要意义,更是检验学生古诗文学习成效的有效方式。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古诗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说和写,完成二次创作,深刻体会古诗文的精神因子,内化传统文化精神。换言之,教师在高段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按照古诗文实际教学情况融入听、说、读、写,尤其要灵活控制说和写的频次、难度,引导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形式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看法表达出来。并且学生通过说与写的结合,进一步思考古代的优秀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深化对古诗文的理解,逐渐将其精神内涵内化进个人价值观体系,得到精神的升华,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助力。例如《题临安邸》,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升华环节进行拓展,先向学生们呈现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下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让他们试着说一说对这一名句的理解;紧接着结合《题临安邸》与《示儿》这两首诗开展小练笔活动,进行名言续写,然后展示。这样的拓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古诗和臧克家的名句:虽然有的人肉体还活着,但他作恶多端、道德败坏,就像死去一样毫无价值,比如南宋的统治者和享乐奢靡的达官贵人;虽然有的人肉体离开了,但他精神崇高、品德高尚,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比如陆游和鲁迅。

另一方面,结合古诗文开展墙壁文化建设实践活动。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个领域,学习语文的天地其实应该更加广阔。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涵盖了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墙壁文化毫无疑问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相符。墙壁文化,顾名思义,在墙壁上呈现的文化内容,教师根据高段小学生思维更活跃、动手能力更强的特征,在古诗文拓展教学中融入其喜闻乐见的墙壁文化学习方式,丰富语文学习途径。墙壁文化自主性强,能够充实语文古诗文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所学古诗文知识运用于墙壁文化建设活动,进行古诗文原文和群文的摘抄、诵读;擅长绘画的同学还可以将诗人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在墙上;喜欢写作的同学则可在文化墙上展示自己的古诗文二次创作作品或者原创作品等等,在实践中成长。

此外,拓展古诗文教学的动态性评价。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自主诵读,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其情感与意境。这样的学习过程会不断涌现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感悟,也就是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情况会伴随学习难度的提高、学习内容的增多而发生改变,教师的评价只有具备动态性,才能满足实际需求。例如《竹石》,高段小学生可能难以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完全背诵并默写,但他们在发现学习中可以加强阅读。品读“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诗,尝试论述“竹”特色最鲜明、最被大众熟知的优良品性。部分学生甚至能够从学习中自主把顽强生长于岩石中的竹子形象画出来,体会诗中从竹子上升到郑板桥想要表达的不畏艰难、勇敢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在拓展学习中感受文化内涵。学生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熟悉,再到获取个人的发现与深刻的领会,呈现出古诗文学习的动态变化特性。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实施发展性评价,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发现能力、探究能力、感悟古诗情感与意境的能力等等,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自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情感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能够在学生塑造人格、发展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产生重要积极作用。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充实了语文教学内容,真正将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合到了语文教学之中,使优秀传统文化伴随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进步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阮淑萍《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研究》,《读写算》2019年第17期。

[2] 孙小林《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教育视界》2021年第2期。

[3] 冯铁山《小学古诗文演绎教学:内涵、价值与课型》,《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0期。

[4] 刘青《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教师教育论坛》2020年第10期。

[5] 付玉明《浅谈开展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的措施》,《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6期。

[6] 汪燕宏《“三味”进阶:部编教材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探讨》,《语文建设》2021年第14期。

[7] 张学芹《基于文体特点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

3245500589258

猜你喜欢

竹子古诗文古诗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劳劳亭
大熊猫吃竹子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