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2-03-19狄月白

关键词:中华传统课程

狄月白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代代相承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最为宝贵的中华文化精神。初中地理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全面凸显出传统文化的价值,践行立德树人思想。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出发,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前提和渗透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地理 教学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1.022

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累积、发展、传承的过程,在现代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进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就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而言,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于日常地理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强初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初步养成,同时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进而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让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初中地理课程中涵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非常丰富,包含了饮食、服饰、建筑、戏曲、书画、舞蹈等。学生在初中地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将会接触到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了解到南北方的建筑形式、饮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熟记北京、黄土高坡等地区相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了解与北京和黄土高坡相关的传统建筑、历史古迹,感受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而在学习《南方地区》时,学生则会体验到我国南北方的差异,从气候特色到人们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系统化的区域认知,了解南北方地区人们的文化习惯,理解现代科技对南北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形式,其中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地理要素,与地理文化息息相关。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遗产,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具体的认知,全面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效果。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时,学生会学习长城、故宫等文化遗产,这些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区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如,在学习农业的相关知识时,学生还会了解到二十四节气,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于中国先秦时期确立。二十四节气能够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指导,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今天的农业生产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地理课程中包含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和渗透,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多种丰富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理解。

3.中华优秀文化精神

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包含了多数人所认同、尊崇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地理方面的各类知识,其中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教师可以借助此方面的内容,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文化精神,进而让学生坚定行为准绳,严格要求自身,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提高文化素养,实现立足地理课堂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及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目标。初中地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人口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开发等相关知识,这些都可以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注重保护环境,为生态平衡贡献一份力量,进而认同我国所实行的基本国策。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

1.提高地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只有地理教师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运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地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为地理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利用集体培训、网络授课等方式,增强地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教师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优化地理教学模式。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无论是传统文化精神还是文化遺产,都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承担好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对传统文化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修,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增强与其他地理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开拓教学思路,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水平。

2.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塑造学生,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使全体师生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作为实现地理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工具,自觉渗透传统文化。人教版初中地理分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个板块,通过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师需要让学生树立“人类共同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让学生拥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客观看待国际争端。通过塑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初中地理课程能够与其他课程形成密切关联,增强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发挥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在道德品质、行为举止、文化素养等方面获得成长。

3.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

立德树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运用传统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全面挖掘课程中包含的育人因素,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只停留在“了解”层面,教师需要明确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目标,最终反映在学生的个人发展方面。比如在学习人口素质、民族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仁爱思想,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内涵联系起来,进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常用方法

1.材料补充法

初中地理课程知识与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存在诸多交叉、融合之处,与语文学科及历史学科在教学内容方面,尤其如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与地理教材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其他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小知识,并将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得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也变得更加容易。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从世界看中国》的“行政区划”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用PPT为学生先后呈现秦朝、汉朝、唐朝及宋朝的行政区划图,并让学生与我国现在的行政区划图相比较,再引入教学内容。这样的材料补充法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历史相关知识,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同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代入联想法

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更应将“育人”放在首位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假设“如果我在此地此景,应该怎么做?”进而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于初中地理日常教学中。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代入联想“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如果我是黄土高原的居民,应该怎样保护好自己的家园呢?”这样的代入联想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掌握更加清晰,同时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知不觉地渗透于日常地理教学中。

3.差异比照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精神层面,更是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古建筑、风俗习惯、饮食习惯、人际交往等。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明显的国家,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也相应呈现出差异化的现象。教师可以运用差异比照法让学生在习得地理知识的同时,相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从世界看中国》的“民族”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各民族的建筑特点、饮食习惯、服饰头饰、节庆内容等方面予以差异比照,并结合各民族所居住地区的地域特征分析出现差异化的原因。学生在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开展差异比照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对各地区地理差异掌握、理解得更加透彻,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四、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1.创设传统文化情境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要避免横刀直入,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地理课堂教学环节,在恰当的时机渗透传統文化,塑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时,学生需要学习地球上主要的大洲和大洋,记忆大洲和大洋的位置,了解历史上的海陆变迁,从宏观层面认识地球。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中有“沧海桑田”成语的介绍,该成语出自《神仙传·麻姑》,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道法自然”的思想。无论海陆如何变迁,都是自然世界不断变化的结果,也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是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海陆变化,比如填海造陆工程,这种活动会对自然造成影响,改变海陆的外貌。为全面塑造传统文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呈现与“道法自然”相关的知识和古代文献,进而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海陆地图,引导学生探索海陆的变化过程,分析课本上的不同说法。在“道法自然”的思想中,人类必须按照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破坏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所有的区域开发、道路修建、城市建设等活动,都要建立在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基础上。

2.借助传统文化故事

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故事,很多故事都能和初中地理教学联系起来。传统故事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让地理课堂变得鲜活有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时,学生需要了解洪水等灾害,教师就可以通过《大禹治水》等故事的导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体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树立未雨绸缪的意识,学习大禹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甘于奉献的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近些年来我国所发生过的自然灾害,进而探索这些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

3.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课程

初中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组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其中的乡土地理课程由任课教师负责开发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生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比如,教师可以布置“我市历史文化名胜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所在地点予以原因分析”的资料收集任务,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及渠道收集我市有哪些历史文化名胜以及分布在哪个地方,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结合分布地点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为什么该建筑必须建于此处”,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收集资料及分析成果予以恰当点评,从而实现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收集资料并正确分析的方法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不仅所学的地理知识得以活学活用,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个人的综合地理素养也得以相应提升。

4.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乡土文化,提高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水资源》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和社区开展合作,组织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调查社区居民水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目前所实行的梯度水价,掌握居民所采用的节水措施,形成调查数据和调查报告,完成实践作业。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渗透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比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宣传、践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程度,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节约水资源。除了调查活动之外,初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新闻评论、参观采访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全面提高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数据,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

总之,初中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特点,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挖掘育人因素,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掌握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树立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系统化地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在地理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传统文化情境,引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故事,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地理课程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宏英《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年第6期。

[2] 李文福《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4期。

[3] 刘晓萌《初中地理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以“长江”一课为例》,《地理教学》2021年第1期。

[4] 王林林《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5] 贺仁忠《利用初中地理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新智慧》2019年第25期。

[6] 池金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2019年第6期。

3153500589272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自行车的发明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