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数字游戏中的转译与应用设计探析
2022-03-19徐晴何佳
徐晴 何佳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数字游戏 文化转译 视觉符号 行为模式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数字游戏中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
1990年我国第一部国风游戏《轩辕剑》上市,开启了国风游戏元年,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第一次真正地与数字游戏进行创造性结合与转化;到2000年以后,大量的“国风端游”风靡市场;2013年以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开始淘汰一些大型端游国风游戏,但也促使其走向精品化。而近几年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传统文化不断与新兴媒介结合,这也使得“游戏+文化”成为一种蓬勃的新兴文化潮流,出现了不少传统文化在游戏领域成功转化的案例。由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这类文化科普游戏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涵。而《锦色》《榫卯》《匠木》这类关注中国非遗项目的游戏,通过趣味的交互和精致的游戏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诸如《三国志》《楚留香》《绘真·妙笔千山》这类与经典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结合的叙事类游戏,设置开放式剧情,不仅让游戏剧情更加有趣生动,更让玩家在娱乐过程中,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与形式也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游戏进行传播,因游戏衍生出来的一些IP形象和文创产品又借助各种新媒介进行了二次传播。
随着游戏市场的竞争加剧,文化内涵深厚,寓教于乐的游戏作品也脱颖而出,成为不少年轻人接触历史知识、体验传统文化的途径,“游戏+文化”已然成为了中国游戏行业发展新趋势。未来游戏还可能跟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紧密结合,成为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将游戏中的文化元素、叙事方式和游戏美学反馈到社会文化中来。但是近几年国内很多游戏只是在表面上运用传统元素,在游戏机制和交互方式大量模仿国外游戏,缺乏趣味性和本土特色。另有一些游戏将传统文化扭曲、变形,架空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并且利用互联网媒介大肆传播。如手游《王者荣耀》,游戏角色名字都取自中国历史人物,可游戏从人物形象到事迹都与历史完全不符,颠覆了传统认知。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历史知识还不丰富,让游戏先入为主容易造成误导。同时,一些游戏只是在表面上运用传统元素,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精神内涵,在游戏机制和交互方式大量模仿国外游戏,缺乏独创性和民族特色,很难让人们感受其趣味的一面,也无法让玩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在这种现状之下,设计师和学术研究者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借助游戏这种立体的、交互的娱乐样态和流行媒介,将时代特色融入传统文化,找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打造出含量高、年轻人普遍喜爱的文化产品,让大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创新发展的目的。
二、“文化转译”理念与路径推演
“转译”一词源于语言学领域,本义指将一种语言以媒介形式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这种转译方法如今在生物医学、产品设计、电影美学等专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1] 而文化转译则指文化在传播时,旧意义、形式逐渐消失,重新建构出新意义、新形式。 以经典例子可口可乐为例,这个美国的饮料品牌在进军中国市场时,为了完成品牌价值的输出,将英文名“Cocacola”成功转译为符合中国语境和汉字表达的中文名“可口可乐”,这不仅传达出产品好的口感,更强调了给人身心上带来的愉悦感受。这种代表美国文化价值的典型符号通过音译重组,实现了本国文化价值的输出,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转译可以理解为将传统文化形式赋予现代媒介特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传统文化带入现代的语境,以普罗大众所喜爱的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转换,以供人解读与欣赏,并且让人们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对文化的研究领域中,有著名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文化冰山模型,在该模型中阐述了文化的三个层次:表面层(历史、习俗)、中间层(态度、信仰)、内在层(核心思想和精神),[2] 并且把它比喻成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表面层,而在水面之下的就是中间层与内在层,在这个模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水面之下的部分,同时这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文化内核的。基于此理论,传统文化的转译就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表面层)加工,行为模式(中间层)提炼以及精神内涵(内在层)翻译,再通过分解重组呈现到游戏中。[3] 呈现方式常体现在界面的视觉设计、界面交互流程及游戏故事美学等,其核心是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进行视觉重塑与特色强化,挖掘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转译到界面中,最终通过视觉、听觉反馈引导人们的情感体验。
而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叙事语言,在进行现代转译时最忌一味的复制粘贴,生搬硬套,忽略不同元素的应用语境仅在形式上下功夫,因此传统文化与游戏元素的结合不能停留于表面,需要从游戏的顶层设计开始,深入到游戏机制、游戏故事,并贯穿以游戏美学。[4] 在转译中需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是寻找合适的文化主题,将文化主题与文化层次理论中的表面层、中间层、内在层对应;再分析各层级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接着找到这些元素与游戏功能和界面形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将不同层次的文化内容以“形”“境”“意”的形式设计为构成产品的主要设计元素和设计意象,也就是游戏中的视觉界面设计、信息交互设计以及游戏场景等设计,由此将传统文化由表及里、由深入浅地转译到数字游戏的设计中,推演过程如图1。在整个转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视觉符号进行特征提取,分解重组,更要保证符号形式与语义语境相关联,将视觉表征与文化内涵融合,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易于理解、易传播,并且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地展现到产品设计中。
三、传统文化元素转译的设计应用
(一)视觉符号的转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通常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从物质文化元素上来看,一般包括传统服饰图案、建筑结构、装饰纹样、材质材料等。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转译主要经过以下步骤:首先找到合适的传统元素作为产品主题,这些元素须具备以下两种特征:一是典型性,被大众所熟知,并且是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民族内涵的符号,比如剪纸、国画、诗词、榫卯、折扇、民间传说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背景下形成二次传播;二是可传播性,元素本身需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与传播力,中华传统元素代表着我国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在本土的传播环境中可以不受制约,但在跨文化传播环境下,也应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和潮流。以《繪真·妙笔千山》来说,这款手游自2018年上线,就在各界获得一致好评,追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制作精良的游戏场景与趣味的游戏机制,更是因为他是以国宝级画作《千里江山图》为设计蓝图,《千里江山图》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网红”藏品,在国内外都有着高知名度和传播度,将他转译到数字游戏中,无疑传递出中华元素的民族特色和独特意蕴,增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其次是以典型元素为基础提炼出符合文化主题特征的视觉符号,在提取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图形装饰的色彩、形态、材质、构图、韵律等具象视觉元素的提炼,同时也包括对审美韵律,文化内涵等抽象元素的挖掘;再将这些元素分类组成文化因子图谱;最后通过同构、类比、隐喻等手法对元素进行加工,运用到游戏界面等设计上,如图2。在这些元素的最终视觉效果呈现上,需要考虑在界面设计上如何组织、分类、布局,以及各信息层的逻辑关系,确保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同时,设计风格也需要与游戏基调相符,游戏中的字体、画面、人物形象及音乐等都应该与所选择的传统文化主题和谐统一,并兼具审美性、趣味性,避免用户在玩的过程中出戏。
这些视觉符号的运用对于游戏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功的游戏氛围可以大幅度提高玩家的代入感,从而提升游戏水平。在《尼山萨满》游戏设计中,背景音乐选择了民族乐器演奏相结合与满族人声吟唱结合,配合节奏强烈的鼓点推进游戏情节发展,引导玩家的情绪,画面的配音选择了少数民族语言满语;在听觉方面渲染了浓厚异域风情的萨满族文化氛围;而在视觉层次上,不仅加入了满族传统文化中的萨满祭祀、年画剪纸、满族图腾、皮影、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游戏中的击打音符也以鱼、蛇、龙、火星、神鸟等图腾形式出现,展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感,如图3。游戏界面采用二维绘制,同时加强明暗对比,利用强背光来达到突出前景,弱化背景,避免场景表演区域干扰游戏区域的目的。整体色调偏暗,带有历史的凝重感,烘托出神秘幽远的游戏氛围。画面采用了中心点构图方式,将游戏NPC放置画面中央,背景和音谱围绕画面中心点向外排列,整体视觉设计所营造的沉浸式氛围很容易使玩家的体验达到心流状态,获得愉悦和满足。
以游戏中的萨满人物形象为例具体分析他是如何进行考古形象到游戏形象间的转译的,如图4。首先以古籍中的形象为基础原型,提炼了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和肢体动态,其次在对服饰的处理上,综合萨满剪纸的形式,用几何图形和单线条将传统萨满服的款式和装饰元素的概括与再设计,并保留了剪纸的传统红,同时将萨满鼓的形状简化、特征化,并进行一定的光影处理,最终的画面质感和肌理也是参照了满族的壁画,使其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感和神秘感。
(二)行为模式的转译
行为是人们日常活动中形成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常常受到地域文化、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些行为模式转译到互联网媒介形式中,就变成了交互设计中的用户行为,在移动端的交互遵循着以下路径:首先是玩家对界面的操作产生一定的认知,在正式进入应用前通常会有动作引导让用户熟悉界面的基本操作,而在认知过程中,用户将日常的行为习惯和熟悉动作与界面的动作交互联系在一起,进行自然而然地手势操作,之后界面形成反馈,由此促进用户进行下一次交互,如图5。
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关注用户可能实施的行为操作以及产品该如何配合和响应用户行为。[5] 常采用类比的方式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练的自然行为与产品的交互联系到一起,让用户更快理解产品,实现流畅的游戏操作。在传统文化类游戏的设计中,交互设计的重点不在于提供图片、文字、动效等多种媒介的表现形式,而在于如何将传统文化自然地融入游戏交互设计,让用户以自身认知习惯及行为模式,进行交互反馈。为实现流畅的交互体验,需要通过细节丰富的UI展现、积极的操作反馈和多感官交互等方式引导用户操作,同时交互的效果又可以与传统元素进行趣味结合,提升用户的体验度和好感。目前5G技术的深入应用,VR、云游戏让交互方式更趣味和真实,不仅能让帮助玩家尽快掌握游戏规则,而且营造出像在真实世界中操作般的流畅体验,让用户体验到各种趣味。
以国风空间解谜手游《匠木》为例,他是以榫卯为创作题材的一款益智游戏。从交互流程上看,游戏遵循着扁平化的信息架构、简洁清晰的操作流程设计原则,尽量减少上下层级页面的切换。游戏中的“卷轴”显示了需要解锁的家具,当进行点击操作时,卷轴向右滚动,引导视觉方向,同时界面受屏幕限制,难以在一个页面展示全部章节的信息,因此会在界面显示单个家具的部分信息,也暗示了指尖交互从左往右的滑动方向,这也符合人们对于卷轴阅读方式的基本认知,如图6。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旋转切换、缩放、消除、裁切、拼接、使用墨斗切割等操作打磨榫木,让榫和卯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如图7。这些交互行为大都源于日常制作匠木的基本操作,契合用户的心理认知,由于榫卯所涉及的工艺和技法都比较复杂,在移动媒介上对其简化之后,用户对其理解可能会产生一定偏差,因此设计了操作学习卡片和工具介绍板块,让玩家能更好的地将手势操作与自我认知联系起来,避免在学习中对界面产生困惑和焦虑,从而实现操作自然流畅,减少学习成本。在通关的反馈机制上,当任务完成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成就和勋章,如严丝合缝(榫卯组合成功)、成竹在胸(在规定步数内完成组合)、一气呵成(不使用撤销完成组合)的评价维度对玩家进行激励反馈,驱动用户进行下一次任务操作,形成人机间的良好互动。
(三)精神内涵的转译
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是从优秀中华文化中延续下来的特有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道德思想、审美情趣等,往往是抽象、隐形的。相比视觉符号和行为层面的转译,精神价值层面的转译很难直接通过移动端界面被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借助视觉的具象呈现以及联想,去体会其中的意境之美。[6] 常通过构建场景意象,刻画场景中的时间、空间、情节及故事,打造出一个具有沉浸性、感染力和共情力的虚拟世界,唤醒用户对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记忆与联想,进而感受游戏中传统文化的故事性,如图8。而游戏中的沉浸感营造,就要通过独特的游戏故事和叙事风格去呈现,当今数字游戏从叙事能力到体验深度,都足以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游戏设计师可以通过搭建特定的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将民间传说融入游戏故事,将古代人物形象和情节融入游戲机制,让玩家跳出时空的界限,用新的形象去演绎自己的游戏人生,在有趣的操作中对历史产生深刻的认识并获得精神的满足与超越。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市面上很多游戏都会虚构一个主题意象场景,以故事情节进行游戏叙事,而在游戏中融入民间传说也是传统类游戏中常用的转译方法,中国丰富的民间传说与名人轶事正为游戏故事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以《尼山萨满》这款音游为例来说明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如何转译到游戏中去的。《尼山萨满》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传说为创作背景,游戏中的大多形象和故事都来源于民间文学《尼山萨满》传,在游戏中保留了传统民间传说的灵魂和质感,将萨满教的仪式以及教义等反映萨满教宗教意识性的东西,以游戏运转机制这种显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7]游戏首先建构了一个名为尼山的女萨满通过击打萨满鼓击杀路途中的怪物,为无辜孩子找回灵魂的意象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会有“部落”“冥河”“鬼城”“圣域”“福神殿”五个游戏场景,每个游戏场景都有一个与上下章节承接的故事情节,情节的发展采用三段式的电影叙事,通过尼山的行走进程和幕间串联词进行推动。意象空间里的时间则以尼山血量条的增加与减少进行传达。为了能突显场景的空间感,采用了中央鼓面形式,围绕着萨满的半圆形判定框传达出保护罩的叙事意义,给玩家带来更强的防御感和代入感。在游戏机制上,将萨满民族在宗教活动中的击鼓动作和肢体行为转化为游戏玩法,比如在最后一关“福神殿”,背景区的邪灵会根据击鼓的节奏和强度做出表情上变化和肢体动作(诸如腰部的扭动和手臂的挥舞)。游戏中建构的角色形象尼山象征着民间文学《尼山萨满传》中被歌颂的无畏精神,玩家为实现游戏目标不断尝试,打磨技巧也正象征着千百年来萨满民族记忆里的宇宙观念与精神情感。通过将民间故事与游戏机制结合,将交互融入敘事,将音乐节奏与用户情感体验融合,塑造了一个具有沉浸性、感染力和共情力的游戏世界,能够让玩家具备良好的参与感,更符合现代传播的规律,也更容易形成互动传播,[8] 如图9。
结语
近几年不断涌现与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游戏,这种文化传播新途径无疑打破了传统媒介与受众的屏障,同时人们对游戏的审美及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是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游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将传统文化元素转译到数字游戏中时,不能只是停留在视觉文化形态的表层展示,更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炼,并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行为模式,精神内涵转译到游戏中的视觉界面设计,信息、交互设计以及游戏的场景意象中。游戏在兼顾趣味性和体验性的同时,也应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游戏机制和叙事上让玩家真切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利用游戏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挖掘功能游戏娱乐属性之外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24885017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