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探究与思考

2022-03-19邓西谋

课外语文·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可行性高中语文

【摘要】弘扬真善美一直是语文学科的教育主题,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能引领学生思想、塑造其品格并进行情感教化,对学生文学素养、文化修养以及审美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生命思考、生活感悟等知识,可以看作一种内在的教育力量,不断端正着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符合全面发展理念中的德育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应进一步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让生命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可行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7-029-03

【本文著录格式】邓西谋.关于“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探究与思考[J].课外语文,2022,21(07):29-31.

生命意识指的是现存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认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生命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其深入文章内涵,丰富自身文学知识,并在高中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引导其感悟生命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拔高了语文教学的意义。本文从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围绕着生命教育的内涵解读、语文教学融合生命教育的可行性,构建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有效策略等方面展开思考与探究,具体介绍如下。

(一)引导人认识并珍惜生命

个体生命的成长环境有着显著差异性,这里的成长环境有自然与社会两方面含义,处于社会中,生命个体间的差异较小,表现形式相近,而處于自然中,生命个体间形态万千,诸如动物、植物等等生命。人们惊讶于生命的形态各异,也要意识到每个生命鲜活地存在着,因此,要由内而外地尊重生命、悦纳生命并珍惜生命,从自我出发,珍爱自己的生命。

(二)帮助人发现并实现生命价值

区别于其他物种,人类有思想、会思考,能够通过教育活动推动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在人生道路上,人常常会自我叩问“人为什么活着”,许多回答都指向了“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点,有的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社会没有建树,“生命是没有价值”,其实不然。人生价值包含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方面,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个体生命都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只不过能够发现自我价值的人会有强烈的幸福感。生命教育的目的正是帮助人们找到这种幸福感,并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拔高幸福感。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语言类学科,不仅能以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学生的精神面貌,还能以其工具性特征指导学生日常的语言文字运用及人际交往。高中语文教学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意义,既要在小学、初中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强化育人功能,又要为更高层次的大学语文教育及日常应用做准备。尤其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认知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正需要教师以引导者身份带领其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一)适用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传递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当前,高中生处于高考压力与繁重课业下,由于自身应急处理能力不足,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滋生逃避、厌学等消极心理。部分学生整日沉迷于游戏,或消极悲观、伴有自残行为等都是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所遇难题的表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向学生传达生命的概念与意义,使其在情感共鸣中认识生命、敬畏生命,能够自发地寻找路径提升自我价值。

(二)语文教育理念内含了生命教育要求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与开展教学实践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语文教育理念不断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不难发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正逐步得到凸显,诸如“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理念都隐含了生命教育的内涵。语文新课标也明确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特性,提倡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学科素养培育为目标,发展其道德品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实践的目的是为培养出有内涵、有个性、有爱心的人,通过推动生命独特发展使其找到自身独有的价值,综合多方教育目标与资源促进生命的完整发展,与生命教育要求不谋而合。

(三)语文教材包含了生命教育资源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本就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及情感教化作用,仔细挖掘能够发现,语文教材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实际上,教材内容是由一个个有思想能力的人创作的,体现了其细腻的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生命活力的文字化,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将这种活力注入学生心间。比如,在学习航天、宇宙相关内容时,我们能够在人类生命与广袤宇宙的对比中感受到生命的渺小,更惊奇于如此渺小的生命竟在宇宙时空中创造了诸多奇迹,此时的生命概念已经上升到人类共同体的高度。又如,在学习描述现实生活的课文时,我们能从一些琐碎细小的事情中感受生命存在的痕迹,教材课文大都以积极正面的人物形象启发学生热爱生命,或是以讽刺手法描绘时代典型人物,语文教师在反讽中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真正价值,要善用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让学生从感性的共鸣后回归理性的认知。

(一)挖掘生命教育资源,深化文本主旨

语文教材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读本,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为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与成长需求,当前的语文教材与时俱进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更加深刻的内容以及丰富的题材,包括了对自然风光、人间冷暖等多方面的描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凸显文本中的生命思考主题,以激发情感共鸣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感性思维得出理性的解读。

例如,在《老人与海》一文教学中,笔者就重点突出桑地亚哥人物形象的解读,启发学生学习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环境中进行抗争的精神。从表面上看,桑地亚哥只是一个运气不佳的渔夫,但这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实际上象征了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笔者希望通过带领学生揣摩本文蕴含的哲理与象征意义培养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顽强勇敢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是介绍了以硬汉形象展示自己的作家海明威及其一贯简洁明快的文风,使学生更快适应文章节奏。学生自主阅读过程前,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以下阅读任务:老人在搏斗时身体状况如何?老人与鲨鱼进行了几次搏斗,每次的结果如何?老人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与鲨鱼搏斗,在此过程中他动摇过吗?谈谈你心目中的桑地亚哥是怎样的形象。在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学生学习到人在面对苦难与挫折时,更能明白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我们要直面挫折,永不言弃,延续生命的意义。

(二)结合文本背景资料,开展生命教育

文学作品可以说是阶段性的产物,作者在特定社会背景或人生阶段中有所感、有表达的欲望,便会将自己的思考结论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渗透进作品中,寄托自身的情感與思想。而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大多有着时空上的差距,学生仅凭想象与情感共鸣可能仍然无法全面感悟文章主旨。因此,教师要注重文本背景资料的收集与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我与地坛》一课教学中,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地坛和母亲对作者生命求索的启示,由此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与死的思索。笔者通过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以及直面人生的态度,为文本阅读做好铺垫,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珍贵,以及珍惜父母的爱的重要性。

(三)赏析课文人物形象,鼓励个性发展

高中语文教材中刻画了许多人物形象,作者寥寥几笔,鲜活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品味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巧妙的文字运用手法,让学生形成自己对生命形象的看法,从而收获生命感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解读人物形象时不能强硬地将自身观点施加给学生或是让学生统一记忆标准答案,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与认识水平都有所不同,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自然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避免无意义的集中式教学方法,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与观点,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人物所蕴含的生命教育概念。

例如,在教授《祝福》一课时,笔者并未作任何的作者生平或文章背景介绍,而是直接让学生自行阅读文章,可反复多次阅读,而后提出自己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看法。避免学生受到教师意志或教学目标的影响,不带任何目的与偏见,以自己的认知读出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后续的交流讨论环节中,有学生提出了“不同寻常”的人物形象解读:祥林嫂并非悲剧人物的象征,她一直不断地与命运抗争。在违背自身意愿的情况下,祥林嫂嫁了两任丈夫,面对周围人的讥笑,她仍然为了求生而抗争,即使抗争结果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忽视祥林嫂在抗争过程中表现出的强烈求生意志,这恰恰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此类观点的提出正是生命教育所希望促成的,学生并非从旁观者角度对课文人物施以褒奖或批判类的评价,而是从生命个体的角度去关怀另一个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所在,而教师所能做的,便是鼓励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与解读。

(四)进行课外知识拓展,丰富学生认知

科学全面的课文赏析活动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只有对课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才能在赏析过程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补充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诸如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遇、与文章主旨类似的其他文本都是丰富教学内容的良好素材。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出于名家之手,是值得花上时间与精力深入解读的,教师同步为学生增加课外知识拓展板块,能够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生命感悟。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营造了恢宏开阔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怀才不遇但又豁达豪放的复杂情感。作诗之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仕途上的失意滋长了他壮志难酬的愁绪,但因他生性豁达,在祖国山河与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不正是不沉沦于困境、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吗?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为学生列举了苏轼在不同时期被贬谪所作的诗篇,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等,以作品展现不同时期苏轼的心路历程。不难发现,苏轼的人生简直可以用不如意来概括,但多次的被贬谪与家人的离世都没有改变他乐观豁达的天性。通过本节教学,学生更新了自身对生命与生活的认知:不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珍视生命,好好生活。

(五)延伸语文学习时间,加强生命教育

语文学科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学习活动的进行并不局限于课堂环境中,课外补充学习更能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为了保证生命教育的连贯性与灵活性,加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适当延伸生命教育时间,利用课外阅读的形式在学生生活中渗透生命教育。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自己读过的、富有教育意义与生命意识培养价值的文学作品,如《人生》《我与地坛》《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学生能够从阅读中学习到不少人生道理,借作者的视角更好地感悟生命。又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主题讨论会,营造轻松开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自由讨论自身对生命的看法。通过延伸生命教育时间,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完善对生命生活的认知,进而在相关的主题讨论会中阐述感悟、表达观点,能够正视生命、珍视生命。

综上所述,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人认识并珍惜生命、帮助人发现并实现生命价值,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是因为两者的融合适用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且语文教育理念内含了生命教育要求,语文教材内容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元的教学手段优化高中语文生命教育方式,可参考笔者上述的挖掘生命教育资源,深化文本主旨;结合文本背景资料,开展生命教育;赏析课文人物形象,鼓励个性发展;进行课外知识拓展,丰富学生认知;延伸语文学习时间,加强生命教育等策略,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

参考文献

[1]孙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0(9).

[2]韦纯美.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

[3]顾之川.高考与语文新课程改革同向同行[J].基础教育课程,2020(Z2).

[4]贾新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汉字文化,2020(15).

作者简介:邓西谋,1979 年生,陕西武功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3469500316538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可行性高中语文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