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2022-03-19文德波罗荣

老区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革命老区巴中红色文化资源

文德波 罗荣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资源;革命老区;巴中

[作者简介]文德波,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四川成都 611130);罗 荣,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四川成都 611130)

[基金项目]巴中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理论项目“巴中市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2021年2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1]如何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红色文化资源培育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而促进革命老区实现全面振兴,四川省巴中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巴中市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一)巴中市物质样态的红色文化资源

巴中市是红色故乡、革命热土,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后,徐向前、李先念、廖承志等革命先辈带领红四方面军挺进川陕边界地区,并建立起500余万人口、4.2万余平方公里土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2]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巴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被称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巴中这片红色沃土现有馆藏红军文物3万余件,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59处,革命遗迹遗址908处,领导人故居14处。其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等5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3]

(二)巴中市精神样态的红色文化资源

精神样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素质等,集中体现于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精神。[4]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赤江县召开了大规模党政工作扩大会议,会议明确了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为红四方面军训词。[5]自此,这一训词逐渐流行于川陕苏区,演化为红四方面军不朽的军魂,亦成为川陕苏区首府巴中革命精神的象征。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2021年11月15日,巴中市正式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确定为新时代巴中市城市精神。

二、巴中市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巴中市乡村振兴现状

巴中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川陕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带。据2020年5月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巴中市常住人口331.9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8.03万人,占比达56.6%。巴中市农村人口多、收入低,乡村振兴任务紧、担子重。

巴中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分布于农村地区,是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巴中市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0年底,按照国家划定的农村贫困标准,巴中市五个区县的699个贫困村成功“摘帽”,49.9万人全部实现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胜利。

(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巴中经验

1.夯实基层党建,强化组织振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6]。党的基层组织是引领革命老区振兴的领导核心。新时期,要继续由党组织当好“主心骨”、把好“方向盘”,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治理效能,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巴中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爱国爱党、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的生动体现,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素材。近年来,巴中市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以情景教学、专题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党员干部培训教育中,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铭记党的红色历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色精神接续传承下去,从而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强化政治素养、增强服务意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为有力。

2.嵌入教育体系,助力人才振兴

“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才是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关键。人才短缺始终是制约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革命老区的发展既缺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又缺乏具备管理和服务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现有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部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对于人才培育具有“培基铸魂,启智润心”的独特作用。巴中市依托本土红色资源,通过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开展红色主题讲座、组织红色艺术活动等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有志青年积极投身革命老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工作队伍,助力革命老区人才振兴。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和浸润下,越来越多的巴中儿女选择回到家乡,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截至2021年3月,巴中市已成功回引3729名在外人才,回引创业典型206名,总投资超过20多亿元,创办投资规模百万元以上经济实体700多家。

3.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产业振兴

革命老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革命老区振兴的基础。十八大以来,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使红色旅游产业的质量和规模都有了大幅提升。巴中市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旅经济的有效转化。

一是整合资源,全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展区。巴中市红色文化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零散且不均匀。对此,巴中市统筹各方力量,将分散的烈士墓、红军文物等收集整理,集中打造以王坪烈士陵園、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形成了集党政事业、公共文化、产业经济等多重属性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带。二是开展“红色旅游+”工程,拓展巴中红色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全力打造王家坪、中坝村、鹦鹉嘴村等红色文化村落;“红色旅游+创意产品”,推出“刘伯坚系列”“红色故事剪纸系列”等百余种文化创意产品。三是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建设红色文旅走廊,按照“一区两廊多线”的发展规划,连接达州、广元、南充等革命老区,加强红色旅游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当前,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并成为了拉动巴中市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休闲娱乐等行业不断发展的先导产业。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巴中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920.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0多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入选“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名单。

4.“红”“绿”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振兴

巴中市是一片革命沃土,也是一块生态福地。巴中市位于秦岭南麓,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2.5%,居四川省第二位,拥有米仓山、空山、镇龙山、天马山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绿水青山”是巴中市的又一优势资源。

十八大以来,巴中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光雾山、诺水河、九寨山等重点景区,因地制宜推出多条“红色文化+生态旅游”旅游线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以“红”映“绿”,以“绿”衬“红”,绘制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例如,在光雾山探寻“中国最后的红军足迹”和“巴山游击队弹药物资秘密存放处”,将红色体验项融入到生态旅游活动中,为生态旅游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提升其文化底蕴。目前,巴中市已经成功打造出川陕苏区饮水思源之旅、川陕苏区绿水青山之旅和川陕苏区美丽新村之旅等精品旅游路线,在生态旅游中融入红色文化,“红”“绿”融合的旅游线路初具规模。

5.传承红色文化,引领文化振兴

实现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不仅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这种情况在乡村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碰撞,使得乡村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受到侵蚀,农民对乡村文化价值产生怀疑,乡村文化日渐式微。[7]

红色文化资源深深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中华女儿共同的象征符号、信念体系和价值观念,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巴中市依靠丰富的革命文物、红色故事,创造出一大批内涵丰富,形式独特的红色文化产品,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培基固魂。例如,巴中市围绕当地红色故事,相继推出《望红台》《巴山忠魂》《悬崖上的记忆》《巴蜀门户中华脊梁》等文艺作品,让人民群众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能满足革命老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能实现红色文化的接续传承。

三、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巴中市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8年,巴中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巴中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对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将红色文化摆在重要位置。此后,巴中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具体而言,巴中市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老区振兴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彰显不足

同其他革命老区相比,巴中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作起步较晚,文化内涵彰显不足。一是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以cnki中国知网为例,截至2021年底,主题包含“井冈山”和“红色文化”、“沂蒙”和“红色文化”的研究文献分别为594篇和425篇,而主题包含“巴中”并涉及“红色文化”的研究文献仅有62篇,这表明巴中红色文化研究相较于其他革命老区还有一定差距。二是红色文化资源缺乏与时俱进的论证和展示。巴中市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主要集中于土地革命时期,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展示则很少。这种做法虽有利于体现巴中市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的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也会给巴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一些问题。新时代的国人很少经历革命战争,如果红色文化资源仅仅停留在过去,缺乏比较性阐释和与时俱进的论证,就极易产生文化认知的代际差异,进而影响红色文化资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明显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革命老区都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仅从巴中市所处的川陕革命老区来看,一共涉及四川、陕西、重庆3个省共68个区县。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交界处各地均有活动,留下许多性质相似甚至相同的红色文化资源。[8]例如,各地为了整合资源,集中发展红色文旅经济,纷纷打造红军街:巴中有通江红军街,广元有旺苍红军街,泸州有古蔺红军街等等,红色文化资源的同质性现象较为明显。相较于巴中,其他一些革命老区具有开发时间更早、交通更为便利、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等比较优势,这种同质化现象也给巴中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主体相对单一

就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而言,巴中市尚处于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扶持阶段,包括各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的保护、红色文化活动的举办以及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等,基本上处于“等政府,靠项目”的局面,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参与相对不足。开发主体单一致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资金的匮乏。笔者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走访了解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一期工程早已竣工,二期工程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搁置至今,导致许多珍贵的红色文物无法展陈。巴中市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并且散落在不同地方,集中管理成本耗费高,加之巴中市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不高,主要资金在用于红色文物的收集保护、红色遗迹遗址的修缮后,很難再拿出其他资金用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四)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水平不高

从文化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红色文化产业是指“以红色文化创意为中心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活动的总称”。[9]它涵盖红色旅游产业、红色演艺产业、红色文创产业等多种文化产业业态。巴中市红色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较快,而其他业态发展则相对滞后。有学者指出,这种发展不均衡的状态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开发层次不深。[10]在很长一段时间,巴中市将主要精力放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上,而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关于红色文化产品如何走向市场,如何让消费者接受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如何实现由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产业资源的转变,是巴中市红色文化产业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面临的又一大挑战。[11]

四、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巴中市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彰显文化底蕴,赋予时代价值

一方面,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提炼,彰显文化内涵。一是组建专业的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机构,定期召开研讨会,加强巴中市红色文化的学术研讨与理论研究,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进一步彰显巴中市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二是创新红色文物的展陈方式,利用5G、VR等新媒体技术,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例如,炎陵县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底料,利用数字和虚拟仿真技术再现革命时期的战斗情景,改变过去红色文化资源静态展陈方式,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变得鲜活起来。[12]另一方面,守正创新红色文化,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时代内涵。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13]。也就是说,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于革命时期,但并不意味着它仅代表僵死的过去,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当前,巴中市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将眼光局限在过去,应当将其与新时代巴中的时代风貌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结合起来,不断赋予红色文化资源新的时代内涵。

(二)融合地域文化,突出文化特色

纵观各地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种乡村振兴模式,都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凸显自身特色。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红色文化除了在总体特征趋于一致外,也因其各自的自然条件、人文风俗等生成背景的不同而各具特色。[14]要增强巴中红色文化资源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凸显巴中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巴中在历史上是“活态”巴文化的核心区域,巴文化历史悠久且保存得最为完整。[15]此外,巴中还是一块生态福地,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当结合巴中历史悠久的巴文化资源,依托巴中丰富的生态资源,使“红”“绿”“古”交相辉映,走出一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资源开发道路。

(三)协调各方力量,构建多元主体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绝不仅仅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一方面,必须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的鲜明政治性,发挥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把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有序地引导和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来,实现共建共享。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教育,强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责任意识,完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红色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建议表达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依托多元社会主体的力量,共同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保护好红色文化遗迹、传承好红色基因。[16]

(四)激发市场活力,发展文化产业

“十四五”时期,巴中市应以贯彻《“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在完善现有产业基础上,使红色文化产业进一步走向市场,探寻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避免低层次、重复性的开发,推动现有的产业整合升级,创造出多元化、高质量的红色文创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红色文化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寻找红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接点,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讲,就是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契机,探索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康养、文创等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例如,将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保存,这样既能最大程度减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破坏,也能够突破时空鸿沟,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17]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 ntent/2021-02/20/content_5587874.htm.

[2]林超,温贤美等.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30/content_5154944.htm.

[4]张珊.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5]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册)[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6]王礼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地方实践与经验启示[J].国家治理,2018,(15).

[7]戚迪明,刘玉侠,任丹丹.转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J].江淮论坛,2019,(6).

[8]刘建平.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概况与价值分析——基于巴中、达州、广元的调研[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6).

[9][10]魏本权,荆婧.论文化经济学视域下的中国红色文化产业[J].红色文化学刊,2018,(4).

[11]刘建平.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20,(2).

[12]王靖涵,肖志高.湘赣边区红色文化产业融合策略——以炎陵县红色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为例[J].湖南包装,2021,(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李万斌,陈岗,何志明.川东北红色资源类别梳理及其源流追溯——兼论红色文化价值提升途径[J].中华文化论坛,2012,(4).

[15]郑英.四川平昌薅秧歌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J].艺术大观,2021,(9).

[16]马伟华,郭怡敏.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文化振兴[N].中国民族报,2021-06-15(006).

[17]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8).

[责任编辑:熊文瑾]

3992500589208

猜你喜欢

革命老区巴中红色文化资源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The Analysis of the News Story: For More Chinese Firms,It Pays to Make It in the U.S.A.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