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联合培养课程中的探索
2022-03-19陈卫强
陈卫强
摘 要: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外联合培养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其特色与创新点在于多元化教学资源、线上線下相结合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双语课堂教学和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延伸至教学全过程,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片段化的弊端。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更便捷及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联合培养;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51-03
根据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华南师范大学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建设,成立国际联合学院组织开展本科层次的中外联合培养教育。中外联合培养以“国际化、新工科、交叉学科、研究型”为引领,采用“2+2”“3+1”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中外联合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普及、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各类教学软件的推出,教学软硬件条件已经大大改善,这为多模态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条件。混合式教学模式通常是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2],改变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局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中外联合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
(一)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建设多模态教学资源库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资源建设以砺儒云课堂平台为载体,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中外联合培养的正式课程“新媒体语言应用”“语言传播与语言产业”“民俗与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概论”,以及非正式课程“古村镇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学项目”等为依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自信为指导思想,注重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
果,建设以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为主导的、兼顾多元文化和国际视野的多模态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包括课程教材资源、文献资源、慕课资源、微课资源、视频资源以及试题库、拓展资源等,为课程教学提供多模态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调用教学资源库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资源库中获取教师公开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课程学习任务。
(二)采用多元混合的教学方式
1.混合交互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全过程课程混合式教学一方面体现在依托“砺儒云课堂”“腾讯课堂”等平台进行线上教学,课前教师在砺儒云平台发布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如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说明、课程考核方案以及其他教学信息等。各模块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习辅导、参考文献、拓展阅读等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用于在线学习、在线阅读,实现人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此外可以利用“互动社区”等栏目进行主题讨论和在线测验,课后进行课程资源拓展以及在线作业活动。另一方面采取教师面授、课堂小组讨论、报告演示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着重进行重点难点讲解、答疑、汇报讨论等教学环节。通过混合交互方式,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控制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学。
2.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教学
根据中外联合培养的培养方案要求,网络与多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区智慧课室、多媒体实验室等线下教学场所以及砺儒云课堂、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在教学中融合慕课、微课、视频、微信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教学,突破以往单一的课堂面授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3.以中英双语教学语言进行课程教学
联合培养的学生后两年时间在国外高校完成学业,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国内的前两年时间需要重点提升英语水平。除了公共必修的英语课程外,中外联合培养项目还设立了一定比例的全英语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采用中英双语或全英进行教学,主要包括在教学内容、教师面授、课堂讨论、主题报告、课程考评等教学环节中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双语教学,以提高联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后续的国外学习打好语言基础。
(三)采用混合评价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在考核创新方面,为了加强课程学习的应用实践,课程考核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翻转课堂评价、线下课堂评价等考核方式。专业必修课的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动态教学全过程,涉及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两方面内容。评价手段包括课堂小测验、章节考试、课堂发言、线上讨论等;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及多元评价等。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以线下课堂评价为主、线上评价为辅,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小组或独立报告的质量和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进行综合评价。非正式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翻转课堂评价为主,翻转课堂适合于小班教学,其最大优势是“为求学者(师生,特别是学生)提供了经过初步消化或本土化的学习资源,方便求学者的消化吸收,提升学习质量。翻转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为标志”[3]。
高凌飚指出,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 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4]。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涵盖学习过程的评价,又包括学习效果的评价,属于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正符合上述“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理念。
二、多模态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多模态混合式教学
砺儒云课堂平台是华南师范大学近年建设的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砺儒云课堂以超融合基础架构作为技术架构,基于国际化开源教学平台Moodle,可以实现利用教学大数据对学生进行跟踪反馈,提供教学、学习与教学管理“一站式”服务。以“文化资源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已上线砺儒云课堂平台,另外结合中国大学慕课“文化资源学”在线课程进行在线课程授课。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所定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在线开放课程分为15个模块。课程教学大纲基础知识模块下设导学、课程视频、课程讲义、知识重点讲解、主题讨论、小组展示、拓展资源、课堂测验、作业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登录砺儒云课堂获取课程相关资料、观看课程视频、参与课堂讨论和测验、提交讨论帖子、提交作业等,随时随地完成在线课程学习任务。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课堂面授、课堂主题讨论、课堂提问、论坛主题讨论、学习者在线自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师生、生生的社会性交互。如在线讨论的实施,教师设计每一模块论坛的主题,学习者提交有效帖子,要求学习者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要阅读教材和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在线观看教师的讲解,还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自己的理性认识,最后提交回帖。
(二)多模态混合评价
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正式课程等,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侧重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方式,相应的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全面渗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
评价方式,是对学生课程学习各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融合。”[5]过程性评价主要在必修课程中实施,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两部分,其中线上评价可分为视频学习、网络随堂测
试、讨论区交流、作业得分等部分的评价。视频学习以学生观看的视频片段数和时长进行计算,视频片段数越多、观看时长越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越高。网络随堂测试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或是简答题,针对模块中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主要对学生在线学习后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讨论区交流是对学生就相关模块知识点的提问发帖、回答发帖和讨论发帖的发帖数进行计算评价。作业得分主要是每模块学习结束后教师上传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查阅相关资料、讨论交流并完成作业上传至平台,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内容进行评价。线下评价(课堂评价)可分为课堂出勤、课堂参与(讨论、互动、交流)、课堂练习、课堂汇报、课程论文等部分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评价,不仅包括学习效果的评价,还从学习情感、学习素养、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实现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客观公正的评价。
2.翻转课堂评价
翻转课堂评价可以在非正式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以非正式课程“古村镇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学项
目”为例,本课程只有12名学生,适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先给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古村镇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讨论确定实践调研的主题方向;拟定实践调研的具体计划;收集文献材料,进行实地调研并收集一手材料;资料整理,完成视频制
作;最后小组视频展示和报告交流。翻转课堂的评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组内自评侧重于从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两方面进行自评;组间互评侧重于就各小组选题内容、创新性、可行性、作品制作(PPT、视频、报告等)以及汇报人的现场表现(讲解、回答问题)进行客观评价打分;教师评价是教师对上述两项以及学生出勤、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线下课堂评价
线下课堂评价可以在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线下课堂评价将学生课程成绩分为4 个板块,分别为出勤(10%)、课堂参与度(20%)、测验作业(20%)、小组或独立报告的质量和表现(50%),每个板块占不同权重,根据不同权重综合平衡确定课程学习总成绩。以专业选修课“民俗与文化遗产”为例,该课程以小组或独立报告作为考核方式,成绩评价主要根据汇报与讨论的情况给出,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50%。具体指标及其权重比例为:考查汇报内容(40%)、PPT制作(30%)、口头表达(20%)、问题回答或辩论交流(10%)。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先给出课堂汇报的主题方向,让学生从中选择并确定汇报题目,再根据学生课题汇报的表现进行评价。汇报可以是以单一报告形式呈现,也可以结合服饰、道具进行情景演示。在汇报前,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去准备,先是分组或个人查阅资料,提出问题,然后设计项目,制作PPT,最后现场汇报,讨论交流。
三、多模态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总结
多模态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尝试在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充分利用智慧课室、多媒体实验室等线下教学场所以及砺儒云课堂、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并结合慕课、微课、视频、微信等在线教学资源采用多模态混合式教学;二是克服以往教学过程片段割裂的弊端,把多模态混合式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资源推送预热—课中课程内容混合教学—课后课程资源拓展,并且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融入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在多模态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以专业必修课“文化资源概论”、专业选修课“民俗与文化遗产”,以及非正式课程“古村镇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学项目”等作为实验课程,涉及18级和19级4个班级,共计近200名学生。相比于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多模态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显著,主要表现为学生一改以往被动参与的状态,学生可以在线回帖,更在意教师对其课堂参与度的评价,课堂参与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等。多模态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更加科学合理地记录了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及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把解答反馈给学生,以方便学生修正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也得到其他研究者的印证,如田媛、席玉婷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混合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质量的
提升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6]。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力求在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继续探索符合培养学生知识水平和多元学习需求的具有一定可行性和优越性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安忠.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2020,6(12):155.
[2] 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0):29.
[3] 鲁建辉.地方高校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适宜 性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1):71.
[4] 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4.
[5] 林怡.高校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89.
[6] 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8):85.
■ 編辑∕李梦迪
301650058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