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基础课程“水力学” 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融入探讨

2022-03-19王勤香李欢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水力学课程思政

王勤香 李欢

摘    要:“水力学”是水利类专业基础课程,依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大学生培养要求及未来职业岗位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一次课“典型案例”、理论教学“画龙点睛”、实训环节“润物无声”、教学方法“于无声处”、评价方法“三全视角”、教师言行“潜移默化”等途径融入课程思政,教书育人效果良好,实现了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水力学”;思政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40-03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1]。高校中,80%的教师是专业课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80%的学习时间是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根据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为重要。而专业课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桥梁纽带,对学生未来的提升发展意义重大,尤其工科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为自然学科,偏理论,抽象难懂,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思政元素不易挖掘,融入时机、方式难以把握,因此,研究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切入点,有利于推动各类课程思政建设。

文章以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基础课程“水力学”为

例,根据课程特点,探索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融入方式,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把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实现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课程特点

“水力学”课程是高职水生态修复技术等水利类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课程研究对象是以水为代表的液体,研究内容是分析判别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水流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力计算,解决问题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过流能力、水作用力、水面线及消能等问题。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主要依据

(一)依据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是组成专业的重要要素,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最后一公里”,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的预备课程,其育人作用的发挥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未来从事的专业及岗位要求,结合专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重大工程、发展成果、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课程中所蕴含的水利兴国使命感、水利富民责任感、人水和谐生态理念、水利人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中,挖掘选取既适合专业又适合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同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服务专业不同,思政元素设计也不尽相同。“水力学”课程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应重点挖掘大国重器、大国工匠、水利情怀、水利担当等思政元素;对于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应重点挖掘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实事求是、规范做事等思政元素;水生态修复专业应重点挖掘生态文明、人水和谐、回归自然、环保节能等思政元素。

(二)依据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水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灵,教师在分析水流现象时,应引导学生领会自然和谐之美,水文化之妙,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增强学习动力。

在讲解明渠水流、堰流、闸孔出流水力分析与计算

时,根据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泄水閘等典型水利工程,教师应挖掘水利兴国富民、责任担当、生态水利、节能环保、创新思维、辩证法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作为水利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由于课程中的水力计算多,教师可培养学生勤思勤学、诚信、精益求精的工科精神。

“水力学”课程的理论公式涉及牛顿、欧拉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教师在讲公式时,通过讲科学家的故事,挖掘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敢于尝试的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一方面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同时,通过对国外科学家研究成果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激起学生为民族振兴、国家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科技报国热情。

“水力学”课程中有很多通过多次实践或实验得出的经验公式,在讲经验公式由来时,教师应挖掘勇于创新、善于积累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学会用创新方法,通过变通思路去解决问题,要在吸取前人智慧基础上通过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解决实际问题。

“水力学”课程的水力计算采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在与传统烦琐费时的试算法比较时,教师应挖掘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等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叹科技的进步速度,激发学生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科技更快发展。

(三)依据当代大学生培养要求挖掘思政元素

当代大学生要热爱祖国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为祖国富强努力学习、积极创新。为此,在课程教学时,教师有机结合国内外实事案例分析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身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热爱中国,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挖掘课程育人所需要的文化元素,对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行滋养熏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时时提醒学生,他们的天职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学习不负青春,不负韶华[2]。

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方式

(一)第一次课选取“典型案例”融入课程思政

新学期伊始,学生带着关注、期待、好奇上第一次课。第一次课是融入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所以,新课程的第一次课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对课程充满信心,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内动力。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第一次课,教师往往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典型工程案例,给学生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解决问题及在专业中的地位,因此应选取合适的工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对专业的认知、对职业的渴求。

“水力学”课程第一次课,教师在讲解过流能力、水面线、作用力及消能四大问题时,以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为例,课前让学生查阅三峡水利工程基本资料,发布“你对三峡水利工程引以为豪的地方”主题进行讨论,对学生课前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同时讲解三峡水利工程是依靠中国人的力量、中国人的资金建设起来的伟大工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水利造福人民的自豪感,然后讲解三峡汛期泄流错峰调度、百万移民数量确定、大坝高水位安全蓄水运行、船只跨高坝等问题,都需要用到“水力学”的知识,所以,学生要努力学习,才能实现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建设更多造福于人民的水利工程,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二)课堂理论教学“画龙点睛”融入课程思政

课堂是教学主战场,更是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不需要长篇大论,而是画龙点睛几句话的融入,就能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内动力。如“水力学”讲到水头损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时, 教师根据内因、外因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内因黏滞性决定了水头损失能否产生,外因边界条件影响水头损失产生的多少和种类,讲到此,教师顺势问道:“影响学生旷课的内因(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要以家里有事、朋友来找、有其他活动等为借口,这些都是外因,仅影响旷课次数;没把学习放到第一位是决定旷课的内因,如果把学习放到第一位了,那些外因就不会影响旷课了,所以同学们,你们处于人生学习的重要阶段,要牢记不忘学习的重要使命,像海绵吸水一样心无旁骛地汲取知识,上好每节课!”然后,教师继续课程内容讲解,但是会发现,短短几句话触动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学生上课注意力、抬头率及互动积极性明显提高,思政元素融入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三)实训教学环节“润物无声”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实训环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且连续多天近距离接触,很适合利用实训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课程价值和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及劳动精神。

如水生态修复专业“水力学”实训是气盾坝水力计算实训。实训前,教师给学生介绍该坝型既可以卧倒河底高效泄流,又可以立坝形成溢流景观,既有传统水利泄流挡水特点,又有生态水利景观环保优势,既不破坏天然河流,还能形成美丽的景观,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学专业,并充满了热爱和自豪。实训时,教师采用分组合作形式,融入团队价值观、团结协作、友善互助的精神,遇到问题首先是小组讨论解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很多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体会到了“1+1>2”的道理,领会了团结的力量、合作的魅力。实训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水力要素量测后,教师要求学生检查仪器设备数量、有无损坏,然后擦洗干净并整理归位,最后打扫现场卫生才算结束,并把此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学生做得很认真,也养成了热爱劳动、爱护工具的好习惯。

(四)课程教学方法“于无声处”融入课程思政

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融入课程思政的渠道,在“水力学”课程中,教师采用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及分层次教学等方式,依托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在线上主题讨论中融入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相关内容,课程中涉及的科学家事迹对自身学习启发的讨论,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及活动融入思政元素,学生积极参加、气氛活跃,为线下课堂授课奠定了基础。

在“水力学”课程教学时,教师针对不同班级学情采用了分层次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自信。课堂上,教师利用知识讲解和测验、讨论、提问、头脑风暴、点评等教学活动,实现了师生的双向互动,把知识、真理、精神、思想、价值纳入到互动教学当中,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实现思政元素“于无声处”的教育过程[3]。

(五)考核评价方法“三全视角”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评价方法中融入课程思政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为以后努力工作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水力学”课程采用过程+结果、線上+线下、课上+课下、知识+技能+素养考核评价方法,利用智能平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活动轨迹,智能统计过程成绩,并通过智能考场随机组卷进行结果考核与成绩评定。学生平时只要参与学习活动,平台就能体现出来,学习中的点滴努力最终都能汇集到课程成绩中去,考核评价方法公开、公平、公正,体现了一份付出就有一分收获,只要争取都有机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水力学”课程有一定难度,但课程及格率很高,教学效果好,“三全视角”融入考核方法,为学生以后的课程学习及从事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教师身正为范“潜移默化”融入课程思政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为此,“水力学”课程团队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时刻牢记教书与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以德立身才能教好学生。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积极传播正能量,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做好。课前,要求学生提前至少5分钟进教室,教师就要至少提前10分钟进教室。课堂上,要求学生除了学习活动不能看手机,教师首先就要做到上课无论什么情况都不接打电话和发送信息。课后,教师给学生说过的作业批改时间和答疑时间,教师再忙也要按时做到,不能少做或不做。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有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

四、课程思政融入时要注意的问题

“水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融入需要学校层面高度重视,制定课程思政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素质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尤其工科类专业课教师,要结合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教师要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对应性、关联性,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融入效果,还要注意思政元素不宜过多,以免影响专业教学[4]。

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将专业、课程和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无痕”地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高水平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颖.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1):22.

[2]  李东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4):22.

[3]  李滨,李兵,张志维.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价值与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21,20(2):79.

[4]  王笑峰,姜艳,孔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3(12):4.

■ 编辑∕丁俊玲

3131500589217

猜你喜欢

水力学课程思政
饱和紫色土初始态和稳定态细沟水力学特征研究*
二维水力学模型在红光大桥洪水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水利工程类学生水力学计算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管网理论的人口迁移动力学模型构建
网络课件设计制作的研究与应用
自排式沉沙池上游渠道水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