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视角下天津文化旅游特色村发展现状及完善方案

2022-03-19翁津涛刘妍薛秒孙晓彤李沐珂杨柳清

中国市场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品旅游开发非遗

翁津涛 刘妍 薛秒 孙晓彤 李沐珂 杨柳清

摘 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被关注、被挖掘,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开始逐渐发生了转变。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将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起来,形成“非遗+旅游”的新业态。非物质化遗产俨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味良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与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产品;文旅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3-0038-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3.038

1 概述

斗转星移、日月更迭,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经历沧海桑田,见证了种种生物的不断进化、灭绝,种种文明不断发展、消失。无论历史怎样的发展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文化遗产更是历史留给人类的一朵不可忽视的奇葩。从存在形态上,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我们称有实际建筑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为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总结非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恰是非遗产自身的复杂性使其传承保护的工作变得更加的复杂和艰巨。

位于渤海之滨,素有天津后花园之称的蓟州区向来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路线。经过调研发现蓟州区存在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与非遗,许多当地人为了宣传蓟州文化,将传统文化和旅游融合起来形成“旅游+非遗”的新业态。

笔者通过对当地的毛家峪长寿度假村、西葛岑村、联合村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其文化旅游开发的路径推进当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探索天津郊区文旅村如何挖掘天津文化特色结合旅游开发的改进策略。天津市蓟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以食品加工技艺和传说为主。但是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游客来此旅游大多是休闲度假感受难得的清闲时光,极少数目的在于非遗文化。不难看出当地的文化旅游确实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现如今,文化旅游俨然已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部分,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也应该从“看山看水看风景”阶段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通過对蓟州区当地旅游情况的研究,并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可以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更好地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

2 问题提出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与指导下,全国各地的文化保护部门也开启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在我国近十年左右才出现的新生事物,难免会出现诸多方面的不适。如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余万项,但其中精品有多少?经过梳理真正称得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有多少?中国古话说:“量多并不一定质量高。”因此,为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已经成为部分文旅村发展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非遗+旅游”的模式也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路径。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已探索出旅游展览及传习结合、旅游演艺与节庆融合、旅游文创结合以及与其他旅游生态融合等多种模式,我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力,优秀案例也是犹如雨后春笋,如江苏南京秦淮灯会的成功问世等。“非遗+旅游”的探索模式,显现出极大效力,使得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生机灵动的魅力。但是,现代化的旅游开发也容易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和庸俗化,严重者甚至会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削弱其内涵。受到现代旅游的干涉,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生态的内容和性质也容易发生改变,造成文化异化。

在对蓟州区非遗旅游现状的研究中,项目小组成员深入蓟州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特色村,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了蓟州区在非遗旅游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旅游“复制”现象明显

通过前期的查阅资料以及后期的实地调研,发现蓟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颇为丰富,但却存在文化旅游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文化旅游特色村西葛岑村以发展寿桃文化来打响乡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枪,每年四月举办的桃花节,既宣传本村特色果品,又传承孝道文化。而毛家峪长寿度假村作为国家3A景区其美名享誉京东,同样该村从最初发展便以长寿为主题举办农家特色旅游,到现在形成“以长寿为主题,科技做支撑,院校为依托,旅游为支柱,组织为保障”模式,两者不约而同地把人们心心念念的长寿健康文化融入共同富裕的实际行动中。

2.2 自然旅游特征单一,非遗旅游有待发掘

天津市蓟州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越,其十大旅游景点如盘山风景区、黄崖关长城都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但或许正是因为“天津后花园”这一美名远扬已久,蓟州区主打自然旅游,以至于非遗旅游的明珠就此蒙尘。但是在蓟州区在册的317个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87处,人文资源则多达230处。就目前蓟州区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其非遗旅游仍有很大的发掘潜力和发展空间。

2.3 对非遗的重视度及宣传度亟待提升

前面提到,蓟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既有“穆柯寨的传说故事”等历史传说,也有“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等手工技艺。但在对蓟州区当地商户、居民的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商户和居民对本地非遗了解甚少,有的仅仅知道一个名字,对文化遗产的内涵也不甚清晰,并且对非遗、非遗旅游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加强对蓟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及宣传度亟待解决。

3 非遗传承模式

此次调研通过走访,对蓟州区文旅村开展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在调研时又通过联系各个村子的村长对其进行采访交流基本掌握该村的信息,也采取问卷、采访村民的形式感受普通村民对自己村的认知情况。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7套,语音采访69份,这些问卷和采访记录对更深刻了解非遗情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次调研中通过具体分析研究蓟州区的非遗传承现状,总的来说,蓟州区的非遗传承模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分层状态。通过调研分析研究把蓟州区现有的非遗大体分成自然传承、政府帮扶传承以及其他方式传承。

3.1 自然传承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传入到这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进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大城市生活、打拼。也有一些人子承父业或拜师学艺,继承了父辈的手艺留在老家靠着一门老手艺为生活奔波。在老一辈的想法里,他们把一些老手艺看作是自己吃饭的饭碗,绝不会让外人知晓了自己的手艺,否则就像是在砸自家的饭碗,在过去,一些手艺人认为他所掌握的技巧不过是他自己行走江湖“混口饭吃”的工具。像这样通过继承父辈的手艺或者通过拜师学艺来对一些老手艺进行传承的非遗在蓟州区并不少见。

2019年12月6日被评为蓟州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氏石磨元宵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石磨元宵这一传统的制作工艺起源于清朝末年,人们被石磨元宵软软糯糯的口感所吸引,由此,石磨元宵这一美食开始传入宫中,一度曾被奉为宫廷贡品。刘馨泽作为刘氏石磨元宵第四代传承人在其祖上及父辈的影响下,继承了刘氏石磨元宵的技艺制作的精髓,具有百年老字号之称的刘氏石磨元宵依旧秉承着坚持做百年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美食文化于一体的产品的信念。

3.2 政府帮扶传承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一些不得已背井离乡进到城里打拼的人们感受着快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计放弃自己原来的手艺,因此一些非遗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处境。面对这样的状况国家政府出面拯救这些濒临灭绝的非遗文化,2020年我市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我市非遗传承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融合发展,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产生活。有了相关政策的保护非遗有了更好的发展。

“‘善蛇洞’的传说故事”“穆柯寨的传说故事”便是《方案》的“受惠者”。在走访毛家峪长寿度假村时,从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口中得知穆柯寨的传说故事,但是当把这个故事转述给当地的中年人以及青少年时,他们却表现出一脸茫然,可以看出穆柯寨的传说故事亦将随着老一辈的记忆而消亡。但是在蓟州区政府的帮助下,将其列入蓟州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就代表着将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当地人会重视起这个即将消亡的传说。

3.3 其他方式传承

为了让这批即将随着历史消逝的遗产重现它昔日的辉煌,还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等为之付出时间、经历,以待它能战胜岁月的消磨,焕发新的生机。专家学者在政府的支持下亲临一线,收集非遗的相关信息、记录研究。也有一些企业家为非遗举办相关的艺术节,促进旅游开发的同时也打开了非遗的知名度。

4 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途径

4.1 利用自身优势,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蓟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这里留下了自然遗产,如乾隆皇帝题词“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盘山自然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仙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北方神农架”梨木台……先辈的聪明才智同样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因此,不应仅局限于已经被发现发展的资源,更应注重精准地挖掘被人们所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其发展历史及传承意义,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4.2 建立保护机制,制定非遗项目专项保护方案

天津市蓟州区乡村旅游发展已有20多年历史,但是蓟州区丰富的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却没有打开,不仅如此,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被人们所遗忘或者忽视。因此,建立保护机制,构建保护传承体系的工作刻不容缓。从开展项目普查、名录建立、传承人认定、命名数据库建设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传承保护体系。培育节庆文化,形成旅游品牌,利用上元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与各村镇非遗文化理念相结合,开展民俗活动和非遗展示、展演、展销,让游客住民宿、吃特色菜、购买土特产、体验传统歌舞,逐步让非遗文化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探索非遗传承模式,培育传承后备力量

蓟州区作为天津乡村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每年参观游玩人数众多,文化旅游可以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委托专业人士开展乡村旅游整合运营,探究可行的文旅融合路径构建,加大对“非遗”文化、乡村旅游发展的宣传,以旅游景观为载体,发掘蓟州区文化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激发村民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对“非遗”文化的认同,使之成为当地文化创造与复兴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大力向传承晚辈、景区服务人员和游客等传播“非遗”文化,还可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使之常态化和制度化。

4.4 注重非遗文化产业扶持,促进乡村文旅发展

在政策支持与“互联网+”大背景下,可借助互联网力量,利用自身优势、“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在不断拓展客源的同时,依托“非遗”文化,开发系列衍生物,通过地域、饮食文化塑造特产品牌;依托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蓟州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根据蓟州区各村镇资源禀赋,规划具有“一村一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如塞上水乡郭家沟及长寿度假村毛家峪等,利用其核心吸引力辐射带动四周特色,打造传统工艺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强大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文化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時玉柱.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思想探析[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15-20.

[2]梁帅.“互联网+”背景下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新思维——以天津蓟州文旅品牌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7(12):56-57.

[3]林璐.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传承的思考——以保康地区为例[J].戏剧之家,2016(23):251-252.

[4]王强. 郧阳凤凰灯舞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5]罗春培.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7.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市级,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2010057249)。

3385501908266

猜你喜欢

文化产品旅游开发非遗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点思考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