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 笔记文
2022-03-19
考情分析
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刻意为文,随意为笔。“笔记”之“笔”,意谓散记、随笔、琐记。笔记自魏晋南北朝形成其体裁,至唐宋蔚为大观,流于明清,其数量之多,无法统计,几乎文人学者凡有著述,均作笔记,以见闻经历、随想心得笔录而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历史经济、文学艺术、民情风俗、医卜星相乃至神鬼怪异,各门学科无所不包。笔记文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历史琐闻、考证实录和笔记小说。其特点是记事为主,强调“亲历”“亲见”“亲闻”;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短的则百余字;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
备考锦囊
1.历史琐闻、考证实录
考生要依据这类文章的特点,理清叙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尤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的多少、人物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同时要注意抓关键语句,如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尤其是作者的评述性文字、议论的话语等。对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分析这些议论形成的根据。对于文章中抒情性的语句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用心揣摩,以便于把握住作者所要突出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他方面与一般的文言文阅读没有多大的区别,基本的要求还是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阅读时,考生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材料的主旨,对材料作出初步的分析。然后进行整体阅读,做到心中有数,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及事件。
2.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与现代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其内容是不见于经典的传闻、杂说或民间故事,其创作手法多有夸张、比喻,其形式大都是丛残小语,尺寸短书,其语言都为文言文。但是,筆记小说又具有一般小说的共性特征,即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我们要理解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要阐发的主题,也必须从情节入手。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节选自《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节选自《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为鲁班。
1.对下列句子及黑体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句中的“偃”字与“偃旗息鼓”的“偃”字意思相同。
B.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句子的意思是:说他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句中的 “鸢”字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鸢”字意思相同。
C.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木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句中的“集”字与“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集”字意思相同。
D.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句子的意思是:鲁班为此失去了一只手臂,那天吴中便降下了大雨。句中的“为”字与“为情所困”的“为”字意思相同。
2.无论是“儒书”还是《酉阳杂俎》,都将鲁班塑造为具有特异功能的神人,将人塑造为神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如我们称李白为“诗仙”,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写道:“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但《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曾教育弟子“务民(人)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他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请结合你对《论语》的理解,并围绕一个例子,谈谈你对“造神”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
答: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沧州酒
〔清〕纪 昀
沧州酒,阮亭先生谓之“麻姑酒”,然土人实无此称。著名已久,而论者颇有异同。盖舟行来往,皆沽于岸上肆中,村酿薄醴未必佳也。土人防征求无餍,相戒不以真酒应官,虽笞捶不肯出,十倍其价亦不肯出。沧州知府尚不能得一滴,他可知也。
其酒非市井所能酿,必旧家世族,代相授受,始能得其水火之节候。水虽取于卫河,而黄流不可以为酒,必于南川楼下,如金山取江心泉法,以锡罂沉至河底,取其地涌之清泉,始有冲虚之致。其收贮畏寒畏暑,畏湿畏蒸,犯之则味败。其新者不甚佳,必置阁至十年以外,乃为上品,一罂可值四五金。然互相馈赠者多,耻于贩鬻。又大姓若戴、吕、刘、王,率多零替,酿者亦稀,故尤难得。或运于他处,无论肩运、车运、舟运,一摇动即味变。运到之后,必安静处澄半月,其味乃复。取饮注壶时,当以杓平挹;数摆拨则味亦变,再澄数日乃复。姚安公尝言:饮沧州酒禁忌百端,劳苦万状,始能得花前月下之一酌,实功不补患;不如遣小竖随意行沽,反陶然自适。盖以此也。
其验真伪法:南川楼水所酿者,虽极醉,膈不作恶,次日亦不病酒,不过四肢畅适,恬然高卧而已。其但以卫河水酿者则否。验新陈法:凡置阁二年者,可再温一次;十年者,温十次如故,十一次则味变矣。一年者再温即变,二年者三温即变,毫厘不能假借,莫知其所以然也。
董曲江前辈之叔名思任,最嗜饮。牧沧州时,知佳酒不应官,百计劝谕,人终不肯破禁约。罢官后,再至沧州,寓李进士锐巅家,乃尽倾其家酿。语锐巅曰:“吾深悔不早罢官。”此虽一时之戏谑,亦足见沧州酒之佳者不易得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沽于岸上肆中(店铺)
B.耻于贩鬻(卖)
C.次日亦不病酒(损害,祸害)
D.寓李进士锐巅家(居住)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论者颇有异同 而今安在哉
B.以锡罂沉至河底 作《师说》以贻之
C.数摆拨则味亦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恬然高卧而已 河东凶亦然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州酒虽然久负盛名,但说起沧州酒来,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这是因为真正的好沧州酒并不容易买到。
B.沧州酒不是普通人家能够酿造出来的,必须是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够把握好水与火的关键环节。
C.姚安公认为,饮用沧州酒禁忌太多,喝来有点得不偿失,不如打发小童去随便买壶酒喝,更觉陶然自乐。
D.董曲江的叔叔董思任非常喜欢喝酒,他任沧州知府时,知道好酒不该由官府享受,直到罢官之后才得以尽情喝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人防征求无餍,相戒不以真酒应官,虽笞捶不肯出,十倍其价亦不肯出。
译文:
(2)一年者再温即变,二年者三温即变,毫厘不能假借,莫知其所以然也。
譯文:
(3)此虽一时之戏谑,亦足见沧州酒之佳者不易得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