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与探索

2022-03-19冯婷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海浪素养生态

冯婷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区特征、人类及事物在地球上分布、地球发展状况等的学科。由于地球上的事物是一直变化的,所以,学生必须学会用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新课标提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综合素养,以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实践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索地理知识,教师应该以地理教学内容为主线,为学生构建一个平等、互动、和谐的生态课堂,让学生可以在生态课堂上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及生态课堂的内涵

1.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经过地理知识学习以后,形成的契合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地理能力。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地协调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通过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客观地意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人类活动有不利于地理环境的行为,那么人类生存也会受到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可以让学生更加科学地处理人类生存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

(2)综合思维。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时,会表现出相应的思维动态。综合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核心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借助综合思维培养,能让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地理现象、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性地分析区域地理问题。

(3)区域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能让学生学会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分析,同时,在区域对比、区域分析中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知。

(4)地理实践力。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实践应用,通过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地理考察、地理调研等水平的提升,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用科学的工具、手段开展地理活动。同时,学生也会在地理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地理生态课堂的内涵。

地理生态课堂,主要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地理学科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友善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可以与课堂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课堂生态系统。在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教师和学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理生态课堂是以课堂教学为关键,教师为学生打造针对性较强的生态教学系统。在生态课堂,教师、学生、环境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各个要素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能量,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有序开展。

二、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以预设整体性教学目标为教学指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受高考的影响,很多高中地理教师会将知识传授看作教学核心,这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会带来一定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剖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环境资源问题、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等。

生态课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构建生态化教学环境。

新时期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一个契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会受教材的限制,难以深层次理解其内涵。所以,教师还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扩展,将更多的元素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在更加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事实上,地理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获取资源,并将生活资源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学习的意义。

此外,高中地理教师还应该以学生学习需求为指引,构建生态化教学情境,将更多的资源引入地理课堂,强化地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地理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给予学生表达想法、观点的机会。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态化学习过程。

在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教师可以创设“鸡蛋剥壳”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并让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获取地球内部信息、地球内部由什么组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思维特点,指引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点,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将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看作是教学评价的关键。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让学生通过互评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优化调整。

三、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教学案例

为了更好地分析高中地理教师构建生态课堂的策略,下面对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海水的运动》展开详细分析。

1.课堂导入。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的相关视频。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在6月6日进行登陆。同时,教师给出相应的洋流分布图。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并且也会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觉阅读教学内容。

2.新课探究。

(1)海浪。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及教材内容,描述海水的不同变化形式,并探究海浪的特征、形成要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浪涌方向、海浪波峰、海浪波谷、浪长、浪高等都是形成海浪的关键因素,其形成机理是风力因素影响越大,海浪的动能就越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浪会引起什么现象?是不是只有风会影響到海浪?同时,教师播放相关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结合之前学到的知识会得出:海浪会引起海啸、风暴潮等现象,常见的海浪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

海啸是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海水波动;风暴潮则是在强风天气下,海水聚集在中心区域,造成中心海域高于海岸水位,其破坏力很强。在此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获取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整合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2)潮汐。教師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初步归纳潮汐的概念、周期、形成原因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所选时间、地点。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潮汐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随后,教师引入钱塘江大潮的案例,让学生分析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要素,归纳其形成过程。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说说潮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环节设置,学生会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展示资料、板书,促进了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

(3)洋流。教师在课堂上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为学生讲解洋流的概念、分类。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思考纽芬兰渔场形成的原因。通过这样的环节设置,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并从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践反思

对于高中地理生态课堂,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动态性、灵活性,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趣味。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已经趋于稳定,在课堂上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会表现得不积极。对此,在生态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地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逻辑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地理知识体系。同时,在生态地理课堂上,教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生态课堂上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另外,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并且,在生态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极大帮助。因此,在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学生需求,科学地构建地理生态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态课堂上实现提升。

3338500589279

猜你喜欢

海浪素养生态
海浪
“生态养生”娱晚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樊应举
住进呆萌生态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