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关系:一个重要而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2022-03-18陆根书胡文静
陆根书 ,胡文静
(西安交通大学a.人文学院;b.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c.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d.“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 西安 710049)
一、高校师生关系是一个被忽视、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师生关系对学生成功地适应中小学、幼儿教育生活的重要意义已经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可[1][2]。师生关系对学校教师的意义也逐渐被认识,尽管这方面的研究不如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和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那么多。在中小学、幼儿教育情景中,有关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顺着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和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这两个研究传统展开的[3][4]。与对中小学、幼儿教育情景中师生关系的研究相比,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则很少,研究者对这一领域还没有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而且,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还常常缺乏明确的理论或概念框架指导。
表1列出了以Scopus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在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子数据库中搜索的1987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发表的、篇名中包括师生关系(精确匹配)的外文文献情况。检索到的文献共有11286篇,其中篇名中包含“师生关系”且包含“中学后教育”(精确匹配)的文献有1865篇(详见表1)。可见,在Scopus数据库中,在1987-2017年间,学术界研究中学后教育领域师生关系的文献仅占师生关系研究总数的16.52%。
表1 Scopus数据库中有关师生关系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1987-2017年)
同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精确匹配)检索1987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发表的、篇名中包括师生关系的文献,共检索到5206篇。其中篇名中包含“师生关系”且包含“大学”或“高校”的文献共有928篇(详见表2)。由此可见,在同一时期,研究师生关系的中文文献只有外文文献的46.13%,研究高校师生关系的中文文献占中文师生关系研究文献总数的17.83%,且只有外文文献的49.76%。
表2 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师生关系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1987-2017年)
图1列出了1987—2017年间中外师生关系研究的发展趋势。从中可见,就外文文献而言,在1987—2004年间,师生关系研究文献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平稳增加,2005年之后有关师生关系研究的文献数量开始快速增长,直至2016年才有所回落;就中文文献而言,师生关系研究在1987—1999年间呈现的还是学者零星的讨论,1999年之后,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基础教育领域对师生关系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研究文献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顶峰,之后又快速回落。整体而言,无论是从师生关系研究文献的总量,还是从高校师生关系研究文献的占比看,高校师生关系研究仍然是一个被忽视、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非常值得高等教育学界的关注,对我国而言,尤为如此。
图1 1987-2017年间中外师生关系研究发展趋势
二、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变革格外引人注目。由于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形态,这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交流的途径与方式,也引起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革。在工业时代,生产强调标准化,在信息时代则强调满足客户需求;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组织特征由科层制组织转向基于团队的组织或者基于个体的自组织,组织管理由强调自上而下的中央控制转向强调问责的自治、平等与多元协商,对个体由强调顺从、一致转向强调主动创新和多样化;人际交流由工业时代自上而下的单向交流转向信息时代的网络化、扁平化交流[5]。这使得满足工业时代要求、已经处于相对平衡态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被迅速带到远离平衡态[6]。这必然引起高等教育理念、模式、方法的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7]。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被动接受知识。他们倾向于顺从和依附教师,常常缺乏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和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中,学校像工厂、学生像原料、教师像加工者,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约束、传授知识[8]。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以教师支配、传授知识,学生服从、被动接受为特征[9]。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等教育需要变革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帮助每个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因而,教学模式要从标准化转向客户化(定制化),从关注呈现教材内容转变为关注满足学生需求;从强调灌输转变为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意义建构。高校师生关系趋向于更加强调平等、合作[10],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意义建构[11]。这说明,在信息时代,高校需要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着力构建和谐、高效、积极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对学生积极适应与应对信息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对教师创新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形成有效的学术共同体,促进高等教育更加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时代发展形态下,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意义。
(1)有助于深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研究领域的认识。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研究者虽然通过质化或量化研究对师生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对教育实践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但当前有关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幼儿教育阶段,对高校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师和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还亟待加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深化人们对高校师生关系研究领域的认识。
(2)有助于深化对高校师生关系内涵、结构和类型的认识。由于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常有不同的理解,对高校师生关系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由于以往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在基础教育情境下展开的,这些研究更关注基础教育情景下师生之间的情感依赖、教师关怀等维度,对高校师生关系中以意义建构为目标的互动和情感联系的讨论较少。即便是探讨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由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多维度特征,从不同视角讨论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者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加强对高校师生关系研究,深化对高校师生关系内涵、结构和类型的认识,了解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和幼儿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异同点和侧重点。
(3)有助于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与评价提供科学有效、可信的测量工具。目前,国内对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类型、模式和存在问题的讨论,思辨分析与感悟较多,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有效、可信的测量工具。因此,在整合已有师生关系尤其是高校师生关系测量工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设计、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师生关系测量工具,可用以研究和评价高校师生关系的状态、类型与特征,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把握变化的趋势。
(4)有助于深化对高校师生关系与教师、学生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实际,建构高校师生关系与教师、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运用相关调查数据,对这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高校师生关系与教师、学生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入了解高校师生关系对教师、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
2.实践意义
(1)有助于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重要抓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在1979年就曾指出:学校制度上、设备上和建筑上的缺点,大部分可以借助于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运用创造性的教与学和营造新的教育气氛来得到补偿[12]。高校师生关系是联结教学过程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纽带。建构和谐、积极、高效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社会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投入水平[13]、学业成就水平[14],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及非智力因素发展[15][16][17],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变革[18]、提升教师的职业自信和幸福感[19]。由此可见,加强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深入研究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类型及其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系统分析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师生更深入地了解高校师生关系的状态,建构更加和谐、积极、高效的新型师生关系提供重要帮助。
(2)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范式转变。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出现了强调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转变的发展趋势。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学校内部的系统改革[20],尤其需要变革高校师生关系,提升师生互动水平,促进师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宣传,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以便为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因为在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变过程中,倘若师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接受教学范式转变的理念,教师未能带着具有可操作性的师生关系的观点踏进教室,要取得预期的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21][22]。因此,加强对高校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师、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对推动高校教学范式由教到学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3)有助于从师生关系入手探讨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对教师、学生发展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师生以高校师生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促进师生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这对提高师生发展水平,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对策建议
1.通过设立课题等政策措施,引导和强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亟待通过设立课题、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等政策举措,引导和加强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深入探索高校师生关系的特征、类型,解析师生关系对大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对教师发展的意义。这对丰富高校师生关系理论研究,助力高校建立和谐、积极、高效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成长和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持续跟踪调查研究,为改善和优化高校师生关系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持
当前,由于对高校师生关系缺乏系统的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有关部门和高校对师生关系状态的把握多是感性的,非常缺乏扎实可靠的实证数据支撑。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高校师生关系测量工具的开发,以便为开展高校师生关系调查研究提供有效可信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利用相应的调查工具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研究,以便为有关部门和高校了解、把握高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3.加强高校师生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当前,为了深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理解,在研究领域与内容方面,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可以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高校师生关系概念内涵、构成要素与结构的研究。因为以往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情景中展开的,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的对师生关系内涵、构成要素与结构的解读,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合高等教育情景中的师生关系。例如,在研究中小学尤其是幼儿教育情景中的师生关系时,许多研究者应用依恋理论来分析师生的情感联系及其对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因为这些学段的学生更依赖教师的帮助以适应学校教育环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教师的依恋程度可能逐渐减弱,从而导致高校师生的情感联系与中小学尤其是幼儿教育情景中的师生情感联系产生明显差异。因此,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实际,深入系统地分析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构成要素与结构特征,识别现有高校师生关系类型,建构高校师生关系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与设计高校师生关系测量工具,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测量,利用调查数据检验高校师生关系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验证高校师生关系理论模型,以便为高校师生关系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基础。
二是加强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近年来,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但通常仅涉及学生、教师个体因素,或高校内外部环境因素中的某些方面,而且思辨研究多,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少,也缺乏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系统探讨。因此,需要把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纳入到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之中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构高校师生关系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模型,并应用调查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三是加强高校师生关系对教师、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如前所述,在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情景中,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对高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对教师发展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因此:一方面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高校师生关系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的模型,并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发展的程度及其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高校师生关系对教师发展影响的研究。高校师生关系通过影响教师与学生进而会影响其教与学的质量,因此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制定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师生关系构成要素中的薄弱环节,把握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可为制定相关政策与举措提供重要基础,从而推动建构和谐、积极、高效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4.亟待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
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除了需要关注研究的主要领域与内容外,还需要对研究方法给予特别的关注。表3对我国1987-2017 年间的928篇有关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中文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其中,有838篇采用了思辨研究方法,占90.2%;有28篇采用质化实证研究方法,占3.0%;有51篇采用量化实证研究方法,占5.5%;有1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占0.1%;有11篇采用综述/元分析研究方法,占1.2%。在采用思辨研究方法讨论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文献中,有一部分研究主要立足于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来分析高校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类型与特征,有一部分研究则结合当时形势剖析了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研究方法上,国内有关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方法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采用思辨方法的约占18%,采用量化或质性实证方法的约占75%,采用综述/元分析方法的约占7%左右。就整体而言,我国有关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文献虽然数量在过去30年间有所增长,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国内的研究文献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质性或量化的实证研究还非常缺乏,且在过去30年间的变化不大,均不足10.0%。这说明,我国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还需要革新研究方法,亟待加强质性或量化实证研究。
表3 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1987-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