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18张艾良
张艾良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完成院校内的基础文化课程、职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课程后,进入企业工作环境,在学习的同时,在生产线上或特定岗位作为普通专业人员从事生产性工作。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1]。顶岗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交技能和创新技能,这是提高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3]。目前,地方高校面临同样的问题。
1 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学生管理方面
与学校教学不同,顶岗实习是一种不同步的教学形式,具有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内容。传统的管理方式只能通过随机访问来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和工作岗位,与其他集中实习完全不同,教师很难实时管理和指导学生。有些只是定期的电话或教师的实地考察,既费时又费力,而且监测效果不明显。如何进行流程管理和监控,目前,很多院校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1.2 在用人单位层面
学生实习单位多为民营企业或小企业,合作状况和实习单位数量多变。而且由于实习生的流动性,一些企业不愿冒险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实习培训,不愿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而且,大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实践指引,对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缺乏有效的指导,更注重是否会为企业创造效益,减少或者避免经营损失。
1.3 在学生对待顶岗实习的态度方面
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和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与社会现实、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相脱节。部分学生上岗后对基础工作缺乏热情,有些学生团队意识差,不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些现象表明,部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还需提高。有些学生由于不善于沟通,企业顶岗实习中适应性差,很难融入新的群体和新的环境。还有部分学生不具备适应角色变化的基本能力。
2 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性管理的要求
综合利用数字网络学习平台全时空特性和信息传递便捷、学习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实习工作新模式,实现综合管理和动态、开发设计以网络管理系统为载体,以微信、QQ 等通信工具为辅助、以企业走访为配合的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综合管理体系。
2.1 顶岗实习可实现分级实践管理
实习管理制度要贯彻“全员、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强化管理职能,实现实习分级管理。学校主管领导、二级学院、教务处、学生处、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均参与值班实习管理,层层落实责任。专业负责人、辅导员在实习管理制度中设立了各级权限和分管任务,各部门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开展岗位实习管理、就业管理等相关工作。
2.2 多层次的沟通渠道
系统具有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方式,可以实时更新系统中的学生信息。由于学生不在校,实习企业分散,职位和职业多样化,学生临近毕业,相关事情很多,信息沟通经常出错,导致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设计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以通信手段(微信,QQ 等)作为助手,实习期间,学生进入实习管理系统后,定期或连续参加学习、交流等活动,接受管理;按时提交实习报告;系统自动记录学生进入和使用实习网络管理系统的情况,反馈相关信息,便于统计管理。
3 顶岗实习过程性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构建“三方管理”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基于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首次将实习纳入管理范围。但从高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管理制度的引入,一些行政管理制度,是通过实地调研确定的[4-5]。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实践学习活动,是一个涉及教师利益、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活动[6]。为保障我校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了三对一的实习管理制度,包括三级学生管理、院系管理和专业管理。学校主管实习的职能部门要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尽全力协调学生实习工作。建立学生实习指导机构,指导实习生,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学校要按照职业培训要求和工作方向,充分听取企业建议,在顶岗实习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与企业导师的沟通,积极利用大学在线教学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与实践反馈。
“三方管理”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的专业指导和生活指导。职业导师是直接(附属)或间接(远程)教授学生特定技能和技能的专业教师;生活教练是学校辅导员或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实习生的管理行为和生活管理;公司导师由公司合格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管理和职业培训。三个部门紧密合作,完成学生实习管理工作。“三方监控”是指在实习期间对学校、企业和学生进行三方监控。培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公司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不断积累经验。
3.2 强化顶岗实习“五个一,六个三”流程管理模式
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确保实习生就业的合理分配和组合,我校对学生实习进行了制度管理设计,强化了“五个一,六个三”管理措施。
“五个一”是指细化一套实践规范,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召开学生会议,选拔学生实习队长,建立信息通道。校内各部门制定了工作场所实践标准,引入了一系列实习管理系统并成功实施。每年实习前,分别在学院、系、专业召开3 次动员大会,内容涉及实习安全、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就业观进行教育,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指定实践组长,建立师生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渠道。形成校园、职能单元、教学单元和专业研究室、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实习管理的新模式。
“六个三”是指签订三个协议: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顶岗实习三方协议、校对企业实习合同、校学生责任协议;确定三个导师:专业指导导师、职业导师、生活导师;三个预定义方案:学生工伤事故预防方案、个人财产保护方案、学生就业争议解决方案;严格开展三项检查:开展学校组织检查、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日常组检查和学生自检;强化三个主体责任:学校责任、公司责任、学生责任;执行三个评价:实习生考试总结评价、“三科”评价、部门评价。学校与企业、学生签订了三方协议,明确了三方的责任,维护了三方的合法权益,明确教育部门、校长、班主任、专业教师、企业五大顶岗实习责任主体,强化专业(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班主任)、企业两大责任实体,强化专业在学生实习中的责、权、利。除了企业导师、职业导师之间的交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建立了层层应急报告制度,明确了事故报告程序,预先确定了16种实习期间发生的与工作有关的事故管理计划、安全、劳资纠纷。并制定顶岗实习的准备和指导制度,明确企业和专业导师的义务和考察工作任务,导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商务访问,激活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工作绩效评价办法》和《顶岗实习工作评价表》,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工作评价和绩效评价,使学生重视顶岗实习中的实际表现和专业考核内容的学习,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3.3 综合性高职院进行顶岗实习的管理方式
3.3.1 企业集中管理“教学生产工作站”
学校对部分工科、财经、管理等学科学位,探索“教学生产工作站”综合性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教学生产工作站”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和协调区域集中和分散的资源,以促进与企业的专业合作。一是完善协调机制。各方协调工作,说明责任和利益,协调培训。学院为企业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为学院提供就业和实践培训师。二是完善互惠机制。互惠机制是促进校企健康运行的动力和纽带。作为校企合作的一部分,企业通过不断指导“工厂”和“车间”,帮助学校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发展需要进行员工培训、产品研发,调整组织的专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帮助企业成长。三是完善管理、评价与考核保障机制。为了确保校企合作的成功,需要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评价与考核系统来促进机构层面的校企合作。通过兼职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聘任考核、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等,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和建设,综合各种管理、评价与考核办法,确保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达成,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3.3.2 引入“教师移动工作站”管理方式
针对医学、工程师、酒店和一些对人才需求较大的岗位,学院以就业单位为主体,学校参与其中,连接教师和企业,在企业内创建“教师移动工作站”,建立管理制度,制定管理方法。定期选择几位专业教师在移动工作站上兼职授课,学校团体联合发布研究项目,开展初步研究项目,以促进技术的转化,为教师课程提供平台,为学生实习打下更牢固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基础。“教师移动工作站”已经成为能够让学校及时了解行业与产业发展新趋势、公司或企业生产情况和就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实用平台。学校已成为组织学生管理活动、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建立校外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参与主体。
4 结语
在研究和实践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就业岗位实际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期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让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就业岗位时能够顺利完成身份转换。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做好学生的管理者与引路人,充分利用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构建学生顶岗实习体系,在进一步的实践中逐步完善、拓展和丰富学生顶岗实习模式,提高顶岗实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