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探究

2022-03-18李宇峰董攀攀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4期
关键词:艺术类美育专业

李宇峰,董攀攀

(1.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2.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1 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必然性

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经历多年的发展,正在日益完善,艺术类教育教学板块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非常庞大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高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也迎来了新的局面,并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当下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案与措施,培养兼具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回顾过往,高校音乐类教育更侧重于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表演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但与新时代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亟须进一步完善。艺术成就的高低取决于艺术范围的广度、人文素养的高度以及文化底蕴的深度。所以高校教师更应加强学生的基本功与创新实践理念的培养,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本科学习期间,是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无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都需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一方面,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切身需求,引领和激励他们往更高的层次攀登,不能仅仅止步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艺术类教师应重新定义教育能力,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各项能力,增强自主学习与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双重素养。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高校大学生,才能在步入社会后更加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工作,并实现自身的发展[1]。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对其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时,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技能上,都应当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相适应,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艺术造诣。

2 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本科教学工作计划中,艺术类高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艺术实践。其组织方式大多是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参加演出,来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目前社会实践在本科教学中的安排数量却较少,同时,课程内容也比较单调,活动内容中缺乏将学习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本科教学阶段为学生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政府和社会层面来看,高校可适当增加学生公益性演出的数量,这样既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各中小学、幼儿园、中专、职业技术学院、老年大学、残障学校等机构给学生提供义务辅导,从而大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应对毕业求职时就会更为得心应手[2]。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带头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汇演和演出活动,增加学生参加舞台实践的机会。高校还可以与校外企业联合进行宣传演出,企业出资、学生出力,既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又能让学生接触社会,实现双赢。同时,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也将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解决方法,从而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2 丰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社会工作环境中,艺术类人才往往因为文化水平有所欠缺,在工作中受到一定的阻力。如在工作单位中,主管部门一般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基本的办公操作、计算机应用、英语听读写能力以及教学实践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其实在本科的教学中也有涉及,但教学深度和教学广度往往不够,使部分本科毕业的艺术类人才毕业后适应性差,能力不足,很难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方向是演奏演唱类的初级教学,但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中没有针对初级教学的专业性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很难马上开展工作,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时间成本和培训成本。因此,虽然各高校每年毕业季都面向用人单位做推广,但艺术类高校就业率一直没有大幅度提高[3]。因此,在初级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教学,形成有步骤、有深度的教学体系,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艺术类高校的教育专业应设置教学法课程,改变表演类专业更侧重于表演教学课程安排的局限,增加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符合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高校还应在必要课程的设置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例如增设计算机、国学、英语、演讲等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不仅能增加知识的广度,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将以往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获得信息,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2.3 创新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与艺术教育之间是紧密结合的。艺术类高校人才要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理念,将创新教学与本专业深度融合,使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业意识以及创造精神更好地融入专业教育中。高校教师要在课堂教育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提高教学质量,加深教学深度,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创新精神要融入贯穿至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突出创新、创意、创造的助推剂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将艺术创新、创作实践、成果转化与教学研究系统化结合起来,鼓励教学创新,丰富教学环节,凝练教学成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艺术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教与学之间的能动关系,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不停地获得并储备新信息,掌握并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对事物保持兴趣度与关注度,取得优异的成绩[5]。

2.4 提升高质量实践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

高校应将教师队伍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专业导师和就业实践导师两支队伍。从教师类型的划分来看,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表演能力,对导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专业导师应在保证自身艺术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明确学生未来的方向是走职业演员的路线还是教学路线,这样便于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在本科教学阶段,教师要学会准确地为学生定向,这样在培养上才有明确的侧重点与针对性,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节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避免走弯路,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在知识不断增加及快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教师也应该加快教学知识的更新和课堂内容的改革,树立教育终身化的目标。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传授者,需顺应时代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展开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合理的,不能仅用以往的知识来教导学生,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提前了解社会。从教师职责的划分来看,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健康的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更需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才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去为学生提供指导。而就业指导教师则需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收集有效就业信息,通过多个途径开拓企业客户,为学生就业提供相关信息。高校就业指导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就业需求进行了解归纳,为其推荐相匹配的就业企业,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此外,就业指导类教师还应做好学生就业之后的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学生录用及企业合作情况[6]。

2.5 注重学生德育和美育的培养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和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功能活动。“美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反应,存在于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之中。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美育被提到了和德、智、体、劳同等的位置与高度。当下,高校教师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

3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需要高质量人才,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被赋予了重要历史使命与时代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师资队伍建设举措和德育与美育结合举措,分别从政府、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阐述了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注重学生德育和美育的培养新举措,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主要包含两个大部分。首先,对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必然性进行分析。其次,针对高校艺术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能力体系,提出了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综合举措。一是高校通过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增加文化、计算机等选修课程的设置,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创新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理念,将创新思维、理念、意识、创造精神等融在教育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增强教学质量,加深教学深度;四是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把教师队伍分为专业与就业导师队伍,以满足高质量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五是应注重学生德育和美育的培养,但我国部分高校的美育教育还存在不足。如今,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如火如荼,高质量教学改革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艺术类美育专业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