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课程组建设探索
2022-03-18孟军韩杰王术敖雪蒋春姬刘遵奇
孟军,韩杰,王术,敖雪,蒋春姬,刘遵奇
(1.沈阳农业大学 农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2.沈阳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产业化、规模化和智能化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自国家出台《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及“新农科”建设等政策后,明确了构建面向农学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根基,重构面向新时代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1-2]。因此,基于本科课程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高等农业院校课程组建设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
1 高等农业院校课程组建设意义
课程组是高等教育教学团队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但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组的应用稍显滞后或者建设稍显不足。高校专业与教研室是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的两大组织。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动力,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为首要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教研室则负责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近年来随着农业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渐壮大,专业方向日益扩展以及课程门类日益丰富,青年教师数量逐年提高,同一门课程由多名教师协同完成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此外,随着课程建设规范性要求的日趋严格,由教研室主任管理多门课程的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以课程为单位设立新的教学组织单位——课程组。课程组建设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创新培养的必然[3-5]。
2 高等农业院校课程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重科研,轻教学”的环境背景
受高校评价体系如高等院校排名、职称评聘政策、高校教师考核制度以及教师激励政策等影响,存在一些“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职称晋升与岗位考核都直接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密切相关。虽然教学业绩在各项考核中也占一定比重,但是相比科研工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周期长、成效慢、定量难等特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基于此类因素,一些教师将大量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申报各项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中,无形中导致了对教学的忽视和懈怠,教学内容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2 课程组管理制度不健全,组内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院校的课程组是一个缺乏考核机制的松散组织。学校缺乏经费投入,导致课程组建设和实施的随意性很强。课程组长一般只局限于组织教师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很难在教学建设中做出更大的成绩。此外,相对门类繁多的课程,每年引入的教师还是稍显不足,这导致某些教师同时讲授多门课程,跻身于多个课程组,这些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负担过重,一定程度上出现工作任务完成不及时或相互推诿的情况,不利于课程组建设。
2.3 课程组内和组间教师缺乏有效沟通互动
受高校扩招影响,教师承担的理论、试验、实习等课时数量逐年增加。加之教师需要不定时开展实践调研、会议和农业生产等活动,使得课程组教师很难聚集一起开展有效沟通。尤其是不同课程有重复内容时,需要课程组间教师在一起研讨教学内容,探讨教学重难点,或是有效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性,或是调整重复内容的侧重点,加强重难点的讲授,这样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规范教学内容。
2.4 课程组长的选拔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课程组长是安排课程组活动运行、协调组员日常教学工作、确保课程组高效开展教学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关键。目前课程组较难选拔出业务水平高,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且满怀热情、无私奉献的教师担任课程组长,只能推选一些教学经验较缺乏的年轻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虽然有热情,但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和号召力,不能有效地组织成员开展相关工作,导致教学工作完成的效果不佳。
2.5 课程组与教研室责任划分混乱
传统课程管理由教研室主任负责,但其无法对每门课程开展细致入微的建设,更多是偏向宏观管理。课程组主要从课程建设方向开展具体工作,但由于学校在教研室和课程组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确以及激励措施上的差距,导致部分工作责任划分边界不清,责任主体不明。
3 农业院校课程组建设探索
3.1 完善教师的职称评聘、考核和激励制度
在高校教师的评聘制度上,可根据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制订不同类型的职称评聘办法[6]。以沈阳农业大学职称评审办法为例,其将教师划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推广型等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教学型评审条件侧重于对教学工作量、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教学研究论文以及课程建设等提出要求;科研型评审条件侧重于科研项目和成果、研究论文、专利等方面;推广型评审办法则对教师挂职时间、成果转化、发明专利和论文、申报项目等方面提出要求;而教学科研型则更加强调教学和科研并重。上述除了推广型评审条件只对科研业绩做出要求外,其他三种类型都同时兼顾了教学和科研,只是侧重点不同。这种职称评审办法摒弃了之前职称评审中“一刀切”的方法,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上发挥优势。鼓励热爱教学的教师潜心专研,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做出更优异的成绩。
沈阳农业大学对教师的考核涉及岗位评聘、岗位考核以及导师考核等方面。这些考核内容虽然都同时兼顾了教学和科研指标,但教学指标主要涉及课堂教学工作量、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创新实践等方面。建议将课程组建设纳入考核体系,如课程组团队完成课程建设和教学建设情况;课程组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开展听课指导,课程组开展教学研讨会,课程组团队指导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等。这样能大大提高课程组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团队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部分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与科研业绩密切关联,比如注重对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奖励,但是对于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却无相关的激励措施。近些年,沈阳农业大学不断调整对教师的激励措施,组织开展以教学团队为参赛单位的教学创新大赛、教学思政大赛、青年教师板书或多媒体教学大赛等活动,并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将这些活动纳入教师的职称评审体系中,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此外,我们建议将课程组团队在相关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形成激励制度。在年底评优中不仅评选出在教学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个人,还应该评选出表现优异的课程组团队和课程组长,从激励制度上为课程组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使一批表现优异的课程组脱颖而出,给予踏实认真、敢于担当的课程组长以肯定。
3.2 制定课程组建设的管理细则
课程组建设是一个涉及学校、院系和教师等各方主体的系统工作。院系是课程组管理最直接的实体组织,充分发挥院系在课程组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农业院校特点,深入理解课程组团队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方案制定、软件和硬件条件的支持、新教师引入和培养、课程组长选拔等方面为课程组创造良好的氛围。院系权衡引进教师时要同时兼顾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院系在制定课程组工作方案时需要把握以下原则:从常规的教学工作,包括课程建设、确定教学目标、编写教案、选用教材、课程落实、期末制卷、落实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指导等方面,细化教研室和课程组的责权利,制定对课程组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明确课程组长的责任和权利,制定对课程组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制定课程组长的选拔和培养制度,让一批业务水平过硬、有责任心的课程组长脱颖而出。同时要在制度上完善课程组新教师培养细则,包括建立新教师成长手册,使新教师了解常规教学要求和过程,安排课程组内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听课指导,以及青年教师深入资深教师课堂的听课安排,组织新进教工课堂教学大赛等。
3.3 构建课程组教师经常性沟通途径
教师对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或不同知识领域的熟知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课程组内教师联合教学既能让个体教师在熟知的领域发挥优势,也是教师知识、科研等多元能力的展示。可以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特点,从制度上为课程组教师创造共同担任一门课程的协同合作机会。同时多元教师共同授课可以使学生接受不同层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此外,创造同一教研室内课程组内部和组间教师听课交流的机会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因为这些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体系有相似性,有些知识间还存在密切衔接,相互听课交流更能真切地反映出实际问题,对课堂教学的改进更为有效。可以从制度上制定听课计划,保证每位教师一学期听课次数不少于3 次。课后听课双方进行交流,填写听课反馈表,教研室留存。教研室也可以定期组织课程组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会,这样有助于课程组教师在教学方面交流经验、互通有无、相互提高。交流内容可以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课堂的感受与收获,教学方法的揣摩,教学反思等。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组织讨论,亲临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课堂,或者观摩优秀教师教学视频等,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3.4 发挥课程组教师在实践创新中的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课程组教师在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是农业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均属于校内实践,前两者在时间上比较集中,是由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由于参与实践的学生数量较多,通过课程组多位教师优势互补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指导。而毕业实习则属于校外实践,可以根据学生实习的专业性质,为其分配相应的指导教师,而由不同课程组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则更能从专业知识融合的角度就理论知识、职业生涯开展指导工作,他们与企业人员组成“双导师”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全面保障学生的实践效果。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训练计划,主要针对已经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三、四年级的本科生。这些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开展研究。建议由二人以上为这些学生开展过理论教学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因更为了解这些学生的特点,更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